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宁可小说《扫帚树》的象征美

论宁可小说《扫帚树》的象征美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3

论宁可小说《扫帚树》的象征美

陕西当代文坛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 “三棵大树”之后还有诸多清新、有力的文学力量。宁可就是其中之一。宁可是陕西省作协签约作家,也是具有填补陕西当下工业题材空白意义的一名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追求可读性、想象力和小说意旨指向的虚无性和不确定性。写得从容,写得深刻,写得优雅,写得智慧。不论是创作境界还是格局都让人眼前一亮。正如陕西著名评论家李星所说:“宁可的小说不但触及到了人的欲望和情感,还大面积表现了人的潜意识,表现了以往陕西小说少见的先锋性。”本期刊发了由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的三位学者,就宁可的长篇新作《日月河》以及两个短篇《扫帚树》《似曾相识》所撰写的评论,希望借此窥探陕西当代文学之一角,以期引起评论界更多的关注。

――孙新峰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校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硕导)

摘 要:小说《扫帚树》是陕西省签约实力青年作家宁可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一部短篇。小容量制作里渗透着浓烈的家国意识,涉及人性拷问、思想启蒙等各种丰富复杂之情感和意蕴。作品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作家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通过“扫帚树”这个意象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手法新颖,境界空灵,意旨高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全息缩影。

关键词:《扫帚树》 象征 人性 审美意义

陕西青年实力作家宁可的《扫帚树》{1},是一篇不到五千字的短篇小说。其构思奇特,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扫”构筑全篇,以“烧”升华主题。明写一村故事,实际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全息缩影。

小说虚构了秦岭腹地一个“深山偏僻,远离人群,连日本人的炮火也没有找到”的小山村,背景直指“抗日战争”末期。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日本在对中国进行武力扩张的同时,思想上实行“大东亚共荣”等愚民政策。小说中的村子,因为闭塞、偏远幸运地未直接遭受战乱,但是“村里曾经有两个人出山贩盐,一个带回了满脸的血污和惨无人道的消息,一个再也没有回来。从那以后,村子里再也没有人出去”。人们只能龟缩在小村子里勉强活命。我们说,人都是需要信仰和精神支撑的,村里的人绝对不懂什么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东亚共荣”也当然不能直接浸染到他们。那他们的人生靠什么支撑呢?小说写了,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有个老虎沟,老虎沟里有个和尚庙,庙里的“老和尚”一直照应着村子里的人。“幸亏和尚庙里有神赐的盐巴定期发放。村子里从此过上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村子里不论人畜,都靠神灵照应。”

“老虎沟”,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老虎沟里面虽然没有老虎了,但却有一个比老虎更凶猛、险恶、可怕的人――“老和尚”。“老和尚”的身份比较可疑,小说文尾有两处暗示:“那仍在残垣断壁中燃烧的太阳旗飘起的烟雾婀婀娜娜,似在招魂,吓倒了一地的村民。村人不认识是什么东西,只是看见一个画在白布上的火红火红的太阳已经被烧掉了一多半。”“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九四六年来临的时候,老虎沟里长出了一棵树苗,村里人悬在嗓子眼的心才落了地”。可见,“老和尚”绝对是和日本人有关联的。凭借盐巴,依托和尚庙,借助村里固有的“信巫不信医”等封建迷信思想,“老和尚”居然盘踞老虎沟并待了下来。众所周知,人没有盐是活不下去的,这“盐巴”成为“老和尚”作恶的本钱和控制村民的工具。老虎吃人,“老和尚”更是。他“吃”的都是刚刚长成的貌美的山村少女。他不仅“吃”掉了女孩子干净的身子,更是吞噬掉了全村人的灵魂、精神和尊严!小说中那个飘飘然长得像孔雀一样的“小翠”被吃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恬不知耻、爱慕虚荣、冷酷无情的“尼姑”!每年正月初七,是村人进老虎沟朝圣的日子,只有长得像孔雀一样的女孩子才能得到“老和尚”的接见。而每月还愿就是“老和尚”使的障眼法,是其贪得无厌的情欲的体现!只见美女不见信男,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符号,可是村人们浑然不觉。在村人心目中,“神灵”是永远不会错的,任何的怀疑都是对神灵的亵渎。“美少女”去还愿的时候,全村人只能静静地躺在家里。卑鄙的“老和尚”,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着自己糟蹋民女的罪恶勾当,而一个“和尚”“尼姑”的封号,完全蒙蔽了村民的身心。

