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刘桢诗风“壮”与“未遒”解析

刘桢诗风“壮”与“未遒”解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刘桢诗风“壮”与“未遒”解析

关键词:刘桢诗风 “壮”与“未遒” 矛盾

对于刘桢的诗风,历朝历代评价很多。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3};钟嵘《诗品》:“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4};陈祚明《采菽堂诗话》则认为他“笔气隽逸”{5},作为邺下文人领导者,曹丕更是两次对建安七子等人做过细致评价。综观这些评论,基本皆以“壮”和“气”为主,然而细读曹丕的《典论・论文》和《又与吴质书》,人们却发现两处似乎前后矛盾,《典论・论文》中说“刘桢壮而不密”,首先肯定了刘桢诗文雄壮的气势,而《又与吴质书》中又称“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说他文章洒脱奔放,只是还不够有力罢了(后人普遍的解释),如此一来,这一“壮”便与“未遒”形成了冲突。对于其中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两处词语语境和侧重点不同,另一当是对词语的释义理解不同,下面试浅释之。

一、“逸气”下的“壮”与“未遒”

(一)刘桢诗风之“壮”。壮:本义表示大而有力,强盛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壮,大也,又也,盛也。”《广雅》:“壮,健也。”《易・卦名》:“震上乾下,大壮。”

刘桢诗风之“壮”是史上所公认的,从这一点来说,曹丕所见十分深刻。卓荦不群的性格气质以及饱满激昂的壮志豪情使得刘桢的诗处处壮气卓绝,“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正是对其诗气壮山河的绝佳赞美,这种“壮”具体表现在刘诗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感、气质,等等。

首先是语壮,即语言的气势壮丽,遣字用词挺拔坚韧、严峻有力,音节、音调亦清劲健壮。许学夷《诗源辨体》:“公干诗,声韵常劲”{6},如其著名的《赠从弟三首》“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选取坚韧形象,声韵上押韵且为入声韵,铿锵有力,闭目读之亦有坚韧挺拔的感觉,表明坚定意志而又更显张扬坚决;又如“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公宴诗》),语言平仄分明、韵律掷地有声,使得所写质朴形象特立出众、神似而气势独绝。陆时雍《古镜诗》:“清劲”{7}即对此诗此句之赞美;其《射鸢》诗“流血洒墙屋,飞毛从风旋。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四个动词“洒”“旋”“赞”“射”,严峻健硕,加之韵律的抑扬顿挫,形象而有力地刻画出鸢被射中的样子和众人对射者的赞叹,读之声势如在耳畔。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流血’二句生动,‘庶士’二句健,是建安调”{8},对其词语的壮厉甚为肯定。可以看出,刘勰“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9},这一从练字上体现出诗句风骨气势的观点早在刘桢这里便已得到了很好的阐发。

同时是情壮,即感情激昂振奋、壮烈有感染力。最具代表性的《赠从弟三首》,三首分别用藻、松树、凤凰这超凡脱俗之物比喻坚贞高洁的品格,突出高迈不俗的志趣,既是对从弟的期许与赞美,又是诗人用来表明志气的自我写照,情感激昂且层次不断上升,颇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的气概。他的《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则是一种豪情与悲壮的结合,四首分别思忆昔日欢宴、直叙与丕交情、病中悲秋思亲、感慨曹丕壮思与勤奋,全诗思绪激烈、情深意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当年志在天下的豪壮与现下感慨世事的悲壮尽显无遗。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至于连篇累章之多,而己不能追,见所怀之深也。诸子中,唯公干最鲠直。”{10}其情感之充沛可见一斑。作为建安诗人的代表,刘桢深受儒家治国平天下及出身官宦世家的影响,又有着汉室血缘的背景,其建功立业的壮志自不在话下,诗中必然充满热血和激情,即使平常事物中也寄托着自己的崇高志向,因而无论是豪壮还是雄壮亦或是悲壮,皆展现出建安风骨的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根据扬雄“心画心声”的理论观点,刘桢既然壮志凌云、卓荦不羁,那么其诗文自然也少不了气壮意盛的真情流露,包括敢于平视甄氏的傲气傲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于“壮而不密”之“壮”的评价也是在对刘桢人品、性格和作品各方面深切了解的基础上来下结论的,这里的“壮”既包含其诗风壮大、壮阔之意,也涵括气势雄壮、气质壮伟之意,是一个很中肯的评价,与其他重要评论也颇为相合,这一点上曹丕论议着实精当。

