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论壮族作家蒙飞、陆地文学创作的民族特色_论壮族作家蒙飞、陆地文学创作的民族特色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壮族作家蒙飞、陆地文学创作的民族特色

论壮族作家蒙飞、陆地文学创作的民族特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论壮族作家蒙飞、陆地文学创作的民族特色

引言

蒙飞和陆地作为不同时代的壮族作家,他们的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情感。蒙飞作为当代壮族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以壮族当下农村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一位时代作家对民族发展的思考。蒙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有很高的创作热情和丰硕的创作成果。诗集《歌圩》荣获了壮族文学奖;用母语创作的壮族第一部壮文长篇小说《节日》,获得“骏马奖”、“铜鼓奖”、“花山奖”、壮族文学奖等;描写壮族地区的官场的长篇小说《组委会》获得网易首届原创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奖;散文集《侗情如歌》获“花山奖”。除此之外,他还著有《温润的微笑》《旧梦新月》《边城画廊》等散文集,《那里的生活》是他2013年出版的新作。陆地作为壮族老一辈作家,创作出了多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第一部《长夜》、《瀑布》第二部《黎明》,短篇小说集《好样的人》、短篇小说集《故人》等。《美丽的南方》是壮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了广西壮族生活习俗和疆域风景的长篇小说,在壮族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蒙飞与陆地同为壮族作家,他们的作品中留有哪些共同的民族印记?又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感情?以《那里的生活》与《美丽的南方》这两部作品的为例,从中品味两位壮族作家笔下独特的壮族民族风情,感受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两位作家表达的共同的民族感情,体会两位作家在不同的文学主题中,描绘出的相似共通的“壮乡梦”。

一、不同的时代环境,共同的民族情感

蒙飞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壮族人民生活日新月异,为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断地奋斗;陆地生活的年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创作《美丽的南方》之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刚刚成立,壮族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尽管世易时移,同为壮族作家,他们都在作品中体现了共同的民族情感。

(一)蒙飞:长期从事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对壮族文化怀有很深的感情

(二)陆地:从小参加革命,解放后回家乡参加土改工作,逐渐培养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

老一辈的壮族作家陆地出身于广西偏远山村的贫困家庭,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小学毕业在家乡当起了教员,后来又到广东地区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开阔了视野,之后又在延安等地不断地学习锻炼自己,1949年,陆地回到壮乡广西,参加广西工作团的工作。1951年,广西壮族地区开展土改运动,陆地作为工作队的一员参与家乡的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在此期间,陆地走进壮乡农民的生活中,与他们一起“三同”,深入了解壮乡人民的生活。在土改和清匪反霸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了壮族家乡农民的淳朴以及强烈的反抗霸主、寻求翻身的民族愿望,与壮乡淳朴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陆地以这段经历为创作背景,于1960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在《美丽的南方》中,壮族第一次被全国广大的读者所认识。陆地将壮族的风土人情呈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一位壮族子孙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此后,陆地的一生便全心投入到了民族文学的创作中,为壮族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不同的创作题材,相似的民族特色

蒙飞的《那里的生活》和陆地的《美丽的南方》,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创作题材,但由于相同的民族情感,这两部作品展现出了相似的民族特色。

(一)《那里的生活》:描写农村新气象,展现浓郁的民族风俗,展现壮族传统意识与传统文化生活

《那里的生活》以当下壮族农村生活作为创作题材,小说的内容围绕几个主要的事件进行:覃树文从省城回家乡打拼的艰辛却励志的故事;乡村教师覃旭辞去公职与覃树文在“那里”办养老院、开网吧的故事;“那里”的“6061”即留守老人和儿童存在的养老和青年一代的看守教育问题;外出工作的“那里人”在覃树文、覃旭影响下回家创业,共同解决“6061”问题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壮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由于题材直接来源于壮乡生活,因此整部小说传达出浓厚的壮族生活气息。

1.描写多姿多彩的壮族民间习俗

善于描写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是《那里的生活》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以壮族盘古节的活动开头,一开始就充满着壮族的民族特征。作者详细描写了请来盘古太公以及盘古太公巡游家家户户的过程,为广大读者展现了壮族浓郁的传统文化;小说中还有不少关于壮族的婚礼习俗、葬礼习俗、节日风俗等等。在黄胜利的传统婚礼中,作者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接亲的传统风俗:新郎家用染上红色绳子的箩筐挑来六十斤白米、六十斤猪肉、两坛贴喜字的米酒、六筒圆饼、龙凤贴的上联、大阉鸡以及准备好的“六礼”,还描写了迎亲拜堂的完整过程,同时还介绍了传统婚礼的对歌会。此外,在小说中我们还看到丧礼的一些风俗:人死后邀请道公来做道场,为死者超度,然后再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择吉时出殡,“覃树文找来三枚硬币,一枚盖在死者的双眼上,一枚放进死者的嘴里”①……这些民间风俗在壮族地区普遍存在。尽管描写新时代的壮族农村,整部小说依然充满壮族传统民间风俗的韵味。 2.展现具有壮族特色的壮乡歌谣生活

