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总有一条路径通往村庄

总有一条路径通往村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25

总有一条路径通往村庄

是风的哨音,引着我向着婺源西北部边缘山区的西山靠近吗?那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山体,裸岩与悬崖组合一起,突兀,巍峨,有的地方像瘌痢头似的,光秃秃的,只有在稍缓的地方才夹杂着稀稀疏疏的茅草、茶丛,还有柽籽树(油茶)。而与之相对的朝山却对比鲜明,生长着满山的毛竹,风里,一浪一浪的,像奔腾的竹海涌向天际。偶尔,深不见底的山涧可以掠到一眼,犹如山与山挤出的缝隙,石灰岩的山涧,似乎与水没有多少关联。远远地,闯入视野的几家人烟,仿佛立即减轻了西山一路上给我的孤独。树和岩石,暗藏的岩洞,应该都是西山的记忆吧。在山下的通元观村,遥远的宋代就有游人争睹灵岩洞的奇绝了,然而,山上的西山村袅袅炊烟,又是从什么年月开始升起的呢?

倚在山坞口的房屋,像拦住了通往西山村路的出口,谁会想到,转过屋背,又是陡峭的山路。只有徒步去丈量,才能知道西山村的高度,才能看清楚村庄周围杉树、松树、毛竹的挺拔。依着山,就着势,西山村黄泥巴夯的土墙屋散落着,横梁披挂,鳞瓦斜叠,低矮,简陋,古旧,逼仄。木棚、篱笆,成了每一栋土墙屋的附属。木棚里有石磨,有谷箩,有尿桶,还有地帚、锄头、铁爪等用具,而篱笆隔起的一小块菜地上呢,种有香葱、大蒜,以及菠菜、小白菜,青青的,一小片新绿。临着砌起的石磅,架空搭起的晒栏,铺展着平整的篾片,有的晒上了芥菜,有的晒上了萝卜缨,有的晒上了雪里蕻,有的晒上了被褥,还有的虚位以待,正在等待户主对季节收成与生活智慧的展览。一家一户门口的土坦上,柴垛码成柴墙,而长得老相的桃树已经含着花苞头,挂在树叉上晒着的腊肉却香得诱人。许是山高风大的缘故,西山村的桃树长得像梅树似的,枝干苍劲得很。边上,还有蜜蜂围着蜂桶嗡嗡地飞进飞出。闲逛的鸡,伏着的狗,虚掩的门,流鼻涕的“小把戏”(小孩),以及蜷缩在木椅上晒太阳的老人,都在等待一个春天的到来。

在西山村的表情里,仿佛风的哨音是序曲,舒缓的,急切的,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甚至,还有的毫无征兆,呼啦啦直接从坡地上冒起。一位老妪还没有转身,她刚晒在晒盘的苁菜(梅干菜)就被风掀翻了,细细碎碎的散落一地,弄得很是懊恼。闲逛的鸡,扇着翅膀跑着过来凑热闹,东啄一口西啄一口,老妪哟呵哟呵地赶,也无济于事,她抖抖晒盘,咕噜了一句,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有一位背着菜篮路过的老妪看到了,站下说,苁菜蒸呀晒的,乌得好,可恶这作孽的风,白白去了心机(工夫)。于是,两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根本不把我一个陌生人在场当回事,隔着一块土坦聊起了家常,各自说的都是儿孙的事,有自慰,有不满,话语里透出更多的还是无奈。与之平排的晒栏边,土墙屋的大门口粉了石灰,显得白净,一位妇人坐在阳光下,裸着半边酥胸在给婴儿喂奶,一位老妪躬着身在整理晒盘……