《扫帚树》小说意旨相当高远。短短的篇幅,却浓缩了善与恶的冲突、脏与净的轮回、忠诚与反叛的挣扎等各种人生况味,甚至写到了民族矛盾,儒释道打通,真正达到了尺幅兴波、表意含蓄优美的艺术效果。“老和尚”是“恶”的,伪善而大恶,披着佛家的外衣,干着淫人妻女的勾当。“小和尚”即“大花花”是正义力量、大善的象征,在小翠面临村人质问时,“小和尚”毅然挺身而出。最后的一把火,让他真正找回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树”的形态清清爽爽地立于山村。善与恶都在一念之间。其实,“小和尚”未来到村子里的时候,村子就“脏”了,是被“老和尚”弄“脏”的。但人们却浑然不觉。“大花花”操起扫帚“扫”的时候,打破了村子的混沌和平静,他是想启示人们“净土”“净心”,却被误认为是“肮脏”的源头。最后的一把熊熊大火,烧掉了所有的罪恶,包括日本人遗下来的“思想毒瘤”,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让一切热闹寂灭。村子由“静”到“脏”,再到“净”的转化,说明在环境变化的时候,“人”才是最后的决定因素。“小和尚”为了大义,离开老虎沟,离开养育自己的“老和尚”,最后为了彻底“扫清”罪恶,一把火与曾经养育了自己的“老和尚”同归于尽,舍生而取民族(民众)大义,真是让人感佩!

《扫帚树》写作的精致之处还在于作者对一部“好”小说至少应具备“可读性、想象力、虚无性和不确定性”等三个核心元的认识。《扫帚树》无疑也属于“相当皮厚”(进入缓慢)的一种。一开始“和尚”“尼姑”“小和尚”“老和尚”“大花花”“小花花”等轮番登台亮相,让人眼晕。但是只要真正“进入”,越读越有味,越不忍释卷。这篇小说无论我们怎么理解都行,它的虚无性和不确定性是相当典型的。仅就“讲故事”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小翠的故事”“小和尚与老和尚的故事”“一个人和一村人的故事”;关于“线索”,我们可以理解为通篇以“扫”这个动作结构,也可以“老和尚”“小和尚”“小翠”等“人”为线索,也可以“扫帚”这个“物”为线索。更值得重视的是,小说始终有一种气韵在流动,而且这个“文气”和村子中人的“人气”是一致的。像小说中的村民一样,小说中的“气”也经历了“憋屈之气”到“暴戾之气”和“清正之气”的嬗变。小说开头,村子里的人们始终很“憋气”――都是“老和尚”妖孽作祟,这种“气”后来慢慢释放,直到“小翠”怀孕后,才变得天怒人怨。因为自愿顶罪的“小和尚”曾经是“神灵使者”,那么人们对“小和尚”的惩罚,无疑就有了“捋虎须”、间接地向“神灵”宣战的意味――这也是一种“释放”,不过是一种充满着诡谲和戾气的一种释放。可惜,这股“气”因为“老和尚”从天而降又被“憋”回去了。另外,“小和尚”(“大花花”)来到村子“扫地”,他那种与当地村民格格不入的举动,也使得村中的真与假、善与恶、醒与醉等呈现出了胶着姿态。此时小说中的“气”和村民心中的“气”一样,呈现凝滞、回旋状态。直到最后和尚庙被烧,“扫帚树”叶子变得清清爽爽的同时,人们也终于真正地长舒了一口气。可以说,宁可先生将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全渗进文字当中,使得小说具备了非凡的气韵和质地。 人物是小说创作的载体,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扫帚树》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大花花”(也即“小和尚”)无疑是小说的主角。这个被“老和尚”养大的孤儿,善良、真诚,是正义和力量的化身。在“老和尚”身边,他亲眼目睹了“老和尚”的所作所为,但他没有办法去反抗。在“老和尚”一次次“弄脏”村子的时候,他也感到自己的“脏”。这种委屈、愤懑、压抑,在小翠到来时终于爆发了。作为身心发育正常的“小和尚”,他也是心中有爱的人。在见到小翠第一眼的时候,“小和尚”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她。“小翠姑娘就像山里的竹子一样修长、摇曳多姿”。就连阅尽村中美色的老和尚看到小翠,也“不由瞪圆了眼睛”。尽管“老和尚”一眼就把“小和尚”“刺”到了门外,“小和尚”却“不停有露珠一样的东西滚出眼眶”。“小和尚”为什么哭呢?一是为小翠姑娘难逃厄运而哭,二是为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小翠而哭。但是,“小和尚”也是一个烈性的人,在小翠变成“尼姑”下山的时候,他不辞而别,跟了小翠一块下山,他不叫“小和尚”了,他变成了“大花花”。

