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25
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
平日教书或者和朋友聊天,谈到中国的文学与历史,经常说到禅,也经常被问起:到底什么是禅。(单刀直入,直接抛出问题,吸引读者。其实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也常被学生问起禅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古代禅师对此会给出很奇怪的答案,譬如"一寸龟毛重七斤",或者索性给你当头一棒。他们认为禅不可说,不能用文字来定义。他们所说的种种奇怪的话,都不过是个由头,是一种引导的方式。(类似诗歌中的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现在谈禅的书也很多,但要么只是把它当作思想史的材料,要么就说得很玄奥,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确如此,这一现状使得我们"谈禅色变"。)
禅是那么深奥玄虚而难以把握的东西吗?其实不然。
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鲜明直白地亮出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
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拨开迷雾,化禅的玄虚为实在,仿佛请禅走下高高的神坛:平实、真切,因为禅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从具体的人生体验来感悟禅的佳作。诗和禅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你细心地体会它,能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的境界。(扣题引出诗与禅,两者依存,同为情感,同样鲜活,需要细心感受。)
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自落,浮云时聚时散,这里面都有禅意。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写出自由的心与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静与快乐。(总写诗里的禅意。)
当然并不是好诗就有禅,禅有它的特别之处。(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这是关键,也是我们迫切想知道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了解下什么样的诗里有禅。(宕开一笔,从实例入手,深入浅出。)
魏晋诗人阮籍常常驾车外出,走到无路可走,便恸哭而返,留下的成语,叫做"穷途恸哭"。他的诗常常也是表现这种人生困顿的焦虑,比如"徘徊将可见,忧思独伤心"。(引发读者思考,阮籍的"穷途恸哭"是否有禅意?)
穷途恸哭不是禅,它是用一种固执的态度看待人和世界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压迫的紧张。阮籍改变了中国的诗歌传统,使它的内涵变得沉重,但这样的诗不合于禅意。(直陈己见。内涵沉重,压迫紧张,非禅意也。)
同样以行路象征人生,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以更多的愉悦,它让人对生活抱有信心:在看似无路的地方,可能有一片新的天地出现,只要能够坚持,希望是有的。(坚持与希望是禅意吗?思考继续深入。)
但这也不是禅。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单线的变化,是对预期目标的等待。人生的道路受各种不可知因素的影响,预期的目标往往很难实现。如果"山重水复"之后并非"柳暗花明",又会怎样呢?是不是仍旧回到"穷途恸哭"?(以问句提醒我们要看到对预期目标的等待还会出现的另一种情形,提醒我们注意非"柳暗花明"有可能出现的"穷途恸哭"的结果。透过现象直指实质。)
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
沿着山溪走到了水的尽头,但这仅仅是水的尽头。你倘若并不曾预设一个固定的目标,就会看到世界充满着奇妙的变化。在远处的山谷,在跟你走过的路毫不相干的地方,云渐渐涌起,升向高敞的天空,景象如此动人,视野无比广阔。(细心体会,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心与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静与快乐,感受到禅的趣味。暗合观点:禅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
如果你在"水穷处"沮丧不已,心境闭塞,就看不到"云起时"。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却牵涉禅学中重要的道理: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水到渠成,从理性和智性的高度阐释禅的内涵。)
在本书中,我们将解读和欣赏一系列体现禅理与禅趣的诗篇;同时我们也以此为中心线索,谈说禅的人物、禅的知识和禅的历史。(回到序言本身,简介本书的内容。)
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点题: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引发我们阅读散文著作《诗里特别有禅》的兴趣。)
【作者介绍】
骆玉明,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兼任《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主要著作有《纵放悲歌--明中叶江南才士诗》《老庄哲学随谈》《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简明中国文学史》《世说新语精读》等;与章培恒教授共同主编《中国文学史》三卷本。2013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里特别有禅》。
【鉴赏要点】
《诗里特别有禅》是骆玉明教授的一部散文集,作者围绕"以诗话禅"的核心,借赏析诗歌中的禅意,解"不可说"的禅。代序"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把何为禅作为这篇序言的中心议题。全文娓娓道来,似乎与人闲聊漫谈,其实却不枝不蔓,紧扣《诗里特别有禅》这部散文集的核心思想,紧扣代序"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的标题,深入浅出,以诗佐证,用简洁隽永的文字引领读者一步一步走近诗,走近禅,直至走近作者对禅的内涵的解读。真心希望我们都能由品读骆玉明教授这篇书序开始走进诗,走进禅,一路欣赏中华禅文化的美好风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到了两千年后的世界
- 友谊万岁
- 哎,星期二!
- 遥控机争夺战
- 生活就像五味瓶
- 故事,让他如痴如醉
- 妈妈,对不起
- 奥运畅想
- 虚惊一场
- 叹息的背后
- 我家的“另类宝贝”
- 20年后的“新型流星说”
- 鲁班老人檀木椅
- 非常爸爸
- 微风脆铃
- 法史学论文检察机关“初查制度”探究
- 法史学论文论受贿犯罪未遂与既遂的基本问题
- 秦朝的法律制度
- 法史学论文李贵连法史学的“十五字”箴言
- 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 法史学论文指导罗马法制度
- 法史学论文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
- 法史学论文“潜规则”的法理学分析
- 西周的法律制度是什么样的
- 商朝的法律制度是什么样的
- 法史学论文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
- 法史学论文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 入径与出路法律哲学的历史如何展开
- 法学辅导夏朝的法律制度
- 胡同文化
- 人是什么
- 《宽容》序言
- 《女娲造人》简案及课后反思
- 致橡树
- 扩招带来师资缺口 上海高校纷纷“高薪引才”
- 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习作5: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
- 《伤仲永》教学实录
-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 《犟龟》教学实录
- 《呐喊》自序
- 走进新课程教学案例——课堂是生长快乐的地方
- 一堂成功的诗歌鉴赏课----《致橡树》教学纪实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 泌园春·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