西山村,早先是从隔壁山香油尖下的水岚村迁来的,如果再往前追溯,是迁自吴楚分源之地的浙源岭脚。西山村不像婺源其他村庄,有上了年纪的祠堂、民居、古墓、古树,而这些,我在山上都不曾看到。与一位刚刚驮树回家的詹姓村民闲聊,他弄不清楚具体动迁的年代,我也无据可考。意外的是,他对自己家的土墙屋建的年月却十分清楚,说是在六五年的秋天。他淡淡地说,土墙屋也住不长了,西山是地质灾害地,新村正在前面的山包上平整山地建设,说不定你看到的将是西山村最后的模样。老詹的母亲站在门口,她的双手震颤得厉害,浑浊的双眼直愣愣地看着我们聊天,神情却显得焦虑,我看着都担心她一不注意会摔倒。老詹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叹气说,帕金森病,都好几年了……风,又起了,打着旋,随地而吹,这是西山早春的气流在漂浮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风,吹来又吹走了。人,生老病死,来了又走了。这些,都是西山村的过往。而那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甚至崩塌,都是西山的伤痕,住在西山上的村人能不忧虑吗?

绵延的西山里,还藏着里汰、茶家汰、金竹汰、东边棚、石门等自然村。在西山,村庄只是弹丸之地,而近的岭,远的山,以及蔚蓝的天空,却都是村庄的背景。西山不远处的山下,通元观村的灵岩洞游人如织。西山翻过山顶,山背就是景德镇的地界。西山村人依然或聚或散地居住在西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清新、宁静的山居日子。在遥远的年月里,或许西山村庄的人和事,可以被风吹走,抑或裹挟,甚至可以像西山上空那朵白云一样虚无。然而,在西山的深处,在村庄之上,虽然地无一脚平,但是,有了缭绕的炊烟,有了种山荷锄的声响,有了嫁娶的喜悦,就有了和谐、鲜活,以及生生不息。往前走,村庄依然是旧有的景象,土墙屋,黄泥地,土石坎,竹篱笆,有人在择菜,有人劈柴,有人捧着海碗在门口吃饭,也有人在门前等待春暖花开……

龙尾村面上的事物,是看得见的,我想了解的是村庄散失或掩埋的部分,就像村前茶地石Y边埋着的石础,一层叠一层,裸露着的纹饰只有一个很小的面。承担建筑的石础都埋在土中,那曾经光宗耀祖的建筑早就芜废了,甚至建筑名称都有散佚的可能。是埋着的石础,还有堆在村委会院子里的石梁石门枋迷惑着我,一次次去村庄的街巷和废墟寻找踪迹。

