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陶渊明:醉汉、农夫、隐士与读者

陶渊明:醉汉、农夫、隐士与读者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陶渊明:醉汉、农夫、隐士与读者

摘 要:陶渊明,是一位多解文学人物,集醉汉、农夫、隐士和读者与一身。醉汉,于醉酒里观照人生;农夫,在劳作中感受愉悦;隐士,在逃禄后享受解脱;读者,于欣然间游好书趣。

关键词:陶渊明;醉汉;农夫;隐士;读者

陶渊明,钟嵘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元好问称其是“羲皇上”,清代陈沆说他是“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近代鲁迅又说他人格具有两面性。可见,陶渊明是一位多解的人物,他集醉汉、农夫、隐士和读者于一身,终于成为了一介不朽的文士。

一、怪诞的醉汉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恋,酒是他生活的慰藉。小饮小舒适,大饮大舒适,再喝多了他也会说:“我欲睡眠卿且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都抒发了对酒的眷恋和酒后感慨。陶渊明,在中国酒坛上,可谓一名本色的酒徒和怪诞的醉汉。

(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酒徒。陶渊明“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去留。”(《五柳先生传》)陶先生这种作风可与曹雪芹媲美,“举家食粥酒常赊”,标准酒徒的生活写照。陶先生,一介酒徒,隐居田园,享受自斟自饮,“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日常饮酒,讲究“一口吞”,“诙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乞事》);不论何时何地,一个原则,喝酒呼“干”,“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形影神三首》)。饮酒若此,嗜酒酣然,只不过其间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唤出换美酒”之太白遗风,乏“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之永叔醉态;然靖节先生不以为失,反认为“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坚持饮酒不动摇,乃至将逝之时仍然感叹“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拟挽歌辞》),一语惊人,酒徒本色昭彰。

(二)“举杯浇愁愁更愁”的醉汉。渊明诗篇篇有酒,像许多酒癖者一样,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的种种不称意。围绕着酒和醉的,一直是人世的烦忧、人际的苦痛与对人生对生活的理性执著和情感眷恋。醉酒,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之中,流行着一种现实的普遍性,从屈子,到阮嵇,直至陶潜,他们的醉酒,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酒神精神,不是那种情欲的狂欢和本能的冲动,仍然是“在逃避中寻理解,于颓废间求醒悟,仍然有着太多的理性。”(李泽厚)陶渊明的饮酒诗 ,诚如他在《饮酒二十首》之篇末所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说他写的都是些醉话,请求原谅。其实他清醒得很,“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饮酒二十首》之十三)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醉者和醒者的调笑,正是生活的观照。这一点古人早就看出了他的用意。梁萧统就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他的《饮酒二十首》可以说是陶渊明诗情酒兴的结晶,非“辞无诠次”,而是醉汉的怪诞之思、醉酒之作,有其独到的生活理解。《饮酒二十首?其五》为代表作,通篇无一字写酒,然醉意盎然,何谓也?“心远地自偏”一句显然,“心远”、“地偏”,是自我抽开自然世界的关节点。只有在“远”“偏”的状态下才能彻底完成对自然世界的“悬置”,也只有在此状态下,才能完成对世界的怀疑和纯粹地直观,观察自身的存在以及世界的存在。“心远”的旨归为探求“真意”,正如尼采的观念一样,要能使“心远”达到“真意”,只有通过梦与醉,晋人也深谙此理,故晋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晋王荟也说“酒正引人著胜地”。陶渊明也是此中高手,饮酒而醉,醉自心远。“心远”,才能做到心灵内部的距离化,才能“采菊东篱下”之际,“悠然见南山”,方可“山气日夕佳”之时,“飞鸟相与还”。观篱侧菊香梦南山,览山岚暮霭思飞鸟,知觉上的直观性,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距离化,使知觉与现象臻于妙合无垠,一切皆为“心远”之功。“心远”乃饮酒之力,“心远”乃真意之底。诚如清代吴淇所云“‘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只髓。”醉汉的怪诞之语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二、自足的农夫

他愤而与仕途决裂,积极地投入到所期羡已久的田园生活之中,“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他还积极地参与劳动自力更生,这在当时与统治阶级倡导的“耻农”思想是背离的,正因为他不被世俗所接受,他才歌唱劳动者,赞美劳动。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元好问赞赏陶诗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徜徉其间,有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亦有安然自力的农事劳作,更有怡然自足的农家愉悦。

(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有《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暧暧”、“依依”状景生动,似一副淡墨画,我们宛如看见诗人久久伫立凝望的神情,并感受到乡村缓缓上升飘舞的炊烟的亲切之情。恬美、宁静跃然纸上,田园之景、乡村之乐,浑朴自然。王维甚爱此联,化句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深谙陶诗三昧。陶潜用轻松欢快、平淡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幽雅秀美的田园风光,书写了悠闲自得的乐趣。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在此主要是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

