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初唐史家:忠勇哥的假面人生

初唐史家:忠勇哥的假面人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初唐史家:忠勇哥的假面人生

一场豪赌

姚思廉也害怕,不过越是害怕,他越不能走。他也不是不知道李渊的实力,但隋朝待他不薄,他得效效忠、表表心:若被唐军杀死,他就是殉国;若能侥幸活下来,他就赚了。生死关头,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汹涌的唐兵果然在姚思廉面前停止了前进。他们当然不怕他,怕的是他的说法:“唐公起兵的本义是要匡复皇室,你们不得对代王无礼。”

这番言辞太讨巧,姚思廉给李渊戴上了高帽子,将他由“犯上”说成“靖难”。唐兵愣住了,这些人虽粗鲁,却懂得一个道理:主子虽然觊觎帝位,却藏着掖着,从来没挑明,自己犯不着冒泡当替死鬼。加之他们对这个老头儿惺惺相惜,便都肃立在堂下,不敢胡来。

李渊赶来了,看到了这场力量悬殊的对峙。姚思廉替他脸上贴金,他哪能给脸不要脸?连属下都顾忌这种君臣大义,明智如他当然不会做傻事,况且代王还是他的王牌――贸然称帝毕竟有篡位之嫌,得有个傀儡禅让的缓冲,才能让李唐战车软着陆。

于是,在李渊和唐兵意味深长的注视下,姚思廉扶着代王走下了大堂,孤独而镇静地走向他们的临时住所顺阳阁。安顿好代王,姚思廉哭得一塌糊涂: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这些,之后,无论形势如何发展,他都无能为力了。

代王对姚思廉自然感激不尽:姚思廉保护了他的生命,维护了他的尊严。李渊父子对姚思廉也赏识有加:姚思廉忠义刚烈,大唐正需要这样的直男。坊间更视姚思廉为坚贞不二的忠勇哥,到处宣传膜拜。至此,姚思廉完成了一石三鸟的艰巨任务。

这场豪赌还让姚思廉看到了李渊父子的胸襟和耐心。姚思廉毕竟是隋臣,唐代隋后,他是做旧朝遗民,还是做新朝臣子?这个选择让他很纠结,虽然他以前也经历过两次改朝换代,但陈代梁时他刚出生,隋灭陈时他24岁,只做过藩王的幕僚,并未接近权力中心。唯有隋朝这个被李渊拥立的隋恭帝(即代王)让他柔情百结,难以割合。

是李渊让姚思廉下了决心。在沉默的对峙中,李渊的眼里满是欣赏和敬意。从姚思廉大义凛然地给自己戴高帽子起,从姚思廉从容地扶着代王走出大堂起,李渊就认定,这个忠直的臣子,自己要定了。

面对李渊强悍而温情的进攻,姚思廉屈服了。对隋朝,他已尽力了,何况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父亲未完成的《梁书》《陈书》正等着他续写呢……或许,顺势而为才是硬道理。

十八学士

姚思廉出生于文史世家。祖父好文史,更是个名医,救人无数,也赚得盆满钵满;父亲爱书成癖,13岁就崭露头角,年长后成为陈朝吏部尚书,更是著名学者。隋灭陈后,隋文帝夸姚父是自己平陈的唯一收获。因为姚父在梁、陈、隋三朝都任过史官,隋文帝便让他修前代史。可惜,梁、陈二史尚未完成,博学的姚父就去世了。好在有儿子姚思廉继承衣钵,姚父大可瞑目。

耳濡目染,姚思廉少年时就是史学达人,在陈朝时曾任衡阳王府法曹参军、会稽王主簿等职,入隋后,他任河间郡司法书佐。父亲去世后,隋炀帝成全了他,不仅让他继父志修史,还让他编撰250卷的历史地理著作《区宇图志》。然而,隋朝太短命,短命到姚思廉还没有完成修史任务就土崩瓦解了。

好在李渊父子惦记着他。李渊称帝后,把姚思廉留给了儿子李世民。其时,李世民搞掂了割据军阀王世充,李渊一高兴,就允许李世民设府置官。于是,李世民开馆延士,招揽延聘了18位有韬略、通文史的博学之士,是为秦王府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当然不是纯粹的学术沙龙,除了史学家姚思廉,还有谋士杜如晦、房玄龄……他们的待遇很高,出有车、食有鱼,后来他们的画像还被悬挂在凌烟阁上,出足了风头。

