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鲁迅教我们学会感恩

鲁迅教我们学会感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鲁迅教我们学会感恩

摘 要:感恩之心是人类生命中一颗最真最善的种子,鲁迅先生用他的两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再一次唤醒了我们生命中这最精致、最美好的情感。一个关爱儿童心灵的长妈妈,一位以超越民族的大爱指引鲁迅心灵的导师,他们共同构筑了鲁迅完整而深刻的人生,更让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开启了直指心灵的反思,没有理所当然的爱,只有理解之后的成全。

关键词:阿长 藤野先生 感恩

鲁迅是中国人的脊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导师。一直以来,我们对于鲁迅的理解似乎只有他的冷酷与犀利,“横眉冷对千夫指”给世人创造了一个不可接近的人格高度。他的笔下更多的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深刻揭露,是对统治阶级的无情批判,是对伪知识分子的严厉控诉。他用锋利的笔触想要唤醒沉睡的国民,想要揭开虚伪的面纱,想要击碎流言的肆虐。这样一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不仅是我们仰望的伟人,更是我们身边一个孝顺的儿子,一名勤奋的学子,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他有救国济世的伟大情怀,也有慨当俗人的悠悠情思。在他坎坷的生命中,那些曾经给过他帮助和温暖的人,让鲁迅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感受到了他人给予自己的尊严和爱,他将这份真情定格为笔下永恒的记忆,幻化为一生难忘的感恩。

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有尖锐的小说、犀利的杂文,还有蕴含着温暖爱意的散文。鲁迅让我们睁眼看清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冷酷,让我们正视淋漓的鲜血,同时他还给我们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一份懂得感恩的心。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启发过我们、唤醒过我们的真情。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的解读,体会文中阿长与藤野先生给予鲁迅先生的心灵关爱和人生帮助,感受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和藤野先生的感恩之心,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一、直指心灵的关爱,懂得背后的真情

鲁迅一生从来没有为任何伟人立传作书,然而却有人因为他的笔而成为了不朽。是什么样的人值得鲁迅惜墨立传,他们对于鲁迅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阿长,一个没有名字的普通妇女,她本该隐于历史的长河,如万千尘埃般销声匿迹。然而,她却长存于文学的殿堂,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印记。鲁迅在自己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长妈妈,我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1}“阿长”是先前女工的名字,大家因为叫习惯了,因此不愿改口,仍然叫她为“阿长”。

在童年鲁迅的眼里,对阿长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的是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在背后议论别人。尤其是“一到夏天,睡觉时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甚至还将胳膊搁在“我”的颈子上。阿长还有很多麻烦的规矩,新年早上逼着鲁迅说福语,吃冰冷的福橘,使鲁迅新年的喜悦心情顿时遭到了破坏。就像鲁迅在《五猖会》里写到的,因为要背书而扫了看戏的心情一样。所以鲁迅只能用“无法可想”“不耐烦”“不大佩服”“磨难”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对于阿长的情感也是不大喜欢的。后来因为阿长讲长毛的故事,童年鲁迅因为当时认识的浅薄,觉得阿长是个有神力的人,因此又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出于无知时的一种认可,而这样的敬意却在得知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彻底消失,并转为了仇恨。

然而,就在“我”还在哀悼隐鼠,想要给它复仇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惊喜太意外了,以至于鲁迅还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心理准备。而此时鲁迅的心里却充满了喜悦与感动。《山海经》对于童年鲁迅的意义不仅只是一本小小的画册,更是鲁迅童年生活那份纯真的纪念。这份意外的礼物让童年鲁迅的自我尊严得到了尊重,是鲁迅作为一个儿童所感受到的成人世界的温暖。

自由童真的鲁迅离开了曾经的乐园百草园,他还来不及和那些儿时的玩伴做一个庄重的告别,就被卷入书塾的牢笼中。他在《二十四孝图》中曾经谈道:“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想要获得其他有趣书籍的一种强烈的渴望。这是为了摆脱书塾生活的枯燥无味,是为了满足他那一点孩子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天性。所以当他得知有这样一本“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的《山海经》时,他感到无比的喜悦与激动。他为没有能力得到这样一本书而感到无比的苦闷,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口里对它念念不忘,在心里对它朝思暮想。他不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谁都能看到他的表现和变化,却没有人去真正地关心他的愿望。而只有长妈妈,这个待他如自己孩子的长妈妈觉察到了小鲁迅的焦虑与不安,这样一个大字不识、一无所知的长妈妈询问了小鲁迅的心事。那时的鲁迅没有办法去得到这样一本书,但能够轻而易举得到书的成人却从来不去关心鲁迅内心的需求,他们集体无视鲁迅的心灵渴望。这对童年鲁迅的伤害也许那时的他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在他的内心却深深地体会到了那种无助、失落和悲伤。最后,他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而给他这份心灵满足的人,给他这份惊喜的人不是母亲,不是那位和蔼的远方叔祖,而是一个连书的名字都不清楚的阿长,一个自己曾经嘲笑过、厌烦过、憎恨过的阿长。这份惊喜太大了,那一刻鲁迅对于阿长――长妈妈的感情就像火山喷发一样宣泄而出,却最终只是化为“震悚”,化为心底无言的敬意。这份恩情从那时起就一直驻扎在鲁迅的心里,丰富和完善着鲁迅以后的人生。这种一生难忘的恩情,不是因为《山海经》是一本多精美的书,鲁迅在文中也谈道:“《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而是因为长妈妈懂得真正地去关心鲁迅的心灵需求,长妈妈对鲁迅的爱是理解,是在乎,是行动。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长妈妈,却给了鲁迅无法代替的爱和感动。