山歌是壮族的最大特色,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里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的山歌描写,写到韦启福在牛场事件之后,“躺在床上,吼几句山歌,天又亮了”②,又写道“韦启福他爸一路哼着山歌到牛场来了”③。写到婚礼习俗的时候,也提到“对歌会是传统婚礼的重头戏。那里人祖祖辈辈爱唱山歌,山歌是老一辈人的精神食粮,人人都会唱,人人都是歌师,张口就来,村里很多活动都要对歌,孩子满月要唱,相亲要唱,结婚更要唱。……假如对歌会没有高潮,早早收场,你客人请得再多,酒菜再好,也不被人夸赞”④。可见,山歌不仅是壮族人民平日里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各种节日里也是不可或缺、占有重要地位的,小说还介绍了婚礼上对歌的过程:“对歌一般以盘歌形式进行,你问我答,往往先从‘撩歌’开始。……有些婚礼上的对歌会,能对上一整夜,能让人回味几年”⑤,可见壮族人民对山歌的热爱。山歌已经成为壮族文化的一部分,蒙飞作为壮族作家,承担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他出版了《歌墟》表现出了这种使命感,表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情感。

3.展现壮族传统意识与传统文化生活

在《那里的生活》中,蒙飞展现壮族传统意识和传统文化生活,比如壮族传统的婚丧方式和过程,壮族人的互助友爱、团结族人、喜欢群居的传统生活方式。壮族的教育方面,小说中的“那里”传统的读书会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生活;在宗教方面,小说中的盘古节体现了壮族所特有的祖先崇拜。在壮族传统思想方面,壮族人的人定胜天思想,主要体现在贯穿小说的覃树文等人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而小说中山歌的传唱,以抒发情感,是壮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然而,蒙飞在《那里的生活》中体现更多的是壮族传统意识与传统文化生活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发展。消极方面,作者感受到了在新时代发展条件下壮族农村人的宽容能力的减弱,“同时使覃树文吃惊的是,村人的讲话不再是过去的委婉含蓄,而是变得简单直白,不再顾及别人的感受……覃树文感慨,家乡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看来已经发生了改变”⑥。

于此,我们看出了蒙飞对现代壮族农村人心的变化的担忧,作者对淳朴善良的壮族传统意识的呼唤。而关于在传统文化生活的变化上,表现在描写“那里”人讨论黄胜利的婚礼应该采用传统方式还是现代方式时,在讨论是否继续开展读书会时,这样一种传统意识和传统文化生活变化带来的年轻人与老人之间的看法的冲突,作者将这种现实观念的冲突摆在读者面前,真实地展现了现代壮族农村的意识和文化生活上的变化。然而,最后,黄胜利的婚礼采用了传统式婚礼;一年一度的读书会在小说的最后轰轰烈烈地开展。这其中寄托了作者对保护优良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号召。积极方面,壮族农村吸收了现代生活的有利因素,发展自身,表现在:其一,小说中以覃树文、覃旭为代表的最后胜利及全村的农村新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观念的改变给小说中的壮族农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二,“那里”人学会了新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网络,那里人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学会了通过网络推销农产品,变成了新型农民;其三,面对城镇化,不少那里人有进入城镇发展的想法,体现了现代壮族农村城镇化的趋势。面对消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蒙飞认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在于它的文化核心部分,小说中的那里人最后回归“那里”,也蕴含了作者对重建乡土家园的呼吁,呼吁保存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面对积极的发展和变化,蒙飞在小说最后的美好结局中表达了他关于民族传统意识和文化生活既要融入时代,又要保持民族性的号召。

(二)《美丽的南方》:描写“土改”题材,展现浓郁的壮族民俗文化

陆地的《美丽的南方》描写了在广西地区土地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以工作队在长岭村“土改”运动为题材,整部小说描写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广西壮族“土改”运动,主要通过了韦廷忠在革命中的成长经历体现出来的,他面对地主的压迫和奴役,从害怕“老虎不死反受其害”到走上反抗的前锋,经历了艰难的思想斗争,最后奋起反抗。“土改”运动的胜利离不开韦廷忠、苏嫂、农则丰等长岭村农民的共同反抗,从而迎来了长岭村农民当家做主的新篇章。陆地通过这部“土改”小说,再现了广西壮族农村如何取得“土改”胜利的艰难过程,在壮族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在“土改”题材之外,《美丽的南方》也向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

