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美食家》的修辞分析

《美食家》的修辞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美食家》的修辞分析

摘 要: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陆文夫小说《美食家》的语言表现艺术,分别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修辞格三个角度进行研究。语音修辞主要包括叠音词、象声词、双声叠韵修辞、儿化、押韵以及感叹辞格六个方面;词语修辞包括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歇后语以及口语;修辞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材料上的修辞格包括比喻、引用,意境上的修辞格分为夸张、设问,章句上的修辞格有顶针、层递、对偶。

关键词:陆文夫;《美食家》;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修辞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陆文夫先生是江苏泰兴人,在他50年的文学生涯里,他在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他以《围墙》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晓谕文坛,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大多数描写的是江南的市民生活,非常幽默、十分诙谐。

苏州就像是他的第二故乡,因此,其中篇小说《美食家》以苏州文化为背景,描写了苏州的饮食文化,小说通过对吃客朱自冶的描写。作者在《美食家》中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等等,这些独有的风格使其小说赢得了“苏州文学”和“小巷文学”的美称。

《美食家》的思想内容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其修辞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修辞格三个角度来进行修辞艺术的研究分析。

(一)《美食家》的研究现状

除了这些已经编写成册的书籍,翻阅资料,对《美食家》这一小说的研究也不少。李巨川的《的评弹风味》7一文从民族文化遗产的珍宝苏州评弹这一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苏州评弹韵味,也是体现其姑苏文化底蕴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文章内容引出其小说中用字精准,语言的诙谐的特点,虽设计修辞艺术,但任未深入对某篇小说进行仔细剖析。陈娴在《论陆文夫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8中以陆文夫小说的苏州文化背景谈论了其作品中的小巷文化,描绘了苏州特色的饮食文化,从吴方言和苏州评弹风味角度切入,谈论了小说中特有的苏州文化的语言特色。陈奕的《陆文夫小说的苏州情结》9一文除了从内容角度分析了其小说的地域特色,蕴含独特的苏州风味,还从小说语言的“苏州化”角度阐述了其小说中苏州味的自然融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亲切感。

此外,除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外,学者对修辞学本身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如:陆俭明先生的《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10从语义和谐律角度对修辞进行阐述,其中又分别从整体的构式义与其组成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和谐、构式内部词与词之间在语义上的和谐、构式内部与外部词语的使用在语义上的和谐三方面来具体阐述语义和谐律这一修辞角度。王彬彬的《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11从修辞谈论小说内容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幽默性,体现了修辞运用在作家创作作品中的重要性。另外还从比喻角度单独例举,强调了创作时不应该忽视比喻修辞的经营。

虽然对陆文夫先生小说的研究不少,但纯粹从修辞角度对其小说《美食家》进行详细研究的文章却不多。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修辞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尝试着从修辞学的角度对《美食家》中的语言艺术表现进行研究探讨。

(二)《美食家》修辞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美食家》描述了苏州背景下的饮食文化,大量运用吴侬软语,具有苏州特色的,使小说读起来具有地域特色,语言朴实口语化,读起来较为亲切,在对小说《美食家》系统研究较少的情况下,希望能够较为系统地整理出小说《美食家》中蕴含的修辞现象和修辞效果。

二、《美食家》的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的使用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美食家》中对语音修辞的使用较多,具体分为叠音、象声词、双声和叠韵、儿化、押韵、感叹辞格这几个部分。

(一)叠音

《修辞通鉴》中称:“叠音即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称叠字。”12叠音词语的恰当使用能够增加描绘事物的作用,加强语言叙事描绘的形象性,使语言读起来具有回环美,给人突出鲜明之感,还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根据情境抒发作者的褒贬情感。

1.动词的重叠

(1)只怪你爸爸走得早啊,我求求你……(P.19)

“求求”有哀求的意思,二字加强语气,是动词的重叠。当时高小庭家中贫寒,全靠朱自冶免除他们房租水电费用才让他能勉强上学,“求求”强调写出了母亲当时深切希望高小庭给朱自冶当小厮的无可奈何。

(2)高雅权贵之士,只有不得已时才到饭店里去应酬,挑挑捡捡地吃几筷,总觉得味道太浓,不清爽,不雅致。(P.75)

“挑挑捡捡”不仅写出当时权贵吃菜的挑剔,而且用叠词更加加强了挑剔之感,表现出了对高雅权贵人士对菜味道的挑剔之感。

2.形容词的重叠

(3)朱自冶是个资本家,地地道道的资本家,决不是错划的。(P.5)

