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5

《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摘 要:君子在《论语》中指的是具备高尚道德和深厚学养的理想人格。君子好学、仁义、知礼,以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孔子极力推崇的君子形象,无论从内在的道德修养还是外在的行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格典范。

关键词:《论语》;君子;人格典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君子”在人们的通常的理解当中为品德高尚的人,美玉、香草在屈原的《离骚》也是君子的象征。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今天仍然是人们心中的人格美的典范。

《论语》中“君子”在一词经典文献、历代注疏、字典辞书及后学解经对其说解有同有异。吴正南《“君子” 考源》一文认为“君子”一词经历了三次词义引申的过程:由“尊贵男子”到“有地位的男子”,到“女子的丈夫或情人”;孔子完成了“君子”词义的第三次引申,即“君子”内涵由以地位为主变为以道德为主。再有池水涌、赵宗来、项菊、林贵长等学者亦撰文认为,孔子是实现“君子”含义由“位” 至“德”转化的关键。同样地,我们在很多辞书和论著中也得到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主要指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常与“小人”对称。

君子这一人格典范的出现是与当时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的。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在认识、教育、审美三方面阐释了诗的社会作用。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毛诗序》那一段著名的更为热情洋溢的颂词:“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对于道德、风俗、人伦的要求都是在那个礼崩乐坏时代需要重新建构的社会理想。这是,“君子”出现的社会历史环境。

在《论语》当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形成的战胜了所有的人格弱点之后完人形象成为了中国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完美品质。《论语》中所论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和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子谓《韶》乐“尽善尽美”,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仅包含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还表明了孔子对于美的态度,即美的内容和形式需要统一,只有内容和形式同时是美的,才能够称作是真正的“美”。在儒家极力塑造的君子形象上,当然也很明显的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统一。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在儒家看来是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最基本的素质。君子好学,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思想,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人才能够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才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这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的基础,也是君子之所以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当然,学习不仅要有基本的方向,更要有良好的态度和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是学习中所要遵从的较为科学的方法。孔子重视儒家典籍的学习,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先当学诗”。表明在孔子时期同时被作为古代文献和文学艺术作品的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的一个项目。而且,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加具有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以“仁”为本,很多学者认为君子最核心的人格理想就是“仁义”,这是儒家眼中君子的内在品质,即“质”,君子的仁义是其所行所思的根据,有了仁义的本质,君子的人格光芒才会感染更多的人,才有可能实现无论是在政治理想和世俗生活中树立光辉的典范。君子重仁义而轻利益,重精神而轻物质,是一种精神化的理想主义者。

在是否仁义的问题上,君子和小人就表现出了明显得分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的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是很多时候人总是要面临道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于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心不会为富贵贫贱所移,道义是他们至死保卫的精神财富,是时时刻刻萦绕在心中的道德准绳。如《论语・子罕篇》所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只要内心有忠信仁义信仰的支撑,君子之于世是可以超越于环境的束缚的。孔子对这一点的推崇,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其对弟子颜渊的称赞上,“一箪食,一壶浆”加之道义的坚守就是君子最简单的而又最难以实现的生存方式。

君子,不仅有着美好的内在,还有着在内在品质指导下的令人敬仰的行为。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里讲的“礼”不是形式主义之下的繁文缛节,而是源自内心的尊重。《论语》中以君子的衣食住用的各方面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就是君子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在周礼几近消亡的时候,孔子的弟子问他是不是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是十分不舍的。他所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仪中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与坚守,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而是对礼制之下所建立的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向往。

孔子在《论语》中一直强调行重于言,他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言行合一,从不去说不能实现的话,不许实现不了的诺言。孔子十分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而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处世态度。一方面,“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这是君子对自身内在修养的外在约束,是君子的对自己内心品质的检阅。正是这种谨言慎行、知行合一的人更容易在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实现儒家的出世的理想。另一方面,在政治生活当中,不注意言语会导致礼乐赏罚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就如《子路》篇所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非常谨慎的,对自己不懂的,采取保留态度。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明确地表示莽撞的言行是不适合处理国家政事的。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典范。“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有九思:视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君子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五美”成为人们孔子以来的时代中最值得追求的生命状态,它所承载着的有关人生美学的价值一直是人格美的典范。

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几乎是一个道德完人的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于下位而不馁,居于上位而不骄……总之,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让我们神往。

参考文献:

[1]《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2]《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

[3]程碧英. 《论语》“君子”词义辨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10,01:70-7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唯一改变不了的
生活在别处
读《暖情》有感
一群往自己的理想奔跑的热血男儿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逍遥之境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反思《边城》
许三多的路
季节的忧伤——读安妮的《素年锦时》
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魂牵《红楼梦》
在场的缺席
文学名著读后感
《上帝与你同在》有感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李宗闵研究综述
浅谈财富的尺度
英美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在参与式教学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
从现代角度浅析三湾改编
国外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浅谈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教的基本特征
浅谈新时期民营企业党建“123456”工作法
社会学视角下探讨鲍曼对大屠杀的现代性反思
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埃及的金字塔》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成功的一件事》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转贴) 教案教学设计
中彩那天 教案教学设计
4*加了一句话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学会合作》第3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第1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语第一册《菜园里》 教案教学设计
《海滨小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 教案教学设计
颐和园 教案教学设计
12 看雪 教案教学设计
《操场上》 教案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2 教案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
不懂就问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