刚开始,李世民也做做样子,讨论讨论学术,研究研究经籍,后来就干脆直奔主题,跟核心人士房玄龄、杜如晦等研究怎样逆转二皇子身份,成就一番大事。当然,这些事,他不会让所有学士都知道,毕竟在任何时候,圈子都有中心和外围之分。

而姚思廉能跻身十八学士之烈,很大程度上也是沾了直男形象的光。他的胆略、机智、辩才、忠勇让李世民极为赏识,这样的官员楷模,大唐需要,李世民更需要,尤其是在和亲兄弟博弈的微妙时刻,一个旗帜人物就能抵挡千军。但姚思廉的作用也仅限于此:一个性格太光明的人,怎能让他知晓太多的内幕?

李世民率军赴鲁南征讨一支隋末农民起义武装时,还不失时机地对部下进行政治教育,他举的例子就是合身护主的姚思廉。末了,他不顾姚思廉远在洛阳,巴巴地派人赏赐姚思廉300段丝帛,并抒情道:“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这和凌烟阁画像中对姚思廉的赞词“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交相辉映,将姚思廉打造成了一个良史加节臣的经典形象。

秦王恩遇如斯,叫姚思廉如何不感动。他回报的方式只有一个:像忠于隋朝一样忠于李唐,忠于秦王。

五年后,玄武门兵变成功,李世民战胜兄弟和自我,登上了皇帝宝座。随行的十八学士也修得正果,姚思廉从太子洗马升迁为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专心修史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重修前代五史,以魏征为秘书监,以姚思廉为主编,修撰陈、梁二史。

唐高祖曾下诏修撰过前代六史,其时,姚思廉只是修《陈史》的三人之一,《梁史》更是与他无缘。只是,唐初百废俱兴,史料阙如,加之统筹不当,分工不明,这次修史到最后竟不了了之。到太宗时期,这项工作才又被提上议程。

此时,当初的那些难题都已不是问题:太宗的人脉是现成的,十八学士都是顶级史学高手;史料经过多年征集,也基本齐全;分工到人,明确合理。这些有利条件宣告了唐初史学鼎盛时期的到来。

在贞观初年,姚思廉其实也没闲着。他修撰《唐高宗纪传》,粗成30卷,成为长孙无忌等人编纂武德、贞观二朝史的蓝本,更成为他之后修前代史的本钱。修梁、陈二史是父亲的遗愿,也是太宗委派的工程。比之高祖乱点鸳鸯谱的史学断层,这种奉诏修史的史学接力更让姚思廉感到太宗的恩遇。他只有尽心写下去,酬父志,报君恩。 不过,修史是艰苦的,虽然姚思廉站在父亲的肩膀上,但他还是感到吃力。史料的选取、观念的更替、唐朝的政治需要……这些,都需要他去仔细思考,谨慎抉择,精心架构。所幸,经过七年的努力,《梁书》《陈书》终于杀青。太宗很高兴,赏赐他彩绢500段。

重修前代五史是唐初的治国方针:资鉴。姚思廉的史书当然要符合这个前提。他“垂鉴戒,定褒贬”,总结古人经验,评价是非得失,力图以写史来影响世风。此外,他还要为李唐代隋讨个说法。姚思廉的说法是“人事观”,他借梁、陈、隋的政权更替陈述了“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治乱,而非天命”的观点,从而为李唐的诞生正名。

姚思廉父子是文人,对文人难免偏爱。《梁书》《陈书》中,光文人学者的传记就有七八十篇,且文从字顺,全用散文写成,在唐初“八史”中首屈一指。唐初骈文风头不减,连太宗亲撰的四篇史论也用骈文写成,姚思廉却用朴实洗练的散文语言把中唐的古文运动提前了近两百年。

这种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姚思廉却敢担当,因为他知道,任何时候都不缺能臣,缺的仅仅是创新且敢于坚持的人。以散文写史和慨然护主,在精神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脸谱人生

姚思廉的身份很奇特,除了修《梁书》《陈书》,除了道德感召,士子所推崇的政绩在他身上却寥寥无几。虽说他好史学,可他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其他嗜好,连生计也从不过问,但作为一个成功的男人,他下意识里肯定会对仕途发展有所期待。

作为十八学士之一,姚思廉想有所作为,因此他对政事曾采取直言无隐的方式进谏。这种刚直的姿态让太宗频频回眸。因为他虽然直言不讳,但方式灵活,让太宗接受得了――毕竟,他现在是帝王之尊,不是秦王了。这方式就是秘密上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臣子尽了心,君王也不会难堪。