二、困顿人生的指引,超越民族的大爱

对于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大家的理解都有分歧。有人认为是对藤野先生高贵人格的赞美,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中日友好关系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是为了表现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解读都脱离了文本真正的意图,鲁迅先生并没有想过要给文章扣以多么高尚的主题,只是写下了藤野先生曾经给过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表达出鲁迅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一种感激之情和敬佩之意。而对于藤野先生来说,这种关爱和指引却是在不经意之间,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种本能的帮助,是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应有的责任。藤野先生在后来回忆鲁迅的文章《谨记周树人君》中谈道:“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可见藤野先生对于鲁迅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鲁迅只是他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然而鲁迅却一直深深地记挂着藤野先生,鲁迅曾向人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当听说“没有下落”时,鲁迅无限痛惜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不在世了吧。”{3}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的怀念一直没有中断过,是因为那份平淡的恩情,那份不经意之间的指引和帮助。

1.生存困境下的平淡关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4},写出了鲁迅先生当时内心的失望与迷茫。鲁迅因为家庭的变故,过早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面对国家的动荡、民族的飘摇,鲁迅想要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前面的道路却是茫然的。来到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无意于国事,过着浑噩的享乐生活,更无意于振兴救国之业,心情更加失望与苦闷。正是怀着这种失望与苦闷的心情鲁迅来到仙台,然而对仙台的生活也不适应。文中写道:“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就在鲁迅面临着生存的困顿之时却遇到了藤野先生,给了他意外的关心和感动。

藤野先生关切地询问鲁迅能不能记下笔记,还将鲁迅的讲义拿去做了认真的批注和修改。“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藤野先生一直坚持修改鲁迅的笔记,直到课程的结束,已经有三大本,鲁迅都收藏着,直到搬家时不慎遗失。藤野先生在《谨记周树人君》中说道:“我尊敬中国, 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对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这是出于一个有责任的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关心和帮助,更何况鲁迅又是一个初来异国的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在鲁迅将血管图画错时,藤野先生严肃认真地指了出来,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正是用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指导着鲁迅,他对于当时鲁迅内心的困顿和迷茫毫无所知,然而鲁迅却因为藤野先生这份平常的、不经意的关怀而深深地感动。在鲁迅无法摆脱困境的绝望的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给他孤寂的心灵以深深的慰藉。

2.精神困境下超越民族的感动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曾经有两件事情对他的精神成长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是漏题事件,日本学生怀疑“我”的成绩是因为得了教员泄露出来的题目。“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鲁迅先生因为这件事很是觉得受了打击,也感到十分的愤怒。所以,他在文中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鲁迅深刻感受到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的悲哀与无奈,在鲁迅被日本学生怀疑之时,藤野先生毅然站了出来,站在鲁迅身边,要为鲁迅讨回公道,对那些诬陷鲁迅的日本学生投以指责的目光。“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藤野先生作为日本人,并没有维护日本学生,而是站在正义的角度,让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更加感动与敬佩。另外一件事是幻灯片事件。一群中国留学生看到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枪毙,却跟着日本人一起拍掌欢呼。鲁迅为中国人的麻木而感到绝望。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在日俄战争后,日本的民族主义狂潮中所受到的屈辱,所感受到的巨大压力,{5}这也让鲁迅不得不反省。这种精神的困境折磨着鲁迅,这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当鲁迅决定放弃学医,准备投入文学革命,在与藤野先生告别之时,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在临走前,藤野先生交给鲁迅一张他自己的照片。他为失去鲁迅这样的学生而感到惋惜,从他后来回忆鲁迅的文章我们知道,藤野先生是很喜欢鲁迅的,藤野先生说:“他能认真作笔记,只是由于刚刚入学,日语程度和理解力还不充分,学习是很艰苦的。”{6}当鲁迅正陷入这样的精神困境中时,藤野先生又一次以“为中国”“为学术”的大爱感动着鲁迅,给绝望困惑的鲁迅一线新的曙光。