1.作品中充满壮族特色的风俗细节

由于两部小说都是描写壮族的民族特色,具有相似性,和《那里的生活》一样,《美丽的南方》中也有民间习俗的描写,比如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回天上过年,这一风俗在当今的壮族农村还保留着,还包括包粽子、做米花糖、穿新衣、贴小红纸、大年初二回娘家走亲戚,已嫁未孕的姑娘不落夫家等等的风俗。除了春节,还有对寒食节风俗的描写,里面详细地写道:“这地方的风俗,扫墓是在三月三举行的。扫墓那天,家家户户多少也蒸点糯米饭,带些元宝、蜡烛和白炒纸剪成的纸钱去上坟,有钱的人家带着煮好的鸡鸭,和整只猪头等三牲去祭奠。”⑦总之,不管是《美丽的南方》还是《那里的生活》,都让读者感受到正在饱食壮族民间习俗的大餐,感受着壮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2.以山歌抒发壮族人民情感

和《那里的生活》一样,《美丽的南方》多处描写了壮族山歌,山歌穿插在壮族人的生活中,比如:

生不离来死不离,

生死我仍共堆泥:

一块石头丢落水.

石头浮面才分离。

烧火不给火花飞,

恋情不让旁人知;

行路相逢不相见,

两家低头两家知。

这些山歌表达了长岭村农民的感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被壮族人民化在这些悠扬的歌声中。陆地在特写壮族风俗时花很大篇幅描写了山歌,可见他对山歌的热爱之情。

3.展现壮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意识 不同于《那里的生活》,在《美丽的南方》中,展现的壮族传统意识和传统生活方式由于时代的不同显得更为接近其原始状态。主要表现在:其一,以歌传情的恋爱方式,山歌是壮族人表达情感的最原始的方式,在前面列举的山歌中,大部分的山歌都是情歌,小说中就有描写韦廷忠和苏嫂、马仔和银英之间以歌传情的片段,也有描写从不知何处的大山河岸传来的动人情歌,于此读者品味出了原始的壮族“山歌生活”。其二,小说展现了壮族传统生活方式。比如描写到清明时节玉米长高,农民农事正忙,反映了壮族农民的农事安排;描写到壮族特有的每三天一次的赶集形式以购置家用的情景,都属于壮族农村特有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其三,和《那里的生活》一样,《美丽的南方》也体现了壮族人的传统意识。“壮人对外人外事的神秘感和壮人的’闷葫芦’性格等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来。”⑧《美丽的南方》中工作队刚刚到来时,长岭村的农民都不肯与他们诉说当地的一些敏感话题,对工作队并不信任,体现了壮族人对外人外事的神秘感。与《那里的生活》一样,《美丽的南方》也体现了以韦廷忠为代表的思想意识成长历程中的壮族人民人定胜天、不怕困难的民族传统意识。

三、不同的文学主题,相似的“壮乡之梦”

《那里的生活》和《美丽的南方》除了时代的差异,题材的差异,文学主题也不相同。尽管主题大相径庭,但是蒙飞和陆地在小说中都表达了壮族作家对壮族的期待和憧憬,有着相似的“壮乡之梦”。

(一)《那里的生活》:解决壮族民生问题,建设新型农村生活的理想社会 纵观整部小说,蒙飞的《那里的生活》是以一个作家对民族底层人民即农村民生的深切关怀为主题的一部文学创作。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跟随着覃树文回归农村,将笔头转向了对壮族农村生活现状的深度了解和挖掘,将壮族农村的现实生活原型暴露给读者,让社会一起来关注小说中反映的当下壮族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对壮乡人民美好前景的设想和愿望。

1.壮乡梦之民族发展之梦

作为一部反映壮族农村生活原型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不仅反映现代壮族农村的生活现状,而且和父老乡亲一起探索新时期倡导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壮族农村的出路,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现实面前不断挣扎寻找出路的乡亲。第一条出路即外出打工。第二条出路:覃树文老骥伏枥,将眼光从城市移回了农村老家,在“那里”开展了新的农村发展模式。到最后取得了成功。第三条出路:覃旭一开始作为一名“那里”的人民教师,但他目光长远,看到村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辞去了教师工作,同覃树文在“那里”办起养老院、网吧,使得养老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得“那里”的经济发展得以在网络上开辟一条道路。总之,用小说中的一句话说:“村人说,覃旭不当老师,却教会了更多的人。”⑨

