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洪堡特“精神力量”的作用与内容

浅析洪堡特“精神力量”的作用与内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浅析洪堡特“精神力量”的作用与内容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个人语言与个人精神力量的关系,指出个人精神力量在个人语言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其次分析民族共同语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指出个人、民族、语言、精神力量之间的关系;再次通过对语言的起源与创造性的分析,指出广义的精神力量包括智力、感觉、经验、心理、想象、偏好等。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精神力量;主导

作者简介:池建海,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语言哲学家威廉・冯・洪堡特在其经典论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深刻地论述了语言与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充分肯定了“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在其论著中,“精神力量”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尝试结合个人、民族、语言与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语言的起源与创造性来思考“精神力量”的作用及内容。

一、个人语言与个人精神力量的关系

从人类的发展过程看,个人、语言、民族依次形成,语言在由个人凝聚为民族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作用,是“第一个必要阶段”。在民族未形成时,个人先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个人语言。个人语言具有这样的特点:“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1],这种语言服务于个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性。虽然人们面对共同的自然环境,对事物的感觉也大体相同,但个人的感觉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个人语言之间“极微小的差异”。

个人语言及其差异的产生都受到了个人精神力量的影响。个人对自然环境和事物的感知不同就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标记,久而久之,在个人与事物之间就形成了某种特殊的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精神力量。因而即使面对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精神力量的差异,个人语言也会有所不同。个人精神力量与个人语言紧密相关,如果任由个人精神力量注入和个人语言使用,那么个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大打折扣,民族及民族共同语也就无法形成了。

“图解一:个人语言与个人精神关系图”清晰地展示了个人语言与个人精神力量的关系。个人语言的形成过程为“个人→个人精神→个人语言”,同时“个人语言”包含并影响了“个人世界观”,最终“个人语言”与“个人世界观”又影响了个人,在“个人语言与个人”之间,“个人语言与个人精神”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影响。

二、民族、民族共同语与精神的关系

在个人聚合为民族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首先组合为群体,再由群体结合为民族。之所以称之为群体,是由于个人语言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民族共同语还未形成,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则要从个人语言的限制与转化来认识。

一是个人语言的限制。当群体的规模逐渐扩大时,交流就成了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此时语言的可识别性和推广都与群体中的个人有很大的关系。在群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要想成功交流,就必须减少个人语言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个人必须限制个人语言的任意使用。

二是个人语言的转化。在使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个人语言大部分转化成了民族共同语,毕竟群体生活在共同的自然环境下,且其差异是极微小的。个人语言的转化表现为引用与推广,即某人的言语被其他人使用,这使得群体成员之间可共用的语言的数量得到了增加。个人语言的引用其实就是群体成员相互之间验证个人语言的可用性,当可用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直至成为民族共同语,这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当一个自己生造的词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时候,词的客观性便得到了提高,而它的主观性也丝毫未损[2]。在民族共同语形成过程中,个人语言的限制、转化、引用及推广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个人语言被限制和转化的同时,个人精神力量的注入也被限制了,否则这种差异性仍会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精神的消亡,相反其逐渐汇聚为更为强大的民族精神;随着个人语言转化并最终形成民族共同语,民族也相应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又推动着民族、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发展。个人、个人语言与个人精神并不因为民族、民族共同语与民族精神的形成而失去独立性或遭到扼杀,相反在其影响下能够更好地相互发展。当民族汇聚为人类时,也就形成了人类语言,可见洪堡特已洞穿人类发展的本质。

“图解二: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关系图”清晰地展示了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关系。民族语言的形成过程为“民族→民族精神→民族语言”,同时“民族语言”包含并影响了“民族世界观”,最终“民族语言”与“民族世界观”又影响了民族,在“民族语言与民族”之间,“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影响。“图解三:人类语言形成图”展示了人类语言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三幅图解,我们可以发现个人语言、民族共同语、人类语言在其形成和发展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且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精神力量的影响。可见洪堡特是站在“精神力量”主导的角度来观察语言的产生与发展的。

有学者认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继承了洪堡特的思想,这不完全正确。从图解上看,洪堡特认为“个人语言与个人”、“民族语言与民族”及“人类语言与人类”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非如萨丕尔和沃尔夫那么极端。

三、语言的起源与精神力量

洪堡特没有过多强调语言的起源问题,但是从他的一些论断中依然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如:

1.语言起源于人的本能,“语言产生自人类本性的深底” [3]。

2.语言起源于人的精神力量,“精神不由自主的发挥”,“语言依照共同作用的各种精神力量的热情、自由和强烈程度而构造起来”[4]。

3.语言起源于人的智力,“语言本身则是智能创造力量的唯一产品” [5]。

4.语言起源于精神力量与外部刺激,“语言能力同样是从个人内部发展起来的;只是由于它始终同时需要外部的刺激。”“语言和精神力量一道成长起来,受到同一些原因的限制” [6]。 5.语言与经验相关,“语言深深地渗透着历代先人的经验感受” [7]。

通过上述论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本能、精神、智力、经验、外部刺激等。可见,洪堡特认为语言的产生是一个内外协同合作的过程,内因是精神力量,而外部刺激则是自然环境下的生活形式。洪堡特十分强调“精神力量”的重要性,但他对“精神力量”的表述又是模糊、抽象的,这使得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洪堡特语言学浪漫的一种表现。

有人认为思维就是“精神力量”,这无疑将“精神力量”的范围缩小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区分广义与狭义的“精神力量”。狭义的“精神力量”可以是思维,而我们更重视的是广义的“精神力量”。结合上述例证来看,广义的“精神力量”应该是一个包括思维、智力、感觉、经验、心理、想象、偏好等的复杂结合体。

就语言的产生顺序而言,首先是个人语言,其次是民族语言,那么语言的起源就要追溯到个人语言。个人依据自己的精神力量及生活形式来认识事物,并为之命名,从而产生了个人语言,民族语言、人类语言亦是如此。洪堡特认为语言的产生并非是个人在自然环境和生存压力下逼不得已的结果,相反他认为交流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发自心底地自由交往的产物。通过上文对个人、民族、语言和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加肯定在语言的起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精神力量”而非“生活形式”。

语言的起源与创造性是相互关联的。洪堡特的经典论断:“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8]。人类的精神力量与生活形式也为语言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及人与人结成的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人的生活形式和精神力量也在不断变化,那么语言的变化与创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四、结语

洪堡特之所以强调“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是由于其“语言学思想是建立在以“精神”为本原的哲学前提下的” [9]。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语言学的成长离不开哲学的孕育[10]。洪堡特站在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他结合人类的精神、文化、社会等对语言的讨论具有重大意义,对后世语言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关于个人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就是受到了洪堡特的启发,转换生成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天赋论亦是受到了洪堡特精神力量的启发。

参考文献:

[9]李智勇,寇福明.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的精神和他的民族情结[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生日
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布娃娃真可爱
我的玩具
童年趣事
我的启蒙老师
我就是我
我真的很棒
令我委屈的一件事
救小树苗
来自天堂的一封信
第一次捐款
夏天的美景
姹紫嫣红总是春
楼下那只吃草的猫
浅析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例误诊10年的胰岛β细胞瘤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整体护理体会
浅谈电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及控制
气管切开患者套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8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保定市西大洋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护理
血液净化治疗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应用及护理
小议中西日常文化之差异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程序和方法研究
项目施工过程成本控制要点探讨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一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二
阅读: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姥姥的剪纸》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三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二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之一
此情不可道 唯闻读书声 ———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与评析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一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三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二
《爱之链》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