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

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25

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

摘要:本文总结了成本会计课程的特征,分析了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针对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教学方法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及会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介绍了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重点阐释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并涉及企业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等内容。该课程既需要以财务会计作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的基础。

与其他课程相比,成本会计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因此,其教学难度较大。成本会计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体系庞杂。成本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成本会计主要指成本核算,它涉及成本核算的一般原理、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和基本核算程序等四个主要部分。广义的成本会计,则包含了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考核与分析。

2.系统性强。成本核算遵循特定的核算流程。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及管理要求,成本核算以建立成本核算所需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及费用明细账为起点,经过要素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生产损失核算,最终形成产成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各个核算环节存在确定的先后顺序,成本信息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传递亦环环相扣。成本会计课程通常遵循这一流程来系统地安排各章节的顺序及内容。

3.实践性强。成本会计重在核算。核算是成本会计实现其他各项职能的基础,因此,这也是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程所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由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各有不同,为了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均介绍了多种分配方法。学生必须对这些分配方法熟练运用,并能合理地加以选择。

二、成本会计的教学困境分析

鉴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以上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但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目前,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知识体系混乱。成本核算的环节较多,计算与分配的方法更多,而这些方法在名称和计算原理上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使得学生极易将各种方法混淆。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计划成本分配法与制造费用分配的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从名称上看,两者都是按计划分配率进行费用分配,而在核算中又都涉及成本差异的处理,许多学生将这两种方法难以准确区分。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辅助生产费用及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适用条件的确定、各种分配方法的特征的区别等方面。

2.缺乏系统认识。成本会计课程通常按照成本核算的流程来安排章节内容,一个核算环节对应一个独立的章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章为单位进行知识的讲解,而各章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容易被忽略,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某一单独的章节内容时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但当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流程时却无从下手,理不清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更不明白各环节之间的成本数据如何有效的处理与传递,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3.灵活运用能力差。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讲授的是成本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往往针对的是企业中的一些常见情况,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将现实中的所有情况都一一列举,因此,许多学生对于课堂讲授过的内容是掌握了,一旦进入企业,面对变化了的情况却不知该如何处理,难以做到对成本核算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以上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成本会计课程固有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的影响,二是教学环节的问题。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方法机械、缺乏实践教学等诸多不足。

三、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结合成本会计课程的特性,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理清思路,夯实基础。针对成本核算程序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首先应该对成本核算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授课之前须理清教学思路,安排好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成本核算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学生不能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核算流程不清楚。为强化这个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可以流程图的方式反复向学生展示核算流程,每讲解一个新的核算环节之前,都向学生指出即将讲授的内容在核算流程中所处的位置。

成本核算各个环节均包含多种计算方法,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记忆大量的计算公式,这无疑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所有的按比例进行的费用分配,其公式都源于一个通用计算模型,即: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生产费用/分配标准之和。而在各种费用分配方法里,只是对“待分配的生产费用”和“分配标准”进行了具体化,如将“待分配的生产费用”具体化为“待分配的材料费用”、“待分配的制造费用”等,“分配标准”则具体化为“生产工时”、“定额工时”、“定额消耗量”等。因此,若能将这一简单而基本的费用分配模型讲透,学生必能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勤于对比,寻找异同。针对同一成本核算环节,我们通常要讲授多种计算方法,而这些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将各种方法进行适度的对比,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以加强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这是成本会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共涉及五种分配方法,而五种方法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教师可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分别用五种分配方法进行计算,并分析对比五种方法的特征及异同。

3.重视图示,生动课堂。图示教学法是通过简要的符号、精炼的文字、多样的图形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子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将教师的语言讲解与生动的图文演示相结合,可以使抽象、复杂、散乱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和系统化。成本会计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核算流程、方法对比等内容,采用图示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核算要点。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顺序分配法,在讲解分配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将动态图示与T型账户相结合,可以清晰的向学生展示出该分配方法的数据处理过程及分配过程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

4.结合实际,加强实训。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灵活运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加强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的相互配合来完成。一是课内实践,一般以随堂练习的方式进行,边讲边练,主要目的是实时强化新的知识点。二是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可以通过专周实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可设计系统性的仿真实例,让学生独立完成成本核算的完整流程,同时,还可借助电算化教学软件,使学生体验仿真环境下的成本核算,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三是校外实训。通过安排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将企业中实战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请进课堂,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3]王亚兰: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2,(9-上):68-6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站在教室的门口
量身定做自己的幸福
生活需要梦
封存的记忆
一阵小雨
降珠仙子
只是寂寞
萌动的青春
山顶的守候
他的精神感动了我.
大禹,请留步
月夜遐思
理想的家
难忘的经历
仰望属于我们的天空
正能量拯救人类温暖治愈
负能量 牛鬼蛇神主宰世界
本土美妆专业线“零广告”背后的思考
孙劲松把海容打造成优秀服务品牌
她们40她们还是女神
破解 民国戏成杰克苏重灾区之谜
娱乐新闻 在巴黎时装周
沈星不爱鲜肉爱大叔
销售高端产品,成就一流名店
叔叔我们不约也得约
五条人 从道山靓仔到广东姑娘,我们一直都爱讲故事
点面结合:赢得美容院区域竞争
美业职场解码探析美容导师的职场发展之路
2015最具潜力青春男偶TOP10
女性生殖大讲堂
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
新课改:深刻的教育资源配置变革
坦言的魅力与“故弄玄虚”的效果
一个令教师自豪与羞愧的名字
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与策略
成人有责任给孩子提供“人奶”培养人性,而不是用“狼奶”培养狼性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
“五壮士”悄然退出语文教材及引发的争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下)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
说课的研究
让学生进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