蒙飞时刻关注这现代壮族农村在现实面前所寻找的各种出路,同时有着自己的思考,在《那里的生活》中,蒙飞给出了一份在发展新农村背景下的作家设计,描绘新型农村生活的理想社会。在小说最后,蒙飞借邓玉荣这个人物形象,给出了自己的设想:旅游项目联合开发。这个设想超出了对个人发展的满足,联合开发使得全村的人都参与了这一场发展的浪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样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学主题,表达着蒙飞的强烈的“壮乡之梦”,在其他的作品中始终能看到他对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考,在短篇小说《出错脚》中,蒙飞通过对一个小镇上的农民与政府推行的火化体制的不融合,体现了壮族农村发展改革的艰巨性,引起社会和政府对在农村各项体制改革中的人情与法制的冲突的反思,而另一部短篇小说《岁晚》则通过看似诙谐的笔调写出了农村老人黄广富老年无依无靠的凄凉场面,作者试图轻松的笔调掩盖不住他对黄广富的同情,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关注,小说似乎也在向社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管是《那里的生活》,还是《出错脚》《岁晚》,还是《面具》《塑像》等等小说,蒙飞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围绕着现代壮族农村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透露出蒙飞对壮族的深沉的关怀。

2.壮乡梦之民族精神之梦

在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的当今时代,我们容易忽略人类精神层面的发展,而蒙飞在《那里的生活》中提醒了我们,壮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家园的筑造。

(1)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之梦。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支撑民族精神的基石,《那里的生活》隐约透露出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遗失的担忧,比如村里讨论如何举办黄胜利婚礼的事情上,老人们的感叹:“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礼仪,没人知到了,有些东西,看来只能跟随我进棺材咯。”⑩蒙飞借老人之言,表明自己对传统风俗将会遗失的担忧。而小说中的读书会即传统和文化的代表,在小说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对读书会的缺少重视,几乎要办不下去了,于此作者发出一声叹息:“这个时代变化之快,让老人们手足无措,看着一样样的好手艺好风气好传统遽然消逝,老人们总想抓住一些什么,留下一些什么。”11而最后村中办起的热闹的读书会,让作者从叹息到充满希望。蒙飞在关注民族发展的时候,提醒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蒙飞作为文化文学传播者,壮族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文化传承的意识,也是他所怀揣的呼吁的一个“壮乡之梦”。

(2)现代英雄主义之梦,呼唤集体主义精神。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英雄主义”则是站在大众的位置上,为他人谋利的集体主义精神。“壮族人民服从集体,依靠集体,崇尚集体。”12

集体主义是壮族人的传统精神,而在新的发展时代,蒙飞把眼光放在国家发展的路线上,从现实出发,通过文学作品回应了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发展的号召,在《那里的生活》中发出时代先声,呼吁一种现代英雄主义,呼唤壮族人民原有的集体主义精神的重新焕发。英雄主义的典范主要表现在覃树文和覃旭这两个人物上,包括覃树文为生产放心奶所做的事,他们为村里的各种赡养问题和留守问题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开办了网吧和养老院,切实解决家乡的实际问题,体现出“现代英雄主义”的精神。然而这种英雄主义也可归为一种集体主义,而非个人私欲。集体主义是蒙飞在小说中呼吁的一种现代壮族农村发展所需的精神。具体表现在最后一部分的作家设计:全村开展轰轰烈烈的联合发展计划。这样一种合作发展的道路也是作者提倡的现代壮族农村发展道路,结合现代的集体主义的精神,从原始的共同劳动,提升到全村联合共同发展。而这种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现代壮族农村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该具有的精神,是蒙飞在精神层面上的“壮乡之梦”。

(二)《美丽的南方》:壮族人民当家做主,建设自由民主的理想社会

陆地于《美丽的南方》的后记中说明,这本书是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年的贺礼,还提到:“当然,这些人物和故事所以缠着我那么多年,使我那样执勤地非得把它写出来不可,无非是为了想通过韦延忠这个人物从奴隶变成主人的这一翻身故事,使读者不但看到世世代代受剥削和被迫害的农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跟地主进行了尖锐而复杂的斗争,终至获得了胜利;同时也看到各级干部怎样通过斗争的实践,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3而当时的“土改”小说大都呼应了中央政策“文学服务政治”的号召,整部小说政治色彩浓厚,可以说是一部政治主题的小说。

