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华人移民文学的身份与价值实现

华人移民文学的身份与价值实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华人移民文学的身份与价值实现

20世纪是一个战乱频仍、动荡不宁的世纪,也是国际间交往频密并逐步走向“全球化”的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移民,成为20世纪国际社会的重要景观,自是应运而生。20世纪也因此被认为是移民的世纪。

移民文学由此派生,自产生之始,它就与社会政治有着脱不开的干系。由移民文学,又有“新移民文学”之谓,还有与之相关的留学生文学、新华侨文学、新华人文学、新华文文学、新海外文学、华美族文学、唐人街文学,以及离散文学、流散文学、流亡文学等说法。

移民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实乃离散文学、流散文学(为表述方便,下文统称“流散”)。“流散”(diaspora)源自希腊文,其本意是“分散”,最初是历史学和文化学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是对公元一、二世纪后犹太人被驱离巴勒斯坦流散、散居于世界各国和异族间这一历史状况的一种描述。与此类似,还有非洲人、印度人、墨西哥人、华人在世界各地的流散,形成一种关涉多种族裔的国际性现象。资料显示,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华裔、华人移民)人数,估计应有数千万之巨。在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思潮的烛照下,流散文学呈现出其所具有的复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阐释空间。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也多次授予某些有多个族裔、多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作家,比如奈保尔、库切、帕慕克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文学研究界开始关注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华侨、华族)的文学创作。这都使“流散文学”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聚焦的热点话题。

离散,其实总是相对于原乡而言的。若无原乡,谈何出离与流散?对于现居国,没有什么离散可言,乃是一种进入、汇聚、集结。这些文学的“游牧民族”,最大的精神危机是身份的失落。身份的重新建构成为回避不了的二难命题。一旦漂泊于途,“我”还是原来的“我”吗?似乎已失去了自我身份的足够佐证。从离开中国踏上异国土地的那天起,他就成为夹缝中的人。原有的身份已随风而逝,新的身份还十分陌生,有一段需要“磨合”的过程。这可能是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在中国人眼中,他成了“外国人”,而在外国人看来,他还是“中国人”是“境内的异国人”,对非其族类、其心也异的中国人,他们常深具戒心。他是悬浮于二者之间的无根人、边缘人,而且是双重的“边缘人”,双重的“他者”。

因此,移民要真正融入所居国的主流社会,其艰难可想而知。面对两种文化,一是规约他们就范的母国文化,一是迫使他们设法适应的异国文化,只有一种力量能够使他们逃避这双重异化压力以对抗严酷的现实――艺术想象力。这种艺术想象力通常也因之向两个方向发散,一是对异国的“想象”,一是对原乡的“记忆”。在关于流散的书写中,流散者的身份被建构起来。

“在异国他乡,在异国语言淹没一切思维的喧闹中……他们所致力的,不仅是对写作和释意方式的重新探求,而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更深切的理解。”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理解、书写,建构了移民文学的自身价值。在异国他乡的漂泊激活了关于原乡的记忆,记忆被原汁原味地还原。正因为如此,以“流散”为其品质的移民文学最可能在原乡的记忆上有更精彩、并且不可替代的表现,托马斯・曼、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奈保尔、帕慕克等人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而20世纪40年代就去国的移民作家董鼎山说出“‘移民作家’最后的愿望应该还是能像哈金那样,用英文创作打入美国主流”这样的话,就不是不可以理解了。从马来西亚移居台湾的新生代作家、学者黄锦树则这样描述华裔族群在强势的异质文化国度的文学生态:“华文少数族裔文学早已成了无国家华文文学。”它的出路不是在居留国或祖国二者之间有所偏袒,而是应使“中国属性”成为一个开放的意符,保持一股“创造性的张力”。或许这也不失为华人移民文学(少数族裔文学)的一种生存策略。