如果不知道龙尾村的历史过往,有可能我所知道的龙尾只是道听途说的一些轶事。龙尾村因处于段莘水西岸龙形山的尾端而称龙尾,村庄始建于唐代,毗连的段莘庆源詹氏第二代詹士诚始迁龙尾,但由于詹氏后来在龙尾的销声匿迹,江湾萧江的弥四公在元末才迁入。一个宗族在村庄的兴盛,自然离不开祖上留给后世的德行。在村里江氏谱牒上,录于嘉庆年间的《弥四公祠碑》对弥四公的向善崇德都记载得一清二楚。在经年的孕育里,龙尾山、萝山、龙溪、宗祠、上井、孝泉、月池、文昌阁、乡约所、关帝庙等等,共同组成了龙尾村的山水人文格局。依着龙尾村的龙溪,它的源头在五龙山。我在村庄远眺,却很难看见五龙山巍峨的峰顶,进入视觉的只有五龙山身体一段优美的弧线,以及开阔的江岭田园。周边的江岭、汪璐岭、珊厚岭、竹岭、竖岭,我徒步走了一部分,看到的不只有古树的荫蔽,还有修葺过的路亭和废弃的庵堂基。登到高处,我才发现龙尾村村形应合的是一艘船的意象。问题是,新建的楼房有了一簇新,耀眼得很。从建设的速度看,这样的楼房还在生长。水,从山的褶皱里流向山涧,汇成龙尾村十里龙溪。不可思议的是,在遥远年月,龙溪溪畔八处水碓六十多支碓杵日夜不停地舂米,那是一个怎样的规模与景象?水碓的兴衰,又与龙尾山历史上龙尾砚石开采的规模是否有着直接的关联?那吱吱呀呀此起彼伏的声响,给过往的行人又有过怎样的震颤?木柱鳞瓦石质的水碓,一如龙溪的吊鱼丁扑棱棱地在水面上撩起的水波纹,撩起,散开,然后复归于平静。只是,水碓的声响比撩起的波纹经久得多。随着龙溪这条水路往外走,龙尾村人的足迹到了徽州、苏州、杭州、上海,甚至更为遥远的地方。 入冬了,天气晴好的日子,龙尾村的老人有在巷口或者晒谷坦(晒场)上搬日头(晒太阳)的习惯。日头的温度,远远没有老人们之间一句相互问候的暖意。一个个牙床空了,皱纹深刻了,却让脸上的笑意多了曲线。有的时候,老人顺手把吃剩的红薯扔给觅食的鸡,引起一阵追逐,沉寂的巷口就多了一分生气。对于村庄的老人来说,一个人的晚年生活就是另一个人晚年生活的重复。上了年纪的老人,得益于村里的书院与书屋,大多都识文断字,一询一问一答,谈兴好得很,老人们讲起村里的人和事意味深长,语调里还有几分文气。上了年纪的人,眼里看事物也明清了,原来好的多了赞许,现在没落的也不避讳,记不得了的呢,就摇摇头,“哦”一声,算是告一段落。可惜的是,我去龙尾村晚了,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带着一肚子的村庄故事辞世了。据说,龙尾村设计泽润二公圳的江祖泽,开了婺源水利工程的先河,他的儿子江贞还是《歙砚志》的作者。龙溪溪埠的“孝泉”是村里一位孝子倡议挖建的,两口井上为饮水井下为洗浣井,井边还有一人高青石板刻的碑记。龙溪的容颜已改,青石板铺面的孝泉依在。许是水位发生了变化,井水也失去了以前的清澈。而孝泉碑记的内容呢,只有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去追怀了。孝泉的一个“孝”字,让多少村里人清净了心灵?

龙溪的石煊牍氐勖硪约靶⊙В几乎处在同一条线上,这里应是龙尾村早年的水口。至少,还可以在石煊敕阆阆阏林间,甚至在庙堂与菜地之间找到水口的影子。研究龙尾村史的明亮兄说,龙尾村历史上有龙尾、港口、湾潭三重水口。明亮兄是萧江后裔,我在他家里还看到了珍藏的明代“雍睦堂”支祠匾。我想,明亮兄的话只是放在了村庄的大背景中吧,那应该剔除村居布局的,即便有这样的说法,是否关联于江氏家族,抑或村庄历史的建制呢?龙尾村的乡约所,可以说是古时婺源村庄乡约制度的一个缩影。龙尾村乡约所还有一个堂名――“恂恂堂”。在龙尾村的记忆里,身为明朝福建巡抚的婺源人游震得,为家乡的乡约所题写堂名时,吟诵的是“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汉书・冯参传》)乡约所,是龙尾的先人出于维护村庄的安稳谐和而建的,从它落成的那天开始,一幢房屋由一个建筑符号向村庄秩序建构,经年掌控着村庄的话语权。于是,乡约所便成了这个村庄生活道德的背景,融合了当地生活习俗的底色――乡约的作用除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还须“患难相恤”。村庄最初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内核。我去龙尾村,看到的乡约所只是一幢古旧斑驳的老屋,建筑形制类似于村庄的祠堂,门脑“乡约所”的字面上覆挂着一个“刀耕火种”的木匾,正堂空荡荡的,边上堆着木桌木椅,墙上还有开饭馆留下的痕迹。真的,我看到的乡约所除了八字开的前门面墙,与村里其他公共建筑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时光倒流,这里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厅堂之上正襟而坐的,应是村民最为信服的长者,化解消除了的是,一场场的恩怨情仇,以及一个个的愤怒与痛苦……从约定俗成,到相沿成习,蔚成风气,这只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吗?今天乡约所的冷寂,不只是二百多户的村庄失去了曾经应有的威严与自治气息吧。