丢掉“小和尚”身份、走下神坛、走进村里的“大花花”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冷遇。因为女儿“小翠”受到“老和尚”“宠幸”刚被封为“和尚”的小翠爹也开始像使唤小狗“小花花”一样,可以随意使唤“小和尚”了。“小和尚”――现在的“大花花”呢,也乐意被村人驱使。在“大花花”心目中,只要能见到自己喜欢的小翠,让他做什么都愿意。同时,小翠跟“大花花”的沟通也很有意思。每当“大花花”扫地扫到小翠家门口的时候,“大花花”总要支棱起耳朵听动静,小翠一声“没水了”,他马上屁颠屁颠地去挑水,比吃了蜜糖还高兴。应该说,小翠心里也是有“大花花”的,可是中间隔了一个老虎沟里的“老和尚”,他们没办法亲近,甚至在外人面前小翠还要做出一副讨厌他的样子。彼此心照不宣,相对两无言――这种苦涩只有当局者能懂。同时,“大花花”之所以关心小翠,除了“爱”,也许心中有一种为“老和尚”赎罪的意识吧!如同在和尚庙里每天扫地一样,“大花花”在村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扫地”,他使用的这个“扫帚”很一般,主要用于扫灰尘,然而这个“扫帚”又不一般,它扫地扫天扫人心。在“大花花”心中,总期盼着能“扫开浓雾见青天”,他希望人们不要再被“老和尚”的虚伪所蒙蔽,他希望自己的心上人不要再被坏人所伤害,他更希望村里的人们能够真正“享福”。

和“大花花”形象直接关联的人物就是“小翠”。《扫帚树》一开始就用倒叙的方式,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心事重重的少女小翠的形象。“早晨的时候,尼姑喜欢坐在门前的树墩上发呆。村子里的人还沉浸在梦乡,村子上空清新、纯净。空气也很好闻,凉凉的、软软的、酥酥的,直往尼姑的肺里钻。钻得尼姑的眼睛湿湿的、润润的,女娃娃的心事也像树叶上趴着的毛毛虫一样一拱一拱的,在心里留下了一条条痕迹,把心鼓捣得热热的,痒痒的。”小翠情窦初开,渴望爱情,可是,少女的春梦却变成了噩梦。“老和尚”无耻地夺走了小翠的贞洁(身体)。失去贞洁之后,破罐子破摔的小翠沉溺在这种畸形的情欲里不能自拔。“那时候,村子上空总是氤氲着层层雾气。雾气似动非动,朦朦胧胧地延伸、纵容着尼姑的心事。尼姑就痴了、醉了,抚在小花花身上的手因激动而颤抖起来”。自从被“老和尚”看中,成为了“尼姑”后,小翠就陷入了黑暗。如果说首次当选为“尼姑”是被骗而入虎穴的,那么为什么以后每月初七还去老虎沟还愿,导致未婚先孕,“脏物”附身呢?一是她本身就带有“脏”的品格――懦弱而虚荣,这和她的父亲是一样的。二是不敢忤逆神意,挑战权威,这也是外部环境的压力造成的。为了那一点点蜗角虚名,小翠选择了隐忍和接受。而小翠他爹“迎着阳光站在门口,下巴颌上的山羊胡子一翘一翘的。脸上的皮肉因为绷得太紧,皱纹也少了许多。因为迎着太阳,眼睛就不太好使了,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伙伴离得很近了,他也看不清楚,目光直瞪瞪地只瞅着天上”,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小翠爹的得意忘形更加将小翠朝深渊里推了一步,就是想回头也不可能了。正如小说所写:“自从有了老虎沟和村子,还没有一次先例一户人家一次得到两个封号。这个破天荒的事更把小翠演绎成了村子里的孔雀。”小翠就这样在众声喧哗中迷失了自己。