除了那些被迫放逐的“流亡者”,华人移民的进入美国,大多是主动的选择,留学、访问、陪读也好,就业、打工、经商也好,或者是以“国际婚姻者”的身份嫁给美国人也好,移民们是带着对美国这个发达国家的想象(而且无一例外的都是美妙的想象)进入美国的。正像西方对东方的误读、误判一样,从一个相对落后的东方古国出走的华人,对美国的美好想象也多是一种误读、误判。美国不是遍地黄金的“天堂”,也不是绝对自由、绝对平等的伊甸园。当移民们置身美国这陌生的环境不久,他们很快发现这里那里都存在着可能而无法防范的“敌意”,未必是自己的久留之地,而此时,种种考虑又不能使他们即刻抽身折返,重归故园。当初叫着喊着“到美国去,到美国去”(小楂小说名)、大做“绿卡梦”(毕熙燕作品名)的人,此时幡然顿悟:“八年一觉美国梦”(刘子毅作品名)。那个曾经不无自得地声称“我的财富在澳洲”的刘观德,后来不无感慨地说出了“吃不着苦的苦比吃得到苦的苦还要苦”这句绕口令似的话,可谓五味杂陈,一言难尽。 20世纪60年代留美的台湾女作家於梨华最重要的作品《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塑造了一个辛辛苦苦学成后却在美国找不到立锥之地,不得已又返回台湾的留学生牟天磊,重回母校校园,又见青青校树,他深自感叹自己是“无根的一代”,於梨华也因此被称为“无根的一代”的代言人。作者也自称自己已经从“一个把梦顶在头上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把梦踩在脚下的女人”。她最终选择留在美国,并嫁给了一个美国教授。在讲述了一系列的留学生故事以后,於梨华把视线转向身边的一些人――华人移民、美国教授和学生,乃至社区的各色居民。《变》《屏风后的女人》《一个天使的沉沦》《在离去与道别之间》这些作品,虽然并没有像《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赢来追读与热评,其实却有更深沉的内涵与更深入的思索,倒是真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陈燕妮作品名)。而差不多同时期出现的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却依然还迷失在纽约、曼哈顿“黄金遍地”的神话般的想象中,两位来自大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竟然在大陆风靡一时。如果说他们也是“新移民”的话,人们实在看不出他们究竟比於梨华、白先勇这样的“老移民”新在何处?对美国对西方的“想象”,其现实合理性又在哪里?

与一些虽然梦想破灭、仍苦苦挣扎在夹缝中的“香蕉人”(黄皮白心的华人)不一样,也有的“移民”最终又选择了“回移”――返回母国。闫真的长篇《白雪红尘》里的男主人公放弃了无奈的漂泊甚至曾经深爱的妻子,踏上归程,这当然是个人的一种选择,但对于当事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磨难的解脱?只是简单地批评其是“弱者的哲学”,未见得就是看到了这个悲剧故事后面更悠远、更微妙的东西。“加拿大,这是一个好地方,却不是我心灵的故乡”――在“明天我就要结束这种没有尽头的精神流放”之际,主人公如是说。他说出了一个真理。唐人街的咖啡里不放糖,“里面渗透悲凉和沧桑,上面飘浮着一层烟魂,而杯底则另有乾坤”(陈楚平《咖啡馆和我》)。

对于美国、对于西方的“想象”一旦崩解,原来心理失衡的移民倒是更看清了“以文泄气”的另一种路向,当下、未来既无法把握,那就还是皈依悠游于自己熟稔的故人旧史吧!正是在这里,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张力呈现了郁积之后的迸发,原乡的记忆在异国他乡被原汁原味地还原。这就有了严歌苓的《人寰》《扶桑》,沈宁的《泪血尘烟》,张翎,卢新华的《紫禁女》……乃至于如英国张戎的《鸿》,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上海王》等,即使用非母语写作的,如哈金的《等待》、闵安琪的《红杜鹃》《狂热者》,裘小龙的《红英之死》,程抱一的《天一言》,山飒(闫妮)的《围棋少女》……都得到了好评,或获得某些大奖或列入畅销排行榜,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这种现象是否说明,选择中国题材(包括“文革”题材、历史题材、战争题材)、以英语(或法语、日语等)为叙事语言的作品,在西方读者中,之所以会受到青睐,满足他们对遥远而颇为神秘的东方的阅读期待,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这和他们蓝眼睛白皮肤的同胞那种想当然式的“东方想象”,无疑有天壤之别,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慢慢地,华人移民作者和西方读者已经合力从“东方主义”的迷思中突围而出。两种文化之间所谓的协商和共生由是成立。

正因为如此,移民作家关于中国的记忆与叙述,其文化与审美价值要高于他们对西方的想象性文字。对于世界文学来说,这些作品所具备的独特品貌,最能凸显华人移民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左手右手
街景
青春
丢弃的年华
时间
来自天边的约定
理解
黑色寂寞
淡释豆蔻
彼岸花生
站着说话腰不酸
秋志
当梦想与现实相遇
一线牵
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56例的综合气道护理
妇产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
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方法探讨
质量管理工具在非计划再手术监管中的应用
肺结核肺叶切除19例的护理
基层医改应与医疗并重
实习生分娩室实习
基层医院行腰大池引流术后管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肾切除术27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策略
加强血站与医院联系不断提高输血服务质量的研究
颈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避免和减少护理差错的措施
HIV感染产妇住院分娩的护理体会
基层医院口腔科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
《识字1》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2》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4》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3》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汉语拼音 i u ü》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二《菜园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低年级语文实践活动方案——读古诗游太空 教案教学设计
《爷爷和小树》 教案教学设计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