选用叠词“地地道道”这一形容词来修饰资本家,明确点名朱自冶资本家这一身份,为下文详细介绍做铺垫。

(4)这些时没有什么吃的了,晚上睡不着,想起自己一生吃过的好东西,好像那些大盘小碗,花花绿绿的菜肴就在眼前。(P.108)

叠词“花花绿绿”写出朱自冶吃过的菜肴之多,同时也体现了菜肴外形很美丽,颜色很丰富,表现了朱自冶对菜肴的要求之高。

3.副词的重叠 (5)朱自冶倒是不肯亏待我,常常把买剩的零钱塞在我的口袋里:“拿去!”那种神情和给叫花子是差不多的。(P.24)

(6)有人绕道走了,绕不掉的人便匆匆地奔过去,装着没看见。(P.108)

“常常”、“匆匆”都是副词的重叠。常常”既写出朱自冶对我的“不亏待”,又写出他高高在上的资本家姿态,表现出作者对他给零钱的不满。“匆匆”写出当时行人走得匆忙,不忍看高小庭挂着牌子站着请罪。

4.数量词的重叠

(7)我听了把嘴一撇:“哎呀,你怎么也只是看到这么一点点,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决不是给人家当牛作马的!”(P.44)

(8)我看了暗中高兴:“你迟早得自食其力,应该一样样地学会。”(P.50)

“一点点”表达数量之少,表现出作者对阿二看待问题的不满,写出阿二目光短浅;“一样样”体现数量之多,朱自冶不会的事情实在太多,作者才用“一样样”来表达,既富有音韵美、节奏美,又表达出符合意境之感。

(二)象声词

“象声词的选用指选用模拟声音的词。象声词又称摹声词、拟声词等。”13象声词可以分为摹拟人声的,摹拟物声的;有的侧重描绘,还有的侧重神似。

《美食家》中大量运用了象声词,使文章读起来形象生动而富有活力,给文章增添了色彩,不会给人枯燥之感。

(9)阿二拉着她们轻捷地穿过闹市,喇叭嘎咕嘎咕,铜铃叮叮当当,所有的行人都要向她们行注目礼。(P.43)

(10)第二天早晨三点五十五分,我把小板车拉出了大门,在空寂的小巷里哐啷哐啷地向前滚。(P.106)

“嘎咕嘎咕”、“叮叮当当”写出了阿二拉车穿过闹市时的快速,富于音韵美和节奏感,将当时黄包车穿过闹市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在面前;“哐啷哐啷”写出小车在小巷里滚动的声音十分清晰,从侧面反映出小巷的寂静。

(三)双声和叠韵

“双声指相连接的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相连接的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构成双声和叠韵的词语当中,有的是单纯词,有的是合成词。”14双声和叠韵词通常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是汉语中常用的传统修辞手法,可以取得回环美的音韵效果。在《美食家》中,这一修辞有较为灵活的运用。

1.双声

(11)“北风那个吹……”女同学拉开嗓子便唱。那时我们天天唱歌,谁也不会忸怩。(P.37)

(12)我又回到苏州来了,几经转折之后又住在朱自冶的门前。(P.38)

(13)如果言过其实的话也可把朱自冶揶揄一顿,煞煞他的锐气!(P.80)

2.叠韵

叠韵在小说《美食家》中也有较多运用,选取以下例子进行分析:

(14)试想,如果一个标志的女演员,坐上一辆破旧的硬皮黄包车,由一个佝偻蹒跚的老人拉着,吱吱嘎嘎地来到书场门口,那还像个什么样子呢!(P.43)

(15)我觉得这种灯光会使人迷乱,使人堕落,是某种荒淫与奢侈的表现。(P.55)

例(14)中的“佝偻蹒跚”形象地写出老人驼着背,行动不利索的姿态,更加突出与车上坐着的标志女演员不相配。例(15)中的“堕落”是不求上进的意思,写出霓虹灯对人的影响是负面的。例(16)中的“秘密”写出了罐头中指令的隐秘性,从而也同时揭露了孔碧霞和她前夫潜伏特务的身份。

(四)儿化

口语的语体中儿化较为常见。在《修辞通鉴》中提到:“儿化即‘儿’音加在某音节之后,使其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儿化韵)的一种现象。带有儿化现象的词,叫做儿化词。”15儿化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修辞作用很丰富,可以表示细小、轻巧、喜爱、亲切、活泼等作用。

