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25
在网上“新集体生活”中涵养文化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构筑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最广阔的聚居社区。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集体生活又回来了。
这不是昔日的回归,而是崭新的开始。
当“生活互联网”取代“舆论互联网”,越来越深地嵌入人们的日常起居,互联网上原本“沉默的大多数”也被唤醒,网络颠覆式地重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手机上分享着相似的资讯、培养着同样的习惯、涵养着共同的文化,在互联互通中建构起一个全新的“网络共同体”,过上了一种“新集体生活”。
问题是,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
“新集体时代”的心灵,远不应这样贫瘠。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阻隔。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天堂”。
相比国人曾经熟悉的集体生活,今天的“新集体生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微信公众号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劲爆词汇,更有“30岁以前要明白”“中国人转起来”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这样的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心理学认为,人更乐于停留在“很熟悉、可掌控”的心理舒适区。面对浩瀚的网络,停留在“舒适区”在所难免。但对于个人,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网站“豆瓣”上,无数网友的标记、评论和打分,形成了影片、书籍、音乐的“豆瓣标准”;网站“知乎”中,许多专业人士分享的知识、经验、见解,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离开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参与更是毫无意义。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如文艺复兴,如启蒙运动,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所见即所得”的肤浅,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中学生课外时间应多读名著
-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
- 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
- 中学生出国留学弊大于利
- 人类会毁灭地球吗?
- 中学生该不该读武侠小说
- 武侠小说不宜读
- 谈中学生出国留学之利与弊
-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 中学生为何不读名著?
- 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吗?
- 中学生留学利大还是弊大
-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 名著“必读”还是“选读”
-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
- 政治人类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探析
- 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
- 对硬岩地层地铁车站结构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 盾构隧道基础上修建三条平行隧道
-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 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新思路
- 从政治参与的角度看我国今后的政治发展
- 地下铁道列车运行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
- 地铁线路平面曲线设计相关参数的确定
- 缩短地铁列车编组长度对降低车站造价作用不大
- 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高架轨道梁桥设计
- 上海地铁车站的防水现状及改进措施
- 论政党执政文明与党政关系改革
- 同步数字传输自愈网及其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 《七月的天山》拓展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
- 《万年牢》教学目标
- 《七月的天山》美文欣赏 迷人的牧场
- 《万年牢》教学设计(二)
- 《七月的天山》美文欣赏 关山月
- 《万年牢》教学设计(一)
- 《七月的天山》教案讲义1
- 《万年牢》教学建议
- 《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
- 《七月的天山》训练素材
- 《七月的天山》整体阅读感知
- 《七月的天山》美文欣赏 三峡之秋
- 《七月的天山》教案讲义2
- 《七月的天山》随堂练习 提高篇
- 《七月的天山》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