(二)“逸气”下的“未遒”。首先谈“逸气”,这也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对刘桢的评价,陈祚明《采菽堂诗话》:“笔气隽逸”,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情高以会采”{14},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更是直言“论刘桢,则云有逸气”,是赞同曹丕的看法。从曹丕开始,“气”一般既指作家的精神气质和包括气质才性在内的创作风格,又指贯注于作品中由作家创作个性所体现的精神气势。本来就心高气正、卓尔不群的刘桢在诗中也善于选用高洁脱俗的物象来表达其高蹈峻洁的情怀,同时能做到语言无论自然质朴还是瑰丽华美,都声韵劲健,律直畅达,从而使得诗篇充溢着一股超凡脱俗的“逸气”。如其《赠从弟三首》,藻、松树、凤凰,可以说是从下到上、逐层递进,其高风跨俗之气一脉相承,皆洋溢着一种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气息,给人以高标独立的感觉;其《公宴诗》,全诗重在写景,各种花鸟树木、楼阁流水,从白天至“玄夜”,俨然自得其乐于宴游中,而并无通常公宴诗之歌功颂德,与他人截然不同,且全篇景致清新,读之顺畅,正是那高洁的人格造就了寻常公宴诗的清逸不凡。王夫之《古诗评选》中称赞:“《公》诸诗,如无公干,则当日群引,酒肉气深,文章韵短矣。”{15}这种超俗洒脱之气在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可体现为对“风”的阐释:“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而据其“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16}及整篇文章来看,“风”更侧重“气”这一方面,同时“骨”则强调了“力”的一面,即强劲有力之意。那么这飘逸之风与强劲之力一轻一重、一骏爽一端直,显然不可兼得,因此曹丕说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清逸洒脱,但不够强劲有力也是比较贴切的。如此一来,我们能够看到《又与吴质书》中的“未遒”是相对前半句的“逸气”而言的,而不是对《典论・论文》中“壮”的否定,因此二者并不矛盾。

(三)“壮”与“未遒”。同时,《与吴质书》书中的“逸气”和《典论・论文》中的“壮”也并不相同,而是刘桢诗风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风采情操,如其超凡脱俗的物象“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赠徐干》),“昔君错畦畴,东土有素木”(《杂诗》);如其清骏高蹈的情怀“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赠从弟三首》其三)“释此出西城, 登高且游观。方犷含白水,中有凫与雁。安得肃肃羽, 从尔浮波澜”(《杂诗》),主要体现超越世俗的心性;而后者侧重骨力气势,如其壮厉严峻的形象“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赠从弟三首》其二),如其凌云阔步的志向“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赠从弟三首》其三),主要表现雄大壮厉的气势。这两方面并驾齐驱,是同一个人诗风的两个不同侧面,各有春秋。因此,把两处评论分别放回原文来看,《又与吴质书》中“未遒”是相对于它自己的上半句中的“逸气”而言的,洒脱清逸自然就缺少点强劲有力,否则如风之逸也升不起来。同时,“逸气”与另一个单独在《典论・论文》中出现的“壮”也并不相同,所以,综合起来,一处的“未遒”与另一处的“壮”也并无冲突。所谓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篇文章亦是曹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背景与情绪下写出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两处分别侧重了刘桢诗的一个方面,因此观点也并不自相矛盾。