(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安然自力的农事劳作。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劳动态度认真勤恳,农事劳作安然自力。这首诗写得通俗明白像儿歌一样,却表达了陶渊明高尚情操,宁愿早出晚归的躬身耕锄,不怕夕露沾衣,守拙田园,也不随腐败的官场狗苟蝇营。这种安然自力的农事劳作,除了“种豆南山下”的惬意之外,还有一种对鄙弃仕途、逃禄归耕生活的自解自叹、聊以自慰的情愫。

(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怡然自足的农家愉悦。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平坦的田野上荡漾着从远处飘来的和风,可爱的种苗正在孕育新芽,生意盎然,令人怡然自乐,惬意万分。苏轼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自足农夫的宣言书,它摆脱了“心为形役”羁绊,“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潜、苏轼皆能东(皋)坡之人矣。

三、固执的隐士

陶渊明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陶渊明一生五次出仕五次退隐。“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成为陶渊明走上岩栖谷隐道路的美妙托词,李白也一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诗人的情怀,隐者的心声,社会的回响。两位骨鲠的诗人只能留下傲然的诗句,去抚慰心灵的创伤。理想与现实的迥异,逃逸现实,崇尚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桃花源诗并记》是固执隐士的追求与向往写照。

仕与隐是古代文人所面对的人生抉择,多仕而少隐。所以,仕是文人生命的主旋律,隐是文人生命的变奏;仕是文人生命的基调,隐是文人生命的变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贯主张。因而,浮沉宦海之士,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委身林泉之人,灵魂内心未尝没有建功立业、立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就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古代文人的两大情结,激烈交锋,永无相安。陶渊明也不例外,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反复交替、激烈碰撞,最终获得了解脱,成为了“五柳先生”。阮籍从现实获得解脱的理想是“大人先生”,而陶渊明的理想是“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只消在“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的破房子读书、饮酒、作诗,“便欣然忘食”,觉得有如无怀氏、葛天氏之民那样的逍遥自在了,以一个“蓬户士”而自得其乐。辞官归田,忘情于世事,平淡与田园,但他到底还是一个有血性、有热情、有痛苦、有悲愤的现实中的人,诚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都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清代诗人龚自珍亦赞赏:“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

四、经典的读者

陶渊明一生可谓“半耕半读”,然在读书方面,他却称得上是为经典的读者,他为我们提倡了两种经典的读书模式:一是读书提倡兴趣主义,“好读书,不求甚解”;二是读书发扬质疑精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一)“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谈到自己读书的感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关于读书的见解还有,如“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乐琴书以销忧”、“委怀在琴书”等。“好读书,不求甚解”成为读者遵循的读书圭臬,采用兴趣主义,遨游书海,提倡厚积薄发,有所发现。 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诗书敦宿好”,他可以说是遍览经、史、子、集,主要有《诗经》、《楚辞》、《庄子》、《列子》、《史记》、《汉书》等书籍,同时颜延之在诔文里说他“心好异书”,“异书”指《山海经》之类,还有像刘向的《列女传》等,他爱读传记,特别爱流连于所景仰的人物,如伯夷、叔齐、荆轲、四皓、二疏、杨伦、袁安等,所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即指此。

(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乐趣,亦是生活的乐趣。读书要能质疑,可交流,能产生“共鸣”,也要有“不和谐音”。《读山海经》,为夸父、精卫、刑天的顽强不息和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所感慨;《咏荆轲》,替荆轲刺秦王的反抗强暴的牺牲精神而吟咏;《咏二疏》,对汉宣帝时疏广、疏受辞职归隐情怀的赞赏。这是为坚韧者、勇士、隐者而讴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谷云义.陶渊明[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4][美]宇文所安.盛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天,真好
航天壮举激发了我
第一次去海上游泳
一次活动
祝老师幸福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阅读到悦读
都是战火惹的祸
孤独的外公
捉螃蟹
教师节
新学期打算
我心中的好老师
师生情
第一次骑牛
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构建机制探讨
让人才工作适应运城经济新常态
小学英语教学情趣教育初探
研究审计人员视角下的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探寻
个人应如何进行投资理财规划
浅谈工业企业会计凭证模板化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理论创新研究
模具制造与加工应用中的CAD技术应用
试论基于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模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以音乐为载体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体会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的高校艺术教育研究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调查
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信息时代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
课堂评价的魅力──《难忘的一课》教学案例
适时点拨,点石成金──《难忘的一课》教学案例
《难忘的一课》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1
《难忘的一课》教学建议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6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4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5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3
《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 2
《难忘的一课》教学叙事
为了祖国的尊严,国歌一定要准时奏响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7
《最后一分钟》课文简说
《最后一分钟》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