1.壮乡梦之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社会

在一场充满政治色彩的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蕴含了陆地对壮乡崛起走向幸福的美好向往。这部小说描写了长岭乡人民生活在一个贫穷山村长期受到地方地主恶霸的剥削和迫害,过着被奴役的穷苦生活。小说中地主的种种恶行让这个壮族农村长期处于黑暗的现实中,而工作队的到来给这个农村带来了曙光,在工作队的领导下,长岭乡农民奋起反抗,讨伐地主恶霸,在艰苦的思想斗争和实际斗争中展开了“土改”运动,打倒了黑暗势力,进行了土地改革,从此长岭乡的农民过上了没有剥削和迫害,建立了当家做主的理想社会,使作者对壮乡的美好前景和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一场“土改”运动的胜利,是他对壮族人民从此当家做主走向美好未来的“壮乡之梦”。

2.壮乡梦之壮乡人民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精神之梦

《美丽的南方》中除了对“土改”运动取得胜利,壮族人民从此走向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之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壮乡人民突破原有的“逆来顺受”思想,勇于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突破传统社会意识的藩篱实现自我价值。韦廷忠在小说中是这种“精神之梦”的代表,表现在,其一,勇于反抗恶势力。韦廷忠为代表的长岭乡农民一开始的形象是“闷葫芦”,他为人老实本分,不敢反抗。而韦廷忠为代表的壮族农民形象最后转变成不怕恶势力、正义的、勇于反抗的形象。其二,大胆追求内心幸福。小说中的主要代表人物韦廷忠到最后勇于追求幸福,追求自己内心的真爱,最终和青梅竹马却因为社会的黑暗被迫分离的苏嫂成就了美好的姻缘。其三,大胆实现自我价值。韦廷忠从当初胆小怕事的农民变成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其最大的转变,他投入了革命,实现了自我价值。陆地笔下的这个焦点人物的转变,其实是他所肯定的,他希望所有的壮族农民都可以像韦廷忠一样,最终提高思想觉悟,突破传统意识桎梏,去投入革命,不断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民族的“精神之梦”。

总之,蒙飞和陆地都是壮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有着共同的民族血脉,有着相似的“壮乡之梦”,他们的“梦”可谓一脉相承,前赴后继。

结语

在蒙飞和陆地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壮族作家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持,透露出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期待。然而不同的历史时代,历史使命不同,陆地是在记录一个新的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产生。而在一切飞速发展的今天,蒙飞全心投入到民族的文化事业当中,冯艳冰在曾发表的《寻找家园――壮族青年作家蒙飞创作论》其中写道:“说蒙飞是属于壮族,属于壮族文化的,并非指他对生活方式在外表层面上的选择,而是指其意识形态即真正意义的隶属。”14而这种所谓的隶属,归结起来就是他将自己的一生情感倾注在民族的文化事业上,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而且从经济的角度为壮族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坚信文学的教化功能,坚信“文以载道”,相信自己的民族理想可以通过文字向社会传达。一个愿意以一生精力为民族未来描绘蓝图的笔者,必定有最深沉的大爱,而这种大爱回归到最原始的教化,则是爱民族,爱祖国,而这也正是他向社会呼吁的一种精神。不管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壮族作家们都在共同的民族情感之下唱响他们的“壮乡之梦”,我们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民族作家来记录保持壮族的文化,促进民族的发展,为“民族之梦”的实现做一个精神带头人。■

【注释】

⑦陆地:《美丽的南方》,252页,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

⑧梁庭望、农学冠:《壮族文学概要》,430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4冯艳冰:《寻找家园――壮族青年作家蒙飞创作论》,载《南方文坛》1993年第5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风中走过
成长
青春下的伤感
珍爱家园
我最盼望的
你去飞我不追
青春
高考
记忆
米饭炒鸡蛋
四度空间
竹音
单程车
我是奴隶
纯纯的友谊
雍正帝查亏空,抄家才是硬道理
中国“罗宾汉”王金发之死
一个人的八十年
来自巴黎墓地的安全感
2009,在巴格达萨德尔城梭巡
决定境界的不是知识
你心里的天鹅都去哪儿了
把粮食留给敌人
听说沙漠里开着石生花
1775年,英国那场决定美国前途的议会之争
谁让你这么好骗
“好人”张士诚的末日
官员“被自杀”的大清版
到底谁是宋美龄的初恋?
下场最好的梁山好汉
深圳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遵义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枣庄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赤峰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吉林省2011年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厦门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本溪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梅州市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南宁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咸宁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宜宾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泉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本溪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莆田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无锡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