(17)朱自冶在解放之初有点儿心虚,深怕共产党会把他关进监牢,那牢饭可不是好吃的!(P.38)

(18)我在旁边使劲儿打气:“好,你这一步走得对,最好是进厂,当产业工人去!”(P.46)

(19)那老头儿每天见到我时总是虎着眼睛把头偏过去。(P.48)

(20)所以我想好好地学点儿技术。(P.135)

(五)押韵

《修辞通鉴》中对押韵是有解释的,又可以分成句首韵、句中韵、句末韵。押韵的使用,可以使章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吟诵,也便于流传。如:

(21)何况那思想也有问题,一顿不抱十顿饥,眼睛一睁便想吃东西。(P.99)

这句话的每一分句末的词“题”、“饥”、“西”,押的是“i”韵。读起来给人一种节奏感,朗朗上口,轻快明朗。

(六)感叹辞格

(23)啊哈!这下子名菜馆不是成了小饭铺啦!(P.58)

例(22)中的“啊”字,例(23)中的“啊哈”一词都是感叹词,使这些句子读起来富有生活气息,带有口语化色彩,富于亲切感。

三、《美食家》的词语修辞

《美食家》中词语修辞这部分,我主要从方言词、谚语、歇后语、口语、外来词、成语、镶嵌、词语拆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言词

“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变体,这种变体是在不同的地域内形成的,所以叫‘地方变体’。它是全民语言的分支。”17不同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民族共同语有一定不同。小说中使用了苏州方言,体现了浓厚的苏州地域特色。

(24)“你家高小庭蛮机灵,阿好相帮我做点事体,我也勿会亏待伊。”(P.18)

“蛮”有挺的意思,“阿好”表示疑问好不好的意思,“相帮”是帮助的意思,“事体”是普通话中的事情,“勿会”是不会的意思,“伊”是北京话中的他。这里用大量苏州方言词汇,展现了浓厚的苏州文化韵味。

(25)“啊呀,朱先生(你)是听啊里(哪里)一位老先生活嚼舌头根,尼(我们)女人家会做啥格(什么)菜呢,从前辰光烧点小菜,是呒没(没有)事体弄弄白相(玩儿)格!”

“”是人称代词你的意思,“啊里”是哪里的意思,“尼”也是人称代词我们的意思,“啥格”是什么的意思,“从前辰光”是“从前的时候”的意思,“呒没事体”是“没有事情”的意思,“弄弄白相格”是“弄着玩儿的”的意思。整句话大量使用吴方言,体现苏州女人孔碧霞说话的软糯,同样也体现了苏州话的柔软。

(26)“高经理呀,就怕你不来呐。唷,也老了,当阿爹了吧?”(P.168)

“阿爹”在北京方言中是父亲的意思,而在苏州话中是表示“爷爷”的意思。一个词在不同方言中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27)这一身打扮肯定是出于孔碧霞的大手笔,朱自冶穿衣裳一贯是很拆烂污的。(P.169)

“拆烂污”是苏州话中表示“捣糨糊”意思的方言,说明朱自冶平时穿衣服很不讲究,打扮很随便。

(二)歇后语

“歇后语即熟语的一种。是一种为广大群众熟悉的生动诙谐的语句。”18如:

夜壶指小便用的陶器,“嘴”的部位特别高,后人以此来形容惯唱高调、不干实事而又、嘴不饶人的人。“宜兴的夜壶,独出一张嘴”体现朱自冶只会说,不会做。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又极有讥诮的意味。

(三)口语

“口语词即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的未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是相对于书面词而言的。”19如:

(29)天晓得,朱自冶哪一天当过经理的,对资本家应该喊一声老板才对。(P.13)

“天晓得”比用“天知道”更生动形象,浅白的口语,且带有一定的方言词意味,显得更加符合小说的创作背景。

四、《美食家》的修辞格

这部分将修辞格分为材料上、意境上、章句上和其他辞格四个部分,再对每一部分进行细分,逐个分析。

(一)材料上的辞格

1.比喻

比喻是最为古老、最重要、最基本的修辞格之一,在语言中被普遍使用。比喻通常是由三个成分构成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但是三个成分不一定都在句中同时出现,出现的情况不同,我们可按照比喻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的明显程度分为三种基本格式: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

明喻就是非常明显的比喻,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同时在句中出现,并用“如”、“像”等比喻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20

(30)我没有任何特长,连唱起歌来都像破竹子敲水缸。(P.37)

