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25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可以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创新,才有发明创造,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受“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只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问题的提出,即使有问题,也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信息交换方便快捷,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信息社会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疑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思多问、敢想敢问,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敢“问”,并及时记录下学生由联想、灵感迸发出来的创新思维。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奇心往往能引发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假如牛顿没有对苹果为何落地产生好奇,他可能就不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假如戴维没有对电解水能得到氢气和氧气产生好奇,他可能就不会用电解法制得到金属钾和钠。

如在教学《必修2》“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之后,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这个问题完全出乎笔者的意料,但笔者还是表扬了他:“你这个问题挺好,老师都没有考虑到。我们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一下。”课后,笔者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创设是手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才是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笔者常用以下几种: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营造探究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等途径,能直接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过程,从而产生诸多疑问,并自主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如在教学《必修1》“氯气能与水反应吗?”的实验探究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疑问,设计了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笔者先出示了一瓶黄绿色的氯水,然后把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学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笔者继续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是氯水有漂白作用?”然后设计了实验,笔者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氯气并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才有漂白作用,于是学生推断:“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继而,笔者提出新的问题:“氯气与水反应后会生成哪些物质?含有哪些离子?如何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这些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思、去问、去探究、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情绪,得到了精神满足,引起了新的探究要求,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教材内容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化学与生活》主题课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请学生回忆天气预报报了哪些项目?哪位学生有兴趣来扮演天气预报员,给大家预报一下天气。”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跃跃欲试。当学生预报完天气后,笔者追问:“空气质量是怎么确定的?是以什么来衡量空气质量的?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空气污染指数是如何确定的?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的关系如何?与人体健康关系如何?”

3.利用热点新闻、谚语、民俗等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热点新闻、谚语、民俗等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氯气”时,笔者播放了一段有关氯气泄漏的新闻;再如把“雷雨发庄稼”“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等生动、鲜活的谚语引入课堂教学,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化学史实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出不同的答案。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能探索出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教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承波,吴俊明.化学教学设计与实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恩母亲
My Trvael(我的旅行)
我也当了一回“老师”
第一次谈理想
最后的“六一”
给老师一封信
大考将近
春雨
紧急家庭会
我懂得了关爱生命
家乡的变化
《假文盲》读后感
珍藏
最后的儿童节
生活处处是课堂
传播石文化的典范
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加强公路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
加强工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四个原则
以党建带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究
增强共青团对高职青年教师的凝聚力
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当好人民的公仆
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舆论引导
基层央行开展“五进岗位”廉政建设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工会工作水平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兰州交通民俗信仰与禁忌
党风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金色的鱼钩》教材理解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设计
《你,浪花的一滴水》课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
《甘罗十二为使臣》作者简介
《甘罗十二为使臣》课文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
《金色的鱼钩》其它杂项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
《金色的鱼钩》教材理解
《甘罗十二为使臣》教学札记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