三、真情过后的回顾,响彻灵魂的感恩

长妈妈给童年时代的鲁迅以爱和心灵的关心,这种对于儿童内心需求的满足让鲁迅终生都难以忘怀。怀揣着对长妈妈的感激,鲁迅用笔为她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而藤野先生在鲁迅陷入生存与精神的困惑之时,又给予他人生的指引和超越民族的感动。这份恩情鲁迅一直都记在心里,陪伴着鲁迅人生的风风雨雨,见证着鲁迅精神的成长。鲁迅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将自己内心的感激化为笔下灵动而带着体温的文字。他们不仅留在了鲁迅的心里,也因为鲁迅的笔而活在了千万中国民众的心里,让文学成就和记载着他们的伟大。鲁迅写下这样的两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曾经的感动,因为他的感动而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感恩,让他人的爱和帮助成为一粒种子,让更多的人收获到这种感恩与感动。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不是因为《山海经》真的是鲁迅所有书中最好的书,最值得珍藏的书,而是因为那是长妈妈买给“我”的书。“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长妈妈只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保姆,一个孤孀。但她却是一个真正关心我,爱我如孩子般的母亲。她给了我真诚的爱,满足了我内心最强烈的渴望,没有那些所谓的学者的高傲,也没有那些所谓的善人的虚伪。所以“我”感激她,鲁迅用长妈妈最能接受的方式表达着他的感恩与怀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待神灵如宗教般虔诚的长妈妈,她最终回到了黑暗地母的怀抱,让魂灵得到永息。无神论的鲁迅在这里却相信了神灵的存在,这种对信仰的颠覆不是因为理智,而是因为情感,因为对长妈妈的感恩与报答。 对于藤野先生,鲁迅一直心怀感念。有的学者认为,鲁迅写文章纪念藤野先生,是为了让藤野先生知道,现在的鲁迅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身份、地位和名望,没有让老师失望,可以让老师因为自己而感到自豪。这是对鲁迅的误解,是对鲁迅的不尊重。对恩师的怀念与感激是内心瞬间的情感涌动,是笔下款款流动的深情。鲁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不管藤野先生是出于何种目的对“我”关心和帮助,但却是出于真心。是对异国的“我”,孤独彷徨中的“我”的一种陪伴与安慰。藤野先生在后来纪念鲁迅的文章《谨记周树人君》中回忆说:“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可见,藤野先生并没有对鲁迅先生有过特殊的照顾,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对于初来日本的留学生的应有关怀。然而鲁迅却将老师改过的讲义一直珍藏着,后来还因为失去讲义而懊悔不已。“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惫,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在人生困苦、旅途无依之时的关心和照顾,更成为鲁迅以后抗争世俗的动力和勇气。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藤野先生那种对于学术的热情和忠诚,那种超越民族的大爱,让鲁迅受到新的鼓舞与激励,并继续与现实相对抗。鲁迅用自己的笔,划破那个时代的黑暗,用自己的铮铮铁骨,映射着一个时代男人应有的风采。

鲁迅先生教会我们不仅要拥有一双看透黑夜的眼睛,还应该有一颗感恩之心。他让我们去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那些曾经给过我们爱和帮助的人。不要让他们的付出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接受,不要让社会的冷漠石化我们的温情。从《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了鲁迅感恩的品格,对作为普通人的阿长,鲁迅怀着深厚的感情,并将这份感恩之心化为历史永恒的赞美。而对于藤野先生,鲁迅依然固执地将他留在了文学的殿堂,让他接受一代又一代人的顶礼膜拜。让感恩之心成为我们人类普世的价值追求,感谢鲁迅,教会我们感恩!

{1} 本文中所引《阿长与〈山海经〉》原文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

{2} 鲁迅:《鲁迅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284页。

{3}{6} 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在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 本文中所引《藤野先生》原文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第四册。

{5} 钱理群:《〈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老师》,《语文建设》2009年第9期,第14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JG14CB03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习惯追逐
微风过处
星空
等待花开的季节
明天
逝水流年
关于年味
蛋白质,原谅我
若有来世
高飞的冲动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心路
十字路口
落落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研究
芨芨湖西矿井用电负荷接入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
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分析
工厂高压供电常见设备故障及对策
基于滚动导靴―导轨接触模型的高速曳引电梯振动分析
CP650机组I2.1规程中建立自然循环的分析
防爆起重机的防爆技术与检验
浅析PBI材料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使用及维护
浅谈CNG加气母站的工艺设计
输灰系统的运行调整及异常分析
航空煤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测评价方法研究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分析
全站仪在建筑测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高压开关壳体(罐体)制造车间厂房工艺设计
浅谈电力变压器铁芯多点接地过热危害分析与处理方法
让学生学会感悟
虚构,还是要真实?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4
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旗帜
语文教学的“黑洞”之谜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对话)
放下包袱,走出误区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