一年夏天,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正好被姚思廉看见。这种机会,姚思廉如何能错过,他当即上奏:“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把一场偶尔的释放上升到人品的高度,饶是太宗气量再大,也有失控的时候。他想发作,看看姚思廉的一脸凛然,又生生咽了回去,只得解释道:“朕有气疾啊,天气一热就病情加重,朕只是出来走一走,不是没事做整日游玩的。”作为善于纳谏的皇帝,他不仅要解释澄清,还得奖励人家正直敢言,太宗想了想,又赐帛50匹。

唐代的赏赐很丰富,有手工业品,如纺织品、金银珠玉、钱币等,有农畜产品,如谷物、茶叶和畜产品等,还有田宅。对姚思廉,太宗的赏赐很有意思:一律赐帛。从中可以看出太宗对姚思廉的态度:不轻不重,刚刚好。

姚思廉懂了:太宗对他很客气、很尊重,却不亲近重用。和那些大功臣相比,和其他的十八学士相比,他和太宗的关系终究有一层隔阂。于是,睿智如他,来了个人生急刹车。之后,史书对姚思廉的描写更是惜墨如金了,进谏肯定还有,只是或琐屑或敷衍,于他“没有政绩”的形象无补,连史书都不屑记载了。

世事难料,随着贞观盛世到了尾声,原先的功臣变成了鱼刺:玄武门之变的弑兄夺位让太宗一直有种道德挫败感,当初同谋的功臣在眼前晃悠更让他时时忆起那场梦魇。加之对他们功高震主的担忧,太宗终于祭起了宝剑:一方面亲自打压,一方面以孤臣魏征制衡。

这着棋的效果果然好:杜如晦郁郁而终,房玄龄如履薄冰……至此,十八学士已彻底成为明日黄花,唯独姚思廉依然清清爽爽。他本是外围人士,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也不为意,既然没有得到表演的舞台,他便躲到史书后,躲到太宗为他定制的脸谱后,冷眼看戏。

公元637年,姚思廉去世,享年80岁。太宗很悲痛,废朝一日哀悼,赐官、赐谥号,还准许他陪葬昭陵,誓将君臣情义进行到底。

相比于魏征死后被推倒墓碑,相比于虎头蛇尾的其他几位十八学士,姚思廉能善始善终,着实难能可贵。

这种幸运很大程度上来自李渊父子的捧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思廉粉墨登场,其个性化的演出正好契合李唐的审美需求。于是一个高大全式的先进典型诞生了:他成了一面旗帜,在舆论的猎猎大风中,引导着李唐战车从旷野驶向庙堂。

这种幸运更来自姚思廉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和定位:作为先进典型,他不能拒绝钦定的正面角色,虽说他也有潜力,能够出演更具挑战性和拓展性的其他角色;他更不能对这个角色有丝毫修正,因为任何旁逸斜出都是对皇权的无视和挑衅;他只能中规中矩地演下去,戴着忠勇的脸谱,戴着人生的假面……

在政坛风云变幻的时代,在茫茫宦海上,角色是舟,演技是帆,姚思廉终于安然渡到了人生的彼岸。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灾后的人性思考
划破苍穹
感谢消逝,我们在行进
花开花落
稚气漫过岸沿
感悟地震
感恩——让幸福绽放每个角落
蓦然回首
争渡,争渡,执着人生何处
白色的血液
风之恋
学会宽容
绿,必须永恒
永恒的坚守正直
闪亮的石头和金子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呼吸科病区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与控制措施
滦南县普通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
两种充填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医院后勤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途径
GIS在南宁市卫生应急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前景探究
玉米剥皮机致成人手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
超声诊断乳腺病的研究
浅谈新时期儿童糖尿病的心理特征及其护理
浅析我院药师如何与患者沟通
普外科腹部开放性外伤58例临床治疗分析
上颌扩弓矫治儿童期咬合紊乱临床价值
探讨肝脏超声诊断疾病的声像图特征
牙周外科术后不用塞治剂的临床观察
篮板痴汉 幸福生活
薛法根: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怎样和学生沟通
还有多少被“误读”与被“创造”的文本
好的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的活力
立体《雷雨》:最成功的语文课
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国外作文教学:危机、对策及启示
广读•勤写•少考
如何在小说教学中进行对话
外国文学简介
课堂教学的入境艺术
课堂阅读,呼唤回归真实
何为“热心肠”
当下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