“龙尾之境,萝山脉终五龙,高切云霞;秀开垣野,腰缠玉潭一水;背负聚讲群峰,何尖展如幡幔;蛟池悬若环佩,此其英粹盖最隆孕……”龙尾村从六百多年前的弥四公起,仿佛就在山水村庄立下了一份契约,像龙溪溪埠“乡人共勉”的孝泉,像“德业相劝”的乡约所,不仅立于山水村庄间,更是立于村民大众的心灵。好几次,我以在龙尾村约会红枫与油菜花的名义,在人居稠密的巷中徜徉,最后都不由自主地去了孝泉和乡约所。在那里,我可以找到龙尾村六百多年的过往。

“见凤而止,遇凰而住。”

这是怎样的一种境遇?

在一千多年前,婺源有一个名为查元修的人果真遇到了。

当时,查元修是隐居婺源城西的,一位高人的指点让他走向了浙源的凤凰山,他的脚步在叠翠的凤凰山下停了下来。查元修当过太常寺太祝,虽然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只是一个掌管礼乐的官员,他应是无缘也无心于权贵吧。一个追求山水田园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明朗而清澈的。不然,他能够在凤凰山下铸炉坦定居下来吗?一个地方因一个人改变了,那个叫山坑的地方,开始有了凤山的村名。查元修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相中的凤山村竟然会衍生成徽饶古道上一个大村庄。绕着凤凰山的浙水河,流淌着时间的寓言。有人跋山涉水来到凤山安身立命,就有人随着浙水漂泊远去。一个个背影渐行渐远……一抹重墨淡去,文笔、百岁坊都毁了,只有龙天塔、孝义祠、孝善桥、报德桥、西门井,是凤山村山水之外千年镂空的遗存。

村庄的时间,缩在斑驳的屋檐下,躲在祠堂和老屋的暗处。我秋日随查氏的后裔永红兄去凤山村,隐约觉得凤山的千年有一种断裂感。这种感觉,在走村串巷与村里老人的聊天中还是得不到弥补。然而,当我望着凤凰山,以及山下的村舍与农田,不仅感知到了查元修当年忘情于山水的惬意,还感知到了查氏根脉的生长与联结……永红家的祖居“宝德堂”正在修缮,三层楼的老屋,翻修起来工程量大,不仅忙坏了主人,也忙坏了匠人。临街的门面和临河的坊间提醒我,宝德堂的功用除了住家,还是私家酿坊。前有店,后有坊,古法密制,以姓氏为标,就叫查记酒坊,宛如流水般顺畅。屈指算来,从永红先祖查邦i雍正年间创立,到他已经是第十一代主酿了。永红如今的家安在上饶,他回乡修缮祖居,应是他怀乡的一种方式吧。

通往麦坞的小径,宛如凤山没有割去的脐带,以山岭的姿势在村庄的后山蜿蜒。那个曾在遥远年月说凤山铸炉坦是一盏灯火的,是一位民间高人,而那位说后径岭是吹火筒的,同样是民间高人。风与火,风是可以助火势的,亦是可以灭火势的,他们个中的玄机只是相互秘而不宣罢了。在卜居的凤山,村庄、后径岭依在,两位高人早已随着风火远去,留给后世的也只有是一段传说的情景和意象。后径岭与后径亭是孪生的,它们互依互存,不离不弃。岭脊上的后径亭从乾隆年间用石块砌起,亭在一次次的修复中还是原来的模样,而嵌入亭壁的碑记已经模糊不清了。岭上岭下,相比以前,跫音是否荒疏了呢?到了岭底,便是进入黄喜坑的路口了,石砌的梅光亭成了起始的标记。遥想当年,凤山的先祖为何把进山的石板路和石亭修建得如此讲究?梅光亭里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明确的答案。原来,黄喜坑不仅有查元修夫人的坟茔,还有高湖山真显大师所创的储秀庵。在凤山,查元修的墓至今仍是一个谜。一个隐士,辞世后连墓冢都不留,他的超然令多少后人自叹弗如。然而,程夫人的墓埋在黄喜坑,黄喜坑乃至后径岭与查元修和凤山就有了隐秘的联系。得道僧人能够相中修身礼佛的地方,无疑是一方福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喜坑是否是凤山人一种精神形式的存在呢?身体的归宿与灵魂的归属,谁又厘得清孰轻孰重?