二、对“遒”字的释义

(一)“遒”字的解释。遒,从(chuò),从酋(qiú),酋亦声。“酋”本义为加料加时酿制的醇酒,即“劲酒”,引申为“强力”。“”与“酋”联合起来表示“强力进逼”。本义:强力进逼。引申义:逼近、逼迫。

“遒”字其实有多重含义,并不只是现在所通用的“强劲有力”之意。许慎《说文解字》:“遒,迫也”,是迫近的意思,即其上面的引申义;汉语字典里也有“聚合”“聚集”的意思,而这层意思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并被运用了,《诗经・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遒”{17},毛传:“遒,嫩而固之也。”《诗经・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碌是遒”{18},毛传:“遒,聚。”也就是说“遒”可以作“固”、作“聚”解。那么,所谓“未遒耳”即“不聚合”,也就是“松散”“不严密”的意思。整句评论便是:刘桢的诗文虽然有超逸的气势,但是有(点儿)松散、不够严密罢了。这与解释为他诗文不够强劲有力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在现有研究中也有阐述,如:“逸气乃奔放超迈之气,与‘壮’相通;遒有迫、聚之意,如宋玉《招魂》:‘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李善注:‘遒,亦迫也。’又《诗经・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其意与‘密’通。故‘有逸气,但未遒耳’意与‘壮而不密’相近。”{19}这里作者也注意到了关于“遒”字的释义,从而消除了我们平时理解的“强劲有力”与“壮”的矛盾。

三、小结

在文学上史及文学批评中曹丕是首位系统评价建安七子等人的,其所处时代与当时地位都使得自己对于七子等人相当熟悉,交往密切加之个人的学识与洞察力等因素,他的评价可谓言词贴切、论议精当。《又与吴质书》内容与《典论・论文》相互呼应,论文同时表现了对七子的怀念与赞赏。两篇文章皆是曹丕为魏太子时所写,间隔不长且中间没有什么变故,其对同一个人的评价自然也不会前后矛盾。至于“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这句话,后人的理解似乎有所疏忽,从而产生歧义。如本文所述,一方面从词语所处语境来看,“未遒”相对于“逸气”而言,也就并不与另一处的“壮”矛盾;从词语的具体意义来看,“遒”作为“聚集”“聚合”的意思与“刘桢壮而不密”中的“密”又是一致的,更加与“壮”没有冲突,因此曹丕对于刘桢诗风的评价可以说是两篇文章一脉相承, 是恰当而独到的。

⑤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⑥ 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11}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3页。

参考文献:

[2] 卢佑诚.由刘桢诗漫话文气[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1).

[3] 张佩玉.谈曹丕的文学理论观点[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4] 穆克宏.志深而笔长 梗概而多气――刘勰论“建安七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

(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很可笑吗?
完美·终结
一条小溪
时空机奇遇记
眼眸深处
橡皮泥
我?
成长七色光
老师,我想对你说
2008,我为你加油
誰説鳄鱼不流泪
弄巧成拙记
来自人类世界的呼唤
心灵纸船
等到风景都看透
我国企业管理研究: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
台北家居 2013年11期
从法理学视角看我国大学章程建设
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筹集路径
浅议继承公证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中国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
中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改进及应用
中小企业发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
以微博反腐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培养体系
YHFT―DX移位分支部件的设计与优化
善恶之辩与管理之道
一场官司引出的“交易黑幕”
《海军将领邓世昌》课外拓展
《这里危险,让我来》探究感悟
《这里危险,让我来》课外拓展
《这里危险,让我来》教案之三
《这里危险,让我来》教案之一
《军神》说课稿之一
《这里危险,让我来》教学建议
《海军将领邓世昌》教案之一
《军神》教案之六
《这里危险,让我来》教案之二
《海军将领邓世昌》教案之二
《军神》说课稿之二
薛法根课堂教学实录——《军神》
《军神》教案之五
《海军将领邓世昌》探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