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爱默生到狄更生,超验主义的传承及升华

从爱默生到狄更生,超验主义的传承及升华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6

从爱默生到狄更生,超验主义的传承及升华

一、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在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中,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是其发展的高峰,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该运动的主要代表。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The Dial)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爱默生成了该俱乐部的当之无愧的发言人。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哲学流派,它不仅吸收了美国的清教思想,还强调了人类本能地掌握了宇宙的绝对真理。他的哲学精神表现在对逻辑学、经验论的卓越见解上,他轻视纯理论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认为它体现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则。

在文学创作方面,爱默生主张作者描写身边的、卑微的和平凡的生活,从小处着眼,从简单做起,不要被传统的帽子压倒,也不要沉醉于传统的罗马或巴黎的式样。爱默生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摹仿。虽然爱默生在哲学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对思想文化的要求,在解放人们思想和建立美国民族文学方面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对同时代的作家,如狄更生、梭罗、惠特曼等人都有巨大的影响。

《论自然》(Nature,1836)发表于1836年,这是爱默生的第一篇重要作品。《论自然》读起来像散文诗,是超验主义的宣言书。全书由《前言》和《自然》的八个章节组成,讨论了对自然的爱、对自然的利用、与自然相关的唯心主义哲学、物质世界中灵魂存在的证据、回归自然时所激发的人类潜质的发展。爱默生眼中的自然都是人的精神的化身,欢乐时的自然呈现着欢乐,哀愁时的自然则又显得哀愁。为了寻得孤身独处,人有必要走出书斋,退出社会,回归自然。他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这是爱默生浪漫主义思想的主体,也是《论自然》一文的关键词,因为“大自然永远带着精神的色彩,自然界是精神的象征物”,应该发挥人的超验作用。“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而存在,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信、自尊、自助。”《论自然》是超验主义理论的圣经,它奠定了爱默生作为超验主义“发言人”的地位,他和他提倡的超验主义,最终让美国文学摆脱了英国文化的影响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美国文学。他本人则被称为“美国文艺复兴之领袖”。

二、埃米莉・狄更生

在家乡期间,狄更生自学古典神话,经常研读《圣经》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她特别喜欢读爱默生的著作,欣赏他的言论。她还认真阅读过许多英美诗人和小说家的著作。她接触的面很有限,除父母兄妹外只有少数几个朋友。1855年狄更生前往华盛顿探望父亲,在归途中邂逅了查尔斯・沃兹沃斯,以后两人便开始了密切的书信来往。然而,沃兹沃斯是个有家室的人,狄更生在感情上受了挫折。她自1858年后几乎闭门不出,70年代更是弃绝一切社交生活,文学史上因而称她为“阿默斯特的修女”。在爱情中受挫后,坚强的她并没有倒下,而是透过诗作大胆地倾吐她爱的痛苦,把她无奈的爱情寄托在诗作之中。

狄更生一生写了一千七百多首诗,生前发表的只有寥寥数首。其余的诗作在她去世后经人整理才得以出版,但都有失原貌。狄更生写诗都没有标题,编者只能以数字编目。

狄更生自幼受清教思想的熏陶,后来又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的影响,她酷爱自然,但并不把它神化。她认为,当人欢乐时自然是灵感的来源;当悲剧降临时自然就成了冷漠的旁观者。然而,她并非是一个愤世嫉俗,喜爱抱怨的人。她善于敏锐地观察,细致地描写。她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极有兴趣,无论是花开花落、还是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狄更生诗歌创作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喜怒悲欢。在她的短篇抒情诗里,涉及到的通常都是有关人类的,包括宗教、死亡、不朽、爱情和自然。虽然她从小就接受了宗教教育,但对于宗教信仰,她是持怀疑态度的。她虽然强调神是不朽的,神是可以拯救人类的,但她又否定天堂的存在。狄更生写的有关宗教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关于死亡的,一种是关于不朽的,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还有一种是关于情感方面的。对于死亡,她是从生和死两方面看待的。她甚至想象了自己的死亡:失去了自己的身体,而自己的灵魂正飞往未知世界。狄更生所描写的关于死者的形象并不是恐怖惊悚的,而是在“休息”,他们在“安睡”时呈现出一种超脱之美,此时,没有压抑、腐朽的气息,诗歌的基调反而变得轻松起来。狄更生通过诗歌表述了她对于死亡本质的理解――死亡是快乐的,是通向另一世界的窗口。人们乞求死神打开门闩,让疲惫的人们进去休息,这样,他们就可以停止奔波。在这里,人们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损灭。而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能得以永生。 三、爱默生对狄更生的影响