可以看到,“大花花”(亦即“小和尚”)这个形象的确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呈现,他无疑是村子里的智者,他那把大扫帚总是让人畏惧。众人皆醉而他独醒。其身上有“补天裂者”和西西弗斯的况味。“大花花”最初在和尚庙里“扫”地,却“扫”不净“老和尚”污秽的内心。他也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早一点认清“老和尚”的面目,早一点离开他。从小说来看,变成了“大花花”的“小和尚”对自己的懦弱心痛不已。“老和尚”的“盐巴”和“和尚”“尼姑”等虚名对人们的诱惑太大了!“小和尚”在用一个人的力量来对抗一群人的蒙昧,对抗世代就有的迷信思想和神灵崇拜!然而,他“扫”的结果呢?“大花花身后,尘土已经赶走了雾气,天空重归于灰蒙蒙一片”,整个村子还是处于一种“憋气”之中。甚至他的名字也很富有讽刺意味,“大花花”只不过是区别于“小花花”的另外一条狗而已。如果说他真正“扫”走了什么是在小翠怀孕被发现,他第一个保护了小翠,第一次把“爱”小翠的男人勇气绽放了出来。他在被搁到柴草堆上要火焚之时,“大花花”大喊了一声“老和尚”,直接向人们心目中的“神灵”――“老和尚”宣战。小翠隆起的腹部差点颠覆了人们的信念。“大花花”适时地挺身而出,不仅消解了小翠的尴尬,而且让人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人们宁愿相信是天天纠缠小翠的“小和尚”犯的混事,也不愿意相信是“神灵”“老和尚”造的孽!要知道,村中受害的女子可不止小翠一个呢!可怜的村民们,依然是鲁迅笔下那一群“自欺欺人,步入死地而不知觉悟的人”。“施救小翠”举动的成功让“大花花”明白了,除恶须务尽,斩草要除根。村子充满“污秽”和“肮脏”的根源就在于“老和尚”,从而也让“大花花”最后下定决心,决定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惊醒众人!最后,由“扫”到“烧”,“大花花”以凤凰涅的姿态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为非作歹、人面兽心的“老和尚”!“天亮了,上地的村民照例向老虎沟膜拜时,看见老虎沟成了一堆废墟,到处是燃而未尽的灰烬”――老虎沟被烧成了一堆废墟,舍身饲虎、与“老和尚”同归于尽的“大花花”再次彰显了他的男儿本色,表现出他的抗争与气血!可是,小说最后却这样写道:

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九四六年来临的时候,老虎沟里长出了一棵树苗,村里人悬在嗓子眼的心才落了地。那树苗很是奇异,见风便长,见雨就蹿,很快就长成了一棵大树。上地的村民开工之前,仍然对着大树参拜。

和尚庙被烧了!人们的心却悬在嗓子眼上。为什么呢?他们担心遭到所谓“神灵”的报复。“老虎沟里长出了一棵树苗”,人们马上就心落了地,他们知道这一定是新的“神谕”!不过这次人们寻找并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崇拜的对象――“扫帚树”。这个由“人――扫帚――树”三种意象叠加而成的“扫帚树”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新“社树”!

日本投降了,禁锢人们精神的枷锁“和尚庙”被付之一炬,而代表人们获得新生的“扫帚树”毅然矗立,无风而动,山村终于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安然、宁静、和谐的景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十字路口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若有来世
心路
微风过处
高飞的冲动
关于年味
明天
星空
等待花开的季节
蛋白质,原谅我
逝水流年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习惯追逐
落落
浅析PBI材料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使用及维护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研究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分析
浅谈电力变压器铁芯多点接地过热危害分析与处理方法
工厂高压供电常见设备故障及对策
芨芨湖西矿井用电负荷接入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
基于滚动导靴―导轨接触模型的高速曳引电梯振动分析
CP650机组I2.1规程中建立自然循环的分析
高压开关壳体(罐体)制造车间厂房工艺设计
输灰系统的运行调整及异常分析
全站仪在建筑测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浅谈CNG加气母站的工艺设计
防爆起重机的防爆技术与检验
航空煤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测评价方法研究
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分析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
虚构,还是要真实?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对话)
让学生学会感悟
放下包袱,走出误区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语文教学的“黑洞”之谜
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旗帜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4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