青山包裹,山坞里曾经刀耕火种的现场,沦为荒芜的田地、茶地。坞边依次是野草、大茅、荆棘和混交林。许是我们惊扰了这里的清净,不时有锦鸡野鸡从草蓬里噗噗地飞出。秋泓一剪,叶落秋风。山涧里的水只有浅浅的一皮,清澈,悠缓。有的地方只有流痕,裸露着石壁的肌理。而低处呢,成了水凼,有绿茵茵的青苔在漂。仔细看,在水里的鹅卵石边还可以看到游弋的小鱼小虾。沿着青石板的小径,发现水坑里有类似鸡血石的石头,惊艳得很。永红脱了鞋袜下到坑里,可惜那种“石壁筋”(石英石)上的红只是一种长期水浸的骗局――把石壁筋翻个边,一如山崖遗下的白骨。是什么原因让石壁筋如此红艳呢?这是一路留给我们的谜团。永红在路边摘了一个“牛郎当”的野果,我和跃明都尝了,酸咪咪的,彻底打开了我们味蕾上的少年记忆。

山岔口的柽籽树(油茶树)疏疏的,有一人多高的样子。柽籽树的树丛中,一位老妪提着一个编织袋在拾柽籽。看得出,柽籽已经下树了,她只是在捡漏。在山里,路遇也是一种缘。没想到的是,她就是储秀庵的庙祝余群英。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还在守着储秀庵,这不正是生活中的修行吗?先前,听凤山村的查传宦老人说过,十多年前村里有四位老妪同修福慧,募捐在废墟原址上重建了储秀庵。我虽然没有见过宁慧媛等其他三位老人,但看到余群英老人躬身的背影,我觉得老人生活在乡村的边缘,她们之所以为建庵去募捐,自己倾囊而出,完全是出自她们一颗慈心,以及内心的信仰。老人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她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怎样的拮据或困顿,她们的人生词典里应该不会有“悲哀”“绝望”这样的词汇。与老人们比照,我们之所以累,是否是我们心中负载和追求的物事太多了呢?

储秀庵面向青山,门前挺立着几棵银杏树和桂花树,边上,还有华佗庙、土地庙、杨令公庙。储秀庵的庵门是锁着的,明代诗人余绍祉为储秀庵撰写的《储秀庵碑记》不见碑影。空谷幽静,没有梵音,没有烟香,只有远远近近不绝的鸟鸣。比鸟鸣更为高远的,还有蓝蓝的天空与悠悠的白云。

在后径岭返村的路上,我问永红,说你知不知道祖上为什么把屋的堂名起为“宝德堂”呢?永红笑了笑说,祖上是做生意的,具体也没听长辈说起过,我猜想是取意“立德为宝”吧。

后径空寂,路上除了我们,应该还有过往的神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庄子的智慧
谁pk谁
历史不能忘记
我青春彩的色彩
涅磐后重生
纸飞机
人是用来干吗的
与希望同行,和梦想齐飞
莞尔一笑走人生
守护的执着
偶然之举,必然之果
妙悟人生
做自己
我读高三
笑对生活
探析儿科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合理用药原则
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超声诊断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及预后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磁共振表现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超检测胎儿双顶径与产后实际测量的误差分析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加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对370例青年型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髋臼骨折35例治疗体会
小儿肠套叠钡剂灌肠整复临床分析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
老年气管切开置管远期并发症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反思能力: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
青春之语文宣言
整体布局:语文教学的必要观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文字与生活碎成了片
谈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不能以想象练笔取代记实训练
关于当代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
温儒敏:中文系应当有 “文气”
面对母语大学生缘何成“老外”?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