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研究

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24

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研究

摘 要:在中国的艺术史中,东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的艺术遗存,是在石料上凿刻的艺术作品,属于价值极高的历史资料。从石料上的图像以及文字来看,“伏羲女娲”题材居多,反映了东汉时期人民的精神生活。本论文针对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展开研究,以探讨其中学理价值。

关键词:东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形象

东汉画像石是以石为帛所雕刻的以人物故事为主要题材的装饰物,通常雕刻在墓室、寺庙等等的建筑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伏羲女娲”的形象也在发生着改变,主要体现在样式与风格的不同。鲁迅对于汉画像石的评价为:任何艺术所不可替代的“空前绝后”的独特性。

一、东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

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门类之一,采用石料上凿刻图形和文字的方式,反映汉代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汉画像石上“伏羲女娲”的神话记录较多,在突出了伏羲女娲的女性特征之外,还将其形象人格化。伏羲女娲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在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中,伏羲女娲作为部族的首领,其不仅掌管族内生产,而且还在外征战沙场,为人类征服自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代以后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伏羲女娲图像都保留了汉代特征,根据时代审美而在形象上有所改变[1]。

二、伏羲女娲形象分析

汉画像石中对于“伏羲女娲” 形象的塑造,在造型上存在着明显的变化。东汉初期,对于“伏羲女娲”的造型是单个形象,且人物不占有主体地位;进入到东汉末期,“伏羲女娲”的造型就发生了改变,以对偶的形态存在,不仅人物形象占有主体地位,而且画面构图复杂,且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更能够将画像的内容表达出来。

从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形象来看,运用的绘画线条以及构图手法都相对简单,所获得的视觉效果则是运用雕刻手法来表达,并进行了形体塑造,虽然人物造型是以平面塑造,但画面的那种动静结合之美能给人以立体感,从而使其中的精神内涵渗透出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精神文化发生着改变,“伏羲女娲”的样式风格也不断地变化着。比如,在汉代初期,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多是单个形象存在的,即便出现有蛇尾相交的画面,也并不会是画面主体。多数“伏羲女娲”形象的塑造都是双手抱在胸前,或者手里面拿着祥瑞物件,诸如日轮和月轮等等。进入到汉代中期,“伏羲女娲” 形象依然是人首蛇身,但却是对偶存在的,且画面相对复杂。“伏羲女娲”的手中除了日轮和月轮之外,还会有“月宫”中的桂树和玉兔[2]。除了这些形象的塑造之外,留白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为了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伏羲女娲形象的变迁

(一)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样式的变迁

“伏羲女娲”的样式在东汉早期频繁出现于中原以及河南地区。东汉时期这些地区经济相对稳定,为楚文化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单个形象的“伏羲女娲”并不在东汉画像石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随着汉画像石样式的变迁,“伏羲女娲”的特征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却具有承续性。对偶形象的“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的画面上占据主体地位,且运用了装饰性的物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运用于“伏羲女娲”的设计当中,使得“伏羲女娲”画面内容更为生动,画面因为有了各种装饰而变得饱满。比如,河南地区的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捧着日轮、月轮,手执芝草;山东地区的伏羲女娲形象则是手捧着日轮和月轮。

(二)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风格的变迁

不同地区的“伏羲女娲”汉画像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各异的艺术风格。河南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形象会给人以雄壮、豪放之感;山东“伏羲女娲”汉画像石则构图保守,造型更为准确。从整个的画面来看,会给人以厚重之感,四川汉画像石的“伏羲女娲”形象较为清新活泼。虽然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的形象一脉相承,但是,由于创作主体的时代特征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就要从社会历史环境的角度对“伏羲女娲”进行新的解读[3]。很显然,“伏羲女娲”的故事源于神话故事。在构图上,就会采用独幅艺术,使得所创造的伏羲和女娲,在情感的表达和推进故事发展的角度而言,都是以其千姿百态的形象来呈现的。

四、伏羲女娲的形象之美

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的塑造,主要采用了变形和夸张的表现形式。在图像构思的过程中,要能够让艺术形象大胆地改变,以借助艺术创作手法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伏羲女娲”的形象运用了形式美法则,在艺术手法上,将变形与夸张相结合,使得画面内容更为生动。在中国的美术创作中,线条的运用是主要的绘画运笔方式。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的形象是运用各种线条对人的视觉产生引导作用。图像对于“线条”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线条的运行将画面要表达的情节概括出来。正所谓“意识的流向”不仅是人类所研究的物质的简单堆砌,更是“画外之画”的感情默会。

总结:综上所述,“伏羲女娲”是汉画像石较为多见的图像内容,也一度成为考古学研究者的考察对象。随着历史的变迁,“伏羲女娲”的内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形象却发生着改变。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的样式和风格对于了解中国文化,深刻体会汉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在历史环境中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更能够接近真实,也更能够感受到汉文化的宏大气魄。

参考文献:

[1]李亮,王福榜.蜗皇宫的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9.

[2]宋雅寒.汉画像石中的女性造型[M].曲阜:曲阜师范学院, 2007(04).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中学的世界,失落的红色
我读书,我富有!
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彩色的童年梦
聆听
有时请停下脚步
生活因拼搏而精彩
扫除心灵的污垢
执着的热爱生活
等待的人生,坚持的信念
生活需要奔跑
走进初三
喜欢而又害怕的长大
日落以后忘记我
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良好效应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效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课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新模式刍议
农村医学专业《遗传病与优生》教学方法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九年级历史教科书插图的作用
破解初中美术欣赏课尴尬境地的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生物 教学反思
CLIL理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
微视频让《收发电子邮件》的课堂活力无限
巧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
在高效课堂下实施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口语练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