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破产程序中的撤销权法学理论论文(1)

论破产程序中的撤销权法学理论论文(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7

论破产程序中的撤销权法学理论论文(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35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案件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的期间内,破产企业的下列行为无效:

(一)隐匿、私分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二)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

(三)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四)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

(五)放弃自己的债权。破产企业有前款所列行为的,清算组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回财产。

追回的财产,并入破产财产。这一破产撤销权制度,虽然在法律上给予了债权人适当的救济权利,但由于该规定过于简单,在审判实践中操作性差,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不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破产撤销权制度,以便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扩张破产撤销权的适用范围和行使主体等等。

一、撤销权的性质撤销权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上的“废罢之诉“制度。在查士丁尼时代,即以保罗诉权(Actio Baoliana)承认债权人的撤销权,就债务人的行为分为有偿与无偿,而有偿行为又以债务人之侵害意思与受益人之侵害事实之认识为要件。

到14世纪,意大利首列不以债务人主观要件为必要的撤销权制度。这一制度首先是在民法中发挥作用,后来逐步延伸到破产程序中,成为破产法上的重要制度。

法国就是代表之一,在其商法典中承袭了意大利法制,规定了破产法上的撤销权。什么是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呢?破产法上的撤销权是指破产管理人或破产清算人,请求法院对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开始前一定期限内所实施的有害于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行为予以撤销,并将该行为产生的财产利益同归破产财产。

这一权利在各国破产法上称谓并不尽一致。在德国称之为“取消权“,在日本称之为“否认权”,在英国成称之为“否决权”(Avoiding Power),在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 “撤销权”。

我国破产法是后起的,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纷,莫衷一是。对《企业破产法》第35条规定,有的学者认为是破产撤销权,有的认为是破产无效行为,有的认为是追回权。

笔者认为,由于该条使用的是“追回”,就其字面而论,称之为“追回权”较为妥贴。当然,不同的称谓只是源于对法律性质的认识或因民法上撤销权相区别、相联结的原因,但本质内容是相同的。

破产法上的撤销权源于民法上的撤销权,其内在的逻辑机理如出一辙,其目的在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两者在行使的程序和要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行使权利的主体不同。民法上的撤销权行使主体为债权人;破产法上的撤销权的撤销权则由破产管理人或破产清算人行使。

(2)主观状态的要求不同。民法上的撤销权,强调主体在主观上的过错,带有惩罚性;而破产法上的撤销权侧重是行为上的客观有害性,非主观过错性,带有纠错性。

(3)可撤销行为产生的时间不同。民法上可撤销行为必须产生于债权成立之后;破产上的可撤销行为发生于破产程序开始前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既临界期限内。

两者除具有上述区别之外,还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充分体现于他们之间客观存在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民法通则》第18条列举了五种无效民事行为和两种得撤销的民事行为,这几种行为,如果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的时间阶段,能否成为撤销权指向的客体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既便是该条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也能成为以自然人为破产主体的情况下适用。但是,我国破产立法,未将这种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相联络,《企业破产(试行)》仅独立规定了破产法上特有的撤销权范围,没有将民法撤销权与破产撤销权的嫁接关系列入其中,使得民法上的撤销权在破产法上没有适用的可能性。

这是我国破产立法的一大缺陷。笔者在翻阅台湾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时发现,其58条曰“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前所为之无偿或有偿行为,有损害于债权人之权利,依民法之规定的撤销者,破产管理人应申请法院撤销之”。

这一规定,将民法的一般性与破产法的特殊性相联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值得我们借鉴。

二、撤销权的构成要件破产撤销权的构成,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予以撤销的行为,必须是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何谓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是指该行为减少了破产人的现有财产后增加了破产人的负债,使得债权人的受偿比例受到了减损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是全体破产债权人。对于行为的“有害性”,有的国家采用的是一般性标准,有的国家则采用的是债权人地位标准。

前者是指行为的发生致使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导致债权人的受偿受阻或增加难度,该标准立足于行为的发生是否使债务人责任财产的经济价值有所减退的角度考虑;后者则基于债权人地位平等的破产法基本观念出发,即某一行为使个别债权人获得比行为发生以前有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该行为的发生,则该债权人的实现权利的程度会低。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既包括有偿行为,也包括无偿行为。

有偿行为包括非正常压价出售企业财产等,这里的有偿,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给付,但并不是相应的对价,既可能是一粒芝麻和一个西瓜的关系,也可能是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小西瓜的关系。无偿行为包括放弃财产权利、增与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的礼物
我要变成……
老妈,其实你根本不爱我
课堂上的“可乐”故事
叶子
快乐的一天
小浣熊真可爱
点亮学生的一盏明灯
兔子报仇仍是晚矣
我爱家乡的竹林
我与动物手拉手
快乐游
今天真热
参观科技馆有感
爬山
我知道了抽屉原则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之我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古诗“五看”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四个三”
小组有效合作在CAXA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浅议技工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与改革
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浅探环境设计专业的多媒体教学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
叮咚,杂志来了
政治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
教育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给予是快乐的说课设计教学案例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一教学案例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优秀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B)教学案例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语文园地六教案一教学案例反思
四上第七组教材编排说明教学案例反思
胜似亲人教案教学案例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教学案例反思
四上语文园地六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A)教学案例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