狄更生是爱默生的最忠实的读者,她的诗歌创作深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其诗歌主题中关于宗教、意象和自然的三个方面。

超验主义思想对人的神性的肯定,否定了上帝的唯一神性,承认了人与上帝的平等地位。狄更生的一些关于死亡主题的诗歌对永生和上帝的存在抱有模棱两可的态度,还有一些诗歌甚至表现了对宗教的质疑,明显带有爱默生式超验主义的印记。狄更生的诗让我们得以了解她深刻的思维:关于死亡、永恒、自然、爱与诗的哲学。她的诗歌主题通常包括神与人的关系,信仰的真相,日常生活中死亡与受难的阴影,爱在她生命中的角色,特别是诗的力量如何在她身上呈现,让她牺牲一切只为追求诗。

另外,狄更生汲取了超验主义思想中关于自然的观点。狄更生非常热爱自然,常常独自一个人漫步在花园里,苦思冥想,慢慢领悟人生的真谛。她累计创作了大约五百多首描写自然的诗歌。在狄更生眼中,自然是和谐而美妙的,是令人陶醉和流连忘返的,而这正是超验主义的自然和谐观。“风,无足而行,无骨而立,来去自由,不留痕迹。花朵在风中摇曳,让蜜蜂盘旋、沉醉,让蝴蝶暂住。月亮静默无语,微笑祥和”。澄明宁静的氛围,洋溢着一种慵懒陶醉的闲适情调。狄更生以敏锐的直觉触角捕捉着自然界中的各种意象,包括动物意象、植物意象、自然物以及人的意象。超验主义也强调人的直觉,强调瞬间的感觉反应,也就是强调意象。而狄更生正是以其意象独特的诗歌而闻名,是一位善于捕捉各种瞬间灵感的女诗人。狄更生的很多诗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自然的壮丽柔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界甚至比人类世界更加和谐有序,浸润在自然界中可以使灵魂得到升华。这类诗的风格就是典型的爱默生式风格,超验而浪漫。

若说爱默生的《论自然》是超验主义思想的官方宣言,那么狄更生描写自然的诗歌便是贯彻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

四、超验主义的传承及升华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启迪了狄更生的诗歌创作,但狄更生并不仅仅是传承了爱默生的理论,而是比爱默生的思想走向了更远的远方。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指出“自然是精神的载体”,“自然中的每一个事实都是精神领域的每一事实”。狄更生则坚信并进一步升华了这一思想,她对自然的诠释少了狭隘的部分,她认为自然是个人情感的另一种反映。她的一生都在以诗歌的形式启发着人类的内心世界。正是由于站在了爱默生这位巨人的肩膀之上,狄更生汇集了自身的力量,创建了新的精神领域,让超验主义思想进一步积聚升华。

参考文献:

[1] Akinson Ed. Brooks. “The Lord’s Supper”,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0.

[2] Emerson R W. “Nature”, Selections from Ralph Waldo Emerson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0.

[3] 常耀信.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4] 洪振国. 埃米莉・狄更生――现代主义的先驱 [J]. 外国文学研究, 1996 (4): 49, 48, 51.

[5]张冲著,刘海平、王守仁主编. 新编美国文学史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对母爱的感慨
爱的国度(一)
毛豆
我的房间(My room)
我是莲乡小主人
我还感激
拔苗助长
爸爸,我想对你说
家乡的祠堂
难忘的老师
命运奏鸣曲
我要帮助奶奶(I'll Help My Grandma)
这是我应该做的
读书,幸福,快乐
母老虎
创新思维、强化监督,确保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别伤害自己
目前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信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的一些探讨
谈初中几何证明题的入门
健全基于预算执行力的预算管理制度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
教育资助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官员的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监督的多重困境
民政部门 2014年11期
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投资的路径探讨
推进城建档案工作的问题及实现路径
对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一孔之见
用雷锋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相关知识
《毛泽东诗词两首》教材理解
《企鹅爸爸》教材理解
《回忆爸爸》相关知识
《恐龙在我们头上飞》教学设计
《企鹅爸爸》教学设计
《美丽的地球》教学设计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学设计
《美丽的地球》教材理解
《回忆爸爸》相关知识
《恐龙在我们头上飞》教材理解
《回忆爸爸》教材理解
《回忆爸爸》教学设计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