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语》新得:从小人到君子

《论语》新得:从小人到君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1

《论语》新得:从小人到君子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谦称自己没有达到君子境界。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仍未真正摆脱“小人”境地――首先,身份地位是;其次,道德修养是。下面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反省・忏悔

窃以为,这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考虑,尽了心没有?交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吗?”他提醒我们,反省的功课要勤做多做,尤其在关涉仁爱、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重大的道德问题上,更是要时常反省、深刻反省。

再看《论语・里仁第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此,我们常常重视前半句,忽略后半句。我们常说“见贤思齐”,却不言“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爱谈“择其善者而从之”,却不论“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无意地疏忽?还是有意地避讳“自省”和“改”这样的字眼呢?

比如失眠问题,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可见问题的严重和人们的重视。可是有几个人承认失眠和自己的罪有关,解决失眠首先要认罪悔改呢?人们把原因归咎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增加等诸多因素,有谁会说是因为我太贪心,太自负,太不遵守上帝制定的规律和原则,太喜欢自以为是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与时间斗呢?又有谁会认为自己违背天道天时也是犯罪,应该认罪悔改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赞美诗引进教堂,读到了《圣经》。《圣经》中的罪是广义的,包括内心的罪恶意念,如贪念、淫欲、嫉妒、骄傲等等,都要认罪悔改。在《论语》中,孔子也对我们提出了“悔改”的要求。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教导我们有错必改,千万不可“过而不改”,否则就是大过特过了。《论语》当中还有一段相关的话,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悔改”的光明前景:“只要反省改过了,就会进入无忧无惧的君子境界”。

孔子是古代的哲人,他十分重视“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现代人难道不更应该反省和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吗?

出死・入生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还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圣经》里也多处讲到,认罪悔改,就会出死入生,成为一个平安喜乐的人。

只有出死,才能入生。只有在罪里彻底死掉,才能获得一个圣洁的新生命。

然而,我们却竭尽全力逃避死亡,甚至对“死”这个汉字也避之唯恐不及,还搬出孔老夫子的话作挡箭牌。孔子确实讲过“未知生,焉知死”,可是他也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般来说,人最“远虑”的就是死亡。如果把此“远虑”放到孔子这句话中,就可得出如下结论:人如果不思考死亡这个“远虑”,就必然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近忧”。如果再引申一下,把“死亡”引申到“在罪里死”,又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不治死自己的罪,就会有忧虑愁烦。

以上两种都提示我们:死,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我们的肉体生命总有一天要死,这是必然的;我们的罪也总有一天要死,这是必须的。这两种死都应该得到特别重视。否则,我们现今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就会既忧愁又恐惧,正好与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忧不惧”的境界相反。而一旦我们解决了“死”的“远虑”,那么我们生活的“近忧”也就迎刃而解了。摆脱了死亡的恐吓和纠缠,挣脱了罪恶的捆绑和羁绊,还有什么值得忧惧的呢?

从小人到君子

如果我已经“死”了,那么,现在“活”着的就不是原来的我。原来那个“小人”的我已经死了,现在活着的是一个崭新的“君子”的我。

君子谋道。《论语》中多处讲到“道”和“君子谋道”。此道大抵是指人道和政道。他教导我们“君子谋道”,是要我们追求有道德的生活,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上。我们今天学习“君子谋道”,就是要发扬先人那种执着的“谋道”精神,注重道德,关心大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君子畏天命。孔子也讲天道,在《论语》中,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鲍鹏山教授将此“命”解释为“天命”,即“天道、自然、宇宙法则”。注重现实、主张入世的孔子,为什么把“知命”也视作“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呢?因为一个人如果不知天命不懂天道,即不知道老天为人类设定的规律和界限,他就会无所敬畏,就会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就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就会心理失衡、怨天尤人……总之,他可以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因为没有敬畏之心,他无意控制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这样的人怎能称作君子呢?

为了强调敬畏之心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还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把“畏天命”放在首位,说明“三畏”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大人”和“圣人之言”之所以也可畏,是因为他们是由“天命”决定的,是符合天道的。一旦违背了天道,凌驾于老天之上自以为是、为所欲为,那么,就会应验孔子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话,失去“大人”和“圣人”的地位,沦落为“小人”。另外,在《论语・八侑第三》中,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是说,“如果得罪了老天,再怎么巴结祈祷,也是没有用的”。看来,孔子对老天是敬畏的,对天命是顺应的。

君子爱人。《论语・阳货第十七》,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他告诉我们,君子学道德、教化,就会爱人;小人学道德、教化,就容易听从使唤。他提醒我们,学习道德的目的是为了拥有爱心,获得爱的能力,去爱别人;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唯唯诺诺、战战兢兢,更加容易被别人指使、奴役和利用。孔子还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供别人使用的器具,而是有思想、有人格、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第六》说:“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论语・述而第七》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仁很遥远吗?我如果真的想要它,它就会来的。正如孔子在《论语・里仁第四》里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真的致力于仁的话,总是能做到远离恶、弃绝恶的。所以,“从小人到君子”虽然很难,却是可以实现的,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一旦“小人”的我已经死了、现在活着的是“君子”的我,那么,我就必定会因“欲仁”而“志于仁”,“仁”也必定会不“远”而“至矣”。

正所谓仁者爱人,君子爱人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孤单
我无法自己选择的路
站在时光之仞
那时
遐想
随笔
旅行人
破碎的梦
叶子黄了
春暖花开
五毛钱
难堪
那时花开人寂寥
只做自己的主角
另一种快乐
探讨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
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三点妙招
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模式浅析
地图上的城市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兴趣问题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法律结构研究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及对策
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言语交际作用的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维特根施坦是怎样治疗“哲学病”的?
高职学生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十一根手指·纸面青尸
营造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气氛的方法探究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研究
让我们荡起双浆 教案教学设计
菜园里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上强小学吴老师) 教案教学设计
妈妈的爱 教案教学设计
家庭风波 教案教学设计
蛇与庄稼 教案教学设计
读中悟见解出——说《鸟的天堂》教学设想及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
咏柳 教案教学设计
《落花生》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四下、积累.运用六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教案教学设计
评《鸟的天堂》教学活动 教案教学设计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案教学设计
gkh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评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说案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