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范畴化理论到认知语言学

从范畴化理论到认知语言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从范畴化理论到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从范畴化相关理论起家的,这是因为范畴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面。古希腊哲学家对于范畴就相当重视。柏拉图认为范畴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存在,存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本身自然而然自为自适的分类。对于这个分类,即范畴,柏拉图认为我们人类做了两件事情:一、客观的范畴有其自身结构,人类了解和学习这种结构就是掌握知识,知识其实就是世界自然范畴的一种人为呈现;二、获得关于这些结构的知识就意味着掌握了世界万千事物范畴的法则,根据这些法则对万事万物进行分析,就是人为操作层面的范畴化。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范畴的工具性。大千世界事物瞬息万变,如何在万事的变化中、感觉的混乱中“抓”住一点东西,摸索出它们的秩序并使之有序,这是个大问题。人类找到了“范畴”,我们用其对万物加以规整,并把它当作我们获得知识的工具,最终使我们感觉到的事物慢慢成为可知的东西。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范畴”一词基础上阐释了“概念”一词,他认为“范畴”是一种本源的纯粹的表示综合的“概念”。康德亦认为通过“概念”才能理解运动中的万物,思想异于人的客体。当然,康德也是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论述的,没有理念的突破。此后的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对“范畴”同样有论述,亦无破旧立新的进展。

前面列举的范畴认识通常被称为经典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的根基是二元对立,其方法论是二分法。在这个基础上,该理论认为:所有范畴都具有清晰界限,各个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哪个成员更具代表性,没有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分。20世纪许多语言学研究就建立在经典范畴理论之上,比如雅格布逊的音位学“双分法”:每一个音位特征只有两个值,一个正值,一个负值,分别标记为〔+特征〕、〔-特征〕,如〔+鼻音性〕、〔-鼻音性〕,〔+浊音性〕、〔-浊音性〕;结构主义语义特征分析也是二分法,比如说到“bachelor”,就会进入这样的考量:有生命/无生命,人类/非人类,成人/非成人,男士/女士,已婚/未婚等;就连结构主义语法的反动者、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也把运用二分法视为自然和正当,他认为二分可以表明一个语言项是否属于某个范畴。我们强烈感受到“非有即无、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就是经典范畴理论的本体和实操灵魂所在,但这清晰优势之另一面是其绝对缺陷。无可回避,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界限并不都似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那样明确,更多的时候是模棱两可和无可奈何:何为冷,何为热?什么是高,什么是矮?多小才算小,多老才算老?好人和坏人加起来就是所有的人?现实世界那些可悲的“阴阳人”,他(她)们是男性还是女性?俯拾即是的例子,让我们发现了经典范畴理论自身解释力的欠缺和不足。

20世纪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针对“范畴”,破天荒提出了“家族相似”理论,开新兴范畴理论之先河。这次拓荒始于对游戏这个事物的思考。游戏,从条件来看,有的需要运气(如牌类游戏),有的需要技巧(如棋类游戏);从结果来看,有的有竞争有输赢(如田径游戏),有的无竞争无输赢(如娱乐游戏);20世纪70年代滥觞的电子游戏甚至让游戏参与者变为机器或者电脑,大大打破了人们对游戏的传统认识。据此,维特根斯坦强势认定:游戏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特点,只有各种方式的相似之处以及千丝万缕的相关联系。因而,他进一步阐述,提出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只共享部分特征,不共有一切特点;地位并不平等――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分;范畴并无清晰界限,随新事物的出现可随时扩大。

在维氏家族相似性理论基础上,著名心理学家罗丝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就是一个范畴之中最典型、最称职、最有代表性的个体成员,也可称为最佳实例或突出实例,比如白菜可以是蔬菜的原型,桃子可以是水果的原型,燕子可以是鸟的原型。人类体验万千事物,将之与原型相比较并系联,范畴就渐渐建立起来了。当然,也可以说范畴建立之后我们感受到了原型。但孰先孰后并不重要,因为原型存在于范畴之内,而新事物的出现也未必不能成为新的原型。重要的理念是:事物有范畴,范畴有原型。范畴划分的同时,也是概念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作“范畴化”。概念是思维与认知运动的单位和支点,反映在语言层面就是语义。认知语言学正是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所以要解释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就必须关注人的思维,思维的单位是概念,概念根源于范畴化,所以探讨范畴化成了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内容。

莱柯夫充分肯定范畴化的重要性,他认为范畴化是人类思维、认知甚至语言的先决条件,没有范畴化能力,无论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人类都是一无所为。在罗丝原型范畴理论基础上,莱柯夫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CU)并成功用其分析了bachelor,lie,mother等词的语义范畴,认为它们属于辐射性范畴,这与之前采用标准特征判定事物所属范畴的方法大大相异。莱柯夫后来总结到:语言也是世界万千事物的一种,也具有原型效应,我们也可以像对待自然物体一样对语言进行范畴化分析,参照原型去建立语言中的范畴。在这种理念下,莱柯夫写出了名篇:《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而能被称为范畴化视野下认知语言学经典著作的,当属泰勒的《语言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原型》,该书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详细论述了词汇范畴化、语法范畴化、音位范畴化等问题,给之后的研究开拓了崭新局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擦一次地板
我爱我的家
天,下雨了
给妈妈一个惊喜
“爱心天使”——妹妹
开心的一天
我爱你,海西
一件快乐的事
珍惜时间
我尊敬的一个人
好书推荐
一件难忘的事
后悔
为你,我飘荡的灵魂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超声动态检查及临床意义
中医药治疗白癜风概述
高原地区对老年性肝病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疗效观察
硬膜外腔注射酚甘油治疗晚期癌痛30例临床观察
胃肠道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现状
应用品管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率的探索
开放式胆囊切除手术后并发症探析
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及未来防治心血管疾病策略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探索
应用普通腹部B超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探讨
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价值分析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危险因素探讨
病房护士针刺伤研究进展
因材施教 方能成就灵动的课堂——《船长》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二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四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二
《爱之链》教学设计二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材解读三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一)
《爱之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船长》教学设计一
《爱之链》教学实录及教学后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
《鲁滨逊漂流记》课外阅读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