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14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

摘 要:本文拟从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入手,对比分析鲁、梁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通过对鲁、梁关于“硬译”论战的追述,来阐释鲁、梁的翻译思想不同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硬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鲁迅与梁实秋 “硬译”争论的起始

1.1鲁迅与梁实秋争论第一回合

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中说,鲁迅先生文笔简练流利,可是译笔却不敢恭维;说鲁迅先生前些年翻译的文字,还不至于令人看不懂,但最近翻译的书却转变风格了,文句极端难懂, 句法稀奇古怪, 离“死译”不远了。最后又在文末说道“假如‘硬译’还能保存‘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那真是一件奇迹, 还能说中国文是有‘缺点’的吗? ”,他以此来反驳鲁迅的硬译是因为译者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而造成的。

鲁迅即撰写《“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说,虽然同为外文,但因作者不同,风格也不同。“句子可繁可简,名词可常可专,决不会一种外国文,易解的程度就都一式。” “若在三家村里,专读《古文观止》的学者们,看起来又何尝不比天书还难呢”。6鲁迅在文中又说自己的译作,本来就不是为了博得读者的愉快, 总有不怕艰难,硬着头皮读完而有所收获的若干人,这样,他的译作也就达到目的了。将来总会有更好的译本出现, 待到有人能够译得既不“曲”, 也不“硬”或“死”时,他的译本就完成使命了。这体现了鲁迅的“读者观”。译作读者,即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鲁迅自谦的把自己的译作归类为读者在接触到更为完善译本前的一个铺垫。

然而在梁实秋看来,译作就必须是经过字字斟酌,句句考究的高质量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真切的知识。对此二人又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导致他们争论的原因之一。

对鲁迅的反驳, 梁实秋旋即在《答鲁迅先生》一文中指鲁迅避实就虚, 并说鲁迅的译文之所以晦涩难解, 是因为“鲁迅先生自己的糊涂与懒惰”,诚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谓的“能力不够”, 这与“中国文本来的缺点”无关。中外文字不同是不言而喻的, 翻译之难正在于此。况且,“硬译”不但不能保存“原来精悍的语气”, 反而令人看不懂。故而译者应当变换句法, 以通顺的文句译出, 以读者看懂为第一要义。

鲁迅与梁实秋对“硬译”的看法各执一词,但是鲁迅从学术的角度阐述了他对“硬译”的看法。鲁迅说自己没有办法而采取了“硬译”其实是自谦的说法。然而梁实秋却没有考虑鲁迅译作读者群,以及鲁迅所持的“读者观”等前提,而对其横加攻击与曲解,把它理解为了“死译”。两人针锋对麦芒,在文学的阶级性,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等问题上展开了争论,并由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论战。最终以鲁迅的逝世而结束。

究其关于“硬译”争论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鲁迅与梁实秋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等方面来分析。

二、鲁迅与梁实秋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立场对比

鲁、梁都生活在遭受压迫和侵略的时代。鲁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他目睹了家族的败落和百姓的苦难生活。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摆脱苦难的生活,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他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他广泛学习维新思想,并赴日留学,受到日本文学思想的洗礼;曾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而后又弃医从文,以笔杆子为武器,代表劳苦大众长期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事业上战斗。

然而,梁实秋则生在富裕家庭,虽然在充满传统思想和封建习俗的大家庭里度过,但是思想相对开明的梁父梁母并没有束缚梁实秋的发展,因而梁实秋没有被封建思想的氛围所窒息,而是朝着厌恶旧习和向往自由方面发展。在他留美期间,更受到白壁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倡导普遍的,永恒的人性论思想,并反对翻译文学的社会功利。

基于鲁、梁家庭背景,文学思想的不同,以及政治立场不同,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翻译观的不同,所以他们从事翻译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三、结语

鲁迅主张文学救国,以文学来启蒙国人,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梁实秋反对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更看重纯艺术性的文学作品,也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从鲁迅与梁实秋一系列的论战过程中,也让我们反思。文学家、翻译家之间的争论是很普遍的现象,正是由于有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才促进了文学乃至社会的进步。个人经历,政治立场的不同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翻译观。

注释:

[1]详见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黎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北京市: 华龄出版社, 1997年,第17页。

[2]同上,第34页。

[3]同上,第46-47页。

[4]详见鲁迅《略谈香港》。黎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北京市: 华龄出版社, 1997年,第56页。

[5]同上,第200页。

[6]同上,第223页。

参考文献:

[1]陈福康:论鲁迅的“直译”和“硬译”[J],《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3期。

[2]李允经:鲁迅与梁实秋的一场论战[J],《前线》1981年,第4期。

[3]梁实秋:漫谈翻译[A]. 梁实秋: 梁实秋杂文集[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4]黎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北京市: 华龄出版社, 1997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汽车节
幸福是什么
读《罗斯福》有感
《神雕侠侣》读后感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世界上处处留存着温暖-----读《非典英雄》有感
读《皮皮鲁外传》有感
潮汕功夫茶
第一次挨打
逆境,更利于成材
电视迷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
读《老人与海》有感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
读《道士塔》有感
撤销权制度初探
研究经济学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1)论文
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资金问题(1)论文
浅论我国开发式扶贫的拓展与完善(1)论文
浅论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与调节(1)论文
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迁分析(1)论文
有关加强农村村级社区服务建设的探析(1)论文
浅谈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媒体责任(1)论文
探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1)论文
人格权法在民法中的定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论文
“物”在民法中的隐喻及其困境
对中国社会福利战略性发展的思考(1)论文
物权法原则的重新审视
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1)论文
一穴得气 神采飞扬──谈《我的叔叔于勒》中几个副词的表述效应
风流作家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之八“两”
《我的叔叔于勒》备课札记
《我的叔叔于勒》文学性语言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称呼解读
莫泊桑与福楼拜
巧妙的过渡
在回味咀嚼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浅谈《我的叔叔于勒》的写作技法
立意以小见大
莫泊桑简介
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侵蚀了一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