把“高小庭”唱歌的声音比作“破竹子敲水缸”发出来的声音,突出“高小庭”不擅长唱歌,声音不好听。

(31)一张大圆桌就像一朵巨大的花,像荷花,像睡莲,也像一盘向日葵。(P.171)

把“大圆桌”比作“巨大的花”,又用排比的修辞,将巨大的花看作是荷花、睡莲、向日葵,体现出当时桌上的菜种类繁多,样式美丽,色彩鲜艳。

(32)朱自冶又拿出一套宜兴的紫砂壶,杯形如桃,把手如枝叶,颇有民族风味。(P.180)

把宜兴紫砂壶的“壶身”看作是“桃子”,“把手”看作是“枝叶”,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使文章语句形象生动。

(2)暗喻

“暗喻又称为隐喻,被比喻事物与比喻事物的关系比明喻更为密切,隐喻在形式上是相合关系,而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似关系,“是”、“成”、“变成”等比喻词构成本体喻体间的关系。”21

(33)“文化大革命”中我成了走资派,朱自冶成了吸血鬼,两个人挂着牌子,一起站在居民委员会的门口请罪。(P.113)

用“吸血鬼”来形容朱自冶,突出他资本家的本质。

(34)包坤年替大家斟满了酒,玻璃杯立刻变成了红宝石,殷红的颜色透出诱人的光辉。(P.174)

把“装满酒的玻璃杯”比作是“红宝石”,首先形象地体现了玻璃杯的晶莹剔透,除此之外还写出了装满酒的杯子样子很美,给人一种想要喝的诱惑力。

(3)借喻

“借喻是指比隐喻更直接的比喻,比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从而说明本体。”22比喻词、被比喻的事物都不出现。

(35)那也没办法,我请不动那位尊神。(P.76)

本句未出现孔碧霞的名字,而直接用“尊神”借喻孔碧霞,突出她在厨艺界的地位之高,强调孔碧霞的难请。 2.引用

在文章中、说话时,人们常引用成语、谚语、俗语,或者引用典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这就是所谓的修辞上的引用修辞格。按引用的方法,可以将引用分为间接和直接引用。《美食家》中所涉及的直接引用较多。如:

(36)最好能碰上孔夫子,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P.62)

(37)我当时只能从朱自冶的行动上来进行推测,肯定那天晚上的一桌菜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P.80)

引用古诗词,语言精炼,富于表现力,含蓄深刻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36)中用孔夫子的名言来说明朱自冶的饮食方式习惯;例(37)中用形容曲子优美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这句,来形容孔碧霞做的菜的华丽,富于文字一定的表现力。

(二)意境上的辞格

1.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夸张具有把话说的生动有力,突出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给人深刻强烈印象,启发读者想象力的作用。可将夸张分为普通夸张和特殊夸张。

(1)普通夸张

在事物原来基础上直接夸张,也叫直接夸张或一般夸张。如:

(38)朱自冶踌躇满志了,忍不住把那旧西装敞开,举杯离座,绕台一周,特别用力地和我碰了碰杯,差点儿把那薄薄的玻璃杯都碰碎。(P.179)

稍微碰一下,玻璃杯就差点儿要碎了,运用直接夸张的修辞,突出玻璃杯的玻璃十分薄,引发读者想象,玻璃杯形象地展示在了眼前。

(2)特殊夸张

特殊夸张,又称间接夸张,也就是借助其他修辞进行夸张。如:

(39)他摇摇晃晃地坐上阿二的黄包车,一阵风似的拉到澡堂里,好像是到医院里挂急诊似的。(P.13)

把拉黄包车的速度用比喻的修辞夸张成一阵风,体现出阿二拉黄包车的速度之快。

2.设问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者问而不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突出文章观点,抒发作者情感。如:

(40)“钱……!”我把钱字的音调拉了个高低,表示一种轻蔑:“你可知道朱自冶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榨取了劳动人民的血汗,你拿了一点血汗之后又把他服侍得舒舒服服地!”(P.44)

(41)朱自治一贯地不近女色,为什么突然之间和孔碧霞混到一起去呢?很简单,那孔碧霞烧得一手好菜!(P.73)

例(40)中的设问表示高小庭强烈的轻蔑之情,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后自我享受,体现高小庭对资本家坐享其成的轻蔑;例(41)写因为孔碧霞做的一手好菜,朱自冶才跟她走到一起去的,设问设置悬念。

(三)章句上的辞格

1.顶针

“顶针,也称顶真,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23在民间又通俗称之为“咬字”,上下句首尾串联,句意贯通。

