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25
“花样”断想
“花样”一词,实在平凡至极,几乎找不到几个不知“花样”为何意的中国人。但真要问问“花样”一词的出处或史书中的本义,则未必人人皆懂个个皆知。浅薄如我者,就对这词不甚了了,只是无聊之余翻阅《清史稿・选举志》时才明白,所谓“花样”,在史书中本有特指。
按现下人的理解,选举就是用手或脚投票的意思。但史书中所说的选举,却和投票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所有的《选举志》,实际该称为“选拔任命志”,也就是这个王朝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但真要说清这个问题,非得有专著不可。因为在专制社会,朝庭选拔人才的方法很多,远非科举一途。“斜封官”或许有点特殊,但捐纳则确是可以排在科举、恩荫之后的一种正式选人用人的方式。难怪《清史稿》专门用一章节记载了捐纳这档子事,并将其归入《选举志》中。
所谓捐纳,说白了就是拿钱买官。此话今天的人一听就感觉腐败,可实际上这档子事在历史上几乎就一直存在,在很多时候这不算腐败。秦汉之际为弥补财用不足已有买卖官爵的现象,而到清朝则干脆称之为:“网罗人才,补科目所不及。”捐纳这个事由户部捐纳房掌管,报捐者曰官生,户部发给凭证,这个凭证称为执照。虽说捐纳这个事有时也会下诏停止,但只要稍遇财政困难,捐纳之事立马就会开办,不仅文官可捐,武职也可捐。朝庭不仅不将其视为腐败,反倒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抓手,这也算是当时一个特色吧。借助电视剧,今人都知于成龙是个清官。可在康熙三十三年,因黄、运两河工费繁巨,他提出:仿陕西赈饥例开捐,允许那些撤职的、年老的、患病的、退休的官员拿钱来复职。虽说此议没被采纳,可这样的治理方略实为今人难以想象。
无论何事,时间一长难免变异,官场升降更是如此。搞到后来,无论是否捐纳官,在你那岗位上只要肯掏钱,就可以调任好的岗位,而且升迁速度可以加快。史书称此“谓之花样”。呜呼,花样的本义竟是如此!
问题是“花样”远非仅此而已,从最初康熙时的知县得纳先用、乾隆时的双月选用及双月先用、道光时增插班间选、抽班间选、遇缺、遇缺前等名目,到咸丰时设新班遇缺、新班B先、分缺先前,分缺间前、本班B先前、不论班B遇缺选补等班,还有推广捐例,还有保举捐入候补班、候补捐本班先用例――以至史官走笔至此一反常态,全然不顾史笔与体例,直接在书中发出浩叹:“花样繁多,至斯已极!”
如此“花样”,不仅作者写起来极麻烦,就是今人看这样的文字也会感觉脑壳发胀,大约非专门研究者已经很难明白这其中的差别究竟何在,只是感觉花钱捐个官做在那个年代实属寻常。有这样的历史垫底,买官卖官在今天一些人的眼里就显得稀松平常,所不同的是买官卖官的真金白银都流入了私人腰包。
所以要说“花样”,可能真没什么地方可与官场相比。就时下反腐揭露出的情况去比照《清史稿・选举志》,仿佛又增添了一种“性花样”。正是这样的增添,使得人们多次见识到“通奸”的官员而大开眼界。倘或起古人于地下再写《选举志》,这样的“性花样”是否会写?即使写了,是否感叹一番“花样繁多,至斯已极”就可搁笔?
其实把目光从官场移开看其它行当,很难说哪个行当没有“花样”,尽管没有官场的“花样”多。所以即使逐渐富了起来,还是难免感觉活得有点累、活得不那么爽。几时彼此才能都不玩“花样”?还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大约也只能寄希望于法治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点燃的香烟
- 沫沫的童话
- 午夜的逃离
- 夏天的味道
- 可乐、绿茶
- 对初中生活的怀念
- 理发
- 阳光
- 江南
- 与树之间
- 隔了一年的秋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我与课堂内外的故事
- 沉淀
- 思念的声音
- 和一位老友聊起黄炎培治家名言
- 韩永明:紧贴大地的飞翔
- 六六二大巴车
- 春天,六点钟的疼爱
- 武汉二○四九
- 一条竣工的乡村公路
- 妻子在小摊上
- 和鸟儿的约会
- 于坚:诗要向这个世界敞开
- 在乡下,孩子们晓得更多
- 陈旭红:对完好有情的无尽追寻
- 遥想公瑾凋零
- 萍,我叙述一下光阴
- 一座名叫树林的村庄可以公开的往事
- 鸡峰山吃茶记
- 操场上 教案教学设计
- 庐山的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 小兔运南瓜 教案教学设计
- 红领巾真好 教案教学设计
- an en 教案教学设计
- 挂两支笔的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 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案教学设计
- 老师领进门 教案教学设计
-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 飞夺泸定桥 教案教学设计
- 汉语拼音 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
- 海底世界 教案教学设计
- 把作文改具体(习作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
- 小猴子下山 教案教学设计
- 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