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25
永恒的纠结与孤独
摘 要:鲁迅的《野草》随处弥漫着一种纠结与孤独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贯穿于他整个的创作过程中。仔细分析这种情绪并梳理那段时间鲁迅的思想转变,对于理解《野草》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鲁迅;《野草》;纠结;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野草》是鲁迅笔下最晦涩也最难以把握的一部作品,其新奇的意象、独特的语言、象征技巧的使用都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达到真正的现代‘非通俗化’的效果”[1]106。而隐藏在这些“形式试验”背后的,却是鲁迅对其灵魂最深入的剖析。通读《野草》随处可见鲁迅,作为一个启蒙者,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所产生的纠结与孤独的情绪。这种永恒的纠结与孤独几乎一直伴随着他《野草》的写作。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也成为了理解《野草》的关键所在。
与纠结相伴的是鲁迅永恒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从他在铁屋中发出第一声呐喊到开始《野草》的创作,一直挥之不去。这孤独既是在“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中产生的,也源于鲁迅作为启蒙者身份认同感的严重缺失。
在《影的告别》中,从影子对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自己身份定位的模糊;他对于自己启蒙者的身份和价值也产生了很深的怀疑。作为一个启蒙者,他致力于开启民智,但到头来却像《复仇(其二)》中的耶稣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忍受着路人的戏弄和责骂;作为青年导师,他曾热情地培育青年人,却遭到他们在反叛后掷来的敌意与冷骂,如同《颓败线的颤动》里的母亲一样,被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所厌恶与嫌弃。他就像那个孤独的战士,独自承受着四面八方的攻击却又无所依靠。孤独产生于认同感的缺失,缺乏认同和理解的鲁迅势必要通过写作来重新定位自己,以求摆脱孤独。如此看来,《野草》是他摆脱孤独的一次文学尝试,更是他灵魂剖析的一封深刻的自白书。
参考文献:
[1]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M].湖南:岳麓书社,1999.
[2]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3]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携梦同行
- 沉吟至今——乡愁
- 成长的足印
- 感动——只因有你们
- 心中的桃花源
- 靠自己,展翅高飞——勇敢去追求蓝天底下的梦
- 窥人
- 生活因音乐而精彩
- 我眼中的林黛玉
- 载梦飞翔!
- 坚守
- 背景
- 寂寞
- 青春,我们坚持
- 分享
- 马年的健康流言与真相
- 古代文人话养生食材
- “辟谷”养生在美国的新发现
- 玩转“手抓饼”
- 有趣的人体数字
- 儿子闹离婚,房子该归谁
- AA制归根结底就是不够爱
- 笑――助你青春长驻
- 不想带着宝宝去婆婆家
- 被音乐毒害了
- 猪饲料加药粉变保健品等5则
- 两个顶尖婚礼摄影人的婚纱摄影工作室
- 退休后,我成为“乐活一族”
- 愈挫折,愈养生
- 我的瑜伽情结
- 寻求语文教学的“本然”
- 语文新课堂:“语文味”的失落与回归
- 语文课堂提问三思
- 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
-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
-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 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 企盼魅力的语文课
- 回归文本:从孙双金、孙剑峰的两节课谈起
- 精心点拨学生写作的思维路径
-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 让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本位
-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涂维华
- 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