(42)比如说开始的时候是冷盆,接下来是热炒,热炒之后是甜食,甜食的后面是大菜,大菜的后面是点心,最后以一盆大汤作总结。(P.10)

(43)我去的那天天下大雨,大雨也要去!(P.140)

例(42)中“热炒”、“甜食”、“大菜”,句句相连接,句与句之间首尾相串联,语句气势连贯,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给人感觉菜肴连续不断,一道接一道,体现菜肴之多;例(43)中后面的“大雨”说明高小庭当时要去的决心之强烈。

2.层递

“层递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等各方面的情况,在语言表述上,相应地一层一层说去,逐层递进或递退地排列起来。”24

(44)所以他既不上面馆,也不上菜馆,而是上酒店。(P.17)

(45)两人由同吃而同居,由同居而宣布结婚,事情顺理成章,水到渠成。(P.80)

例(44)从“面馆”到“菜馆”再到“酒店”,地点的档次由低到高,对朱自冶讲究饮食的层层推进;例(45)中从“同吃”到“同居”到“结婚”,体现朱自冶和孔碧霞两人的关系逐步亲近,一步步更加密切。以上例子都体现了层递中的阶升。

3.对偶

说话写作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组、句子组成一对,在修辞上就称之为对偶。对偶可以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把相对立或者相近意思的两者放在一起说,更能体现两者的特点凸显出来。如:

(46)千碗面,一锅汤。(P.9)

(47)我忙着给人家赔不是,同时抓紧时间开会,做思想工作,订服务公约,批评别人,检查自己。(P.117)

例(46)中“千”对“一”,“碗”对“锅”,“面”对“汤”,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一千碗面在同一锅汤中煮熟,自然是越来越不好吃的,以此来突出“头汤面”的重要性;例(47)中,用短句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加强语气,承认开店之处的不足,并认真检讨改正的决心。

五、结语

本文对陆文夫小说《美食家》进行研究,小说中大量采用修辞,采用带有苏州特色的方言,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美食家朱自冶对美食的热爱,感受到苏州的美食盛宴。总的来说,大量修辞在小说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生动不枯燥,增添了语言特色,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苏州方言的独特魅力。

注释:

[2]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

[3]刘宝成:《修辞例句》,吉林人民出版,1979年。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7]李巨川:《的评弹风味》,《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8期,第86-88页。

[8]陈娴:《论陆文夫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文教资料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23-25页。

[12]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41页。本文所说的“叠音”是指广义的

叠音,是辞格名,只要汉字重叠一起,不管是构成叠音式单纯词还是重叠式合成词,都认为是叠音辞格。

[13]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14]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39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双声与叠韵,是广义的辞格名,既可以是单纯词构成,也可以是合成词构成。

[15]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16]刘宝成:《修辞例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18]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137页。

[20]曹毓生:《修辞基础知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0页。

[21]曹毓生:《修辞基础知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1页。

[22]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366页。

[23]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636页。

参考文献:

[2] 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3] 刘宝成:《修辞例句》,吉林人民出版1979年版。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 曹毓生:《修辞基础知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 李巨川:《的评弹风味》,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8期。

[8] 陈娴:《论陆文夫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文教资料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第2期。

[9] 陈奕:《陆文夫小说的苏州情结》,文教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只塑料花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盗墓笔记》
规(我和点心的故事)
暂时的伙伴
花语花梦
茄子
它是我们的朋友
永恒的话题——家乡
龙眼树
小白兔
我的小鸟
狂野的美
理解,让人间更美好
破碎记忆·燕娓蝶
杂乱的菜市场
探求医学院校非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方法
浅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确立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运作与发展思考
生态环境型群体性事件应对策略
浅析“微表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效用
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现状
高校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研究
构建员工流动机制 激活人才蓄水池
厌之何所,学之为何
浅析新式整军运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当代价值
以人为本,创新机制
医疗器械设备的现代化管理思路
探究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毕业赠言》作者胡适简介
《我的信念》教案之一
《寻找幸运花瓣儿》同步练习
《我很重要》教案之一
《我的信念》探究感悟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之一
《我的信念》作者居里夫人简介
《我很重要》作者毕淑敏简介
有关幸运的名言警句
《我很重要》探究感悟
《寻找幸运花瓣儿》教案之一
《毕业赠言》探究感悟
《寻找幸运花瓣儿》作者金波简介
《毕业赠言》同步练习
《寻找幸运花瓣儿》探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