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2
国外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摘要:马克思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创新思想需要全面把握国内外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研究动态,然而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当今学界对国外马克思创新理论的研究动态的把握依然不够全面,本文在对国外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的资料进行搜集、整合、解读后,主要从创新探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四个角度对马克思创新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研究做一点推进工作。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一、引言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关于“创新”,有这样一句话:“马克思恐怕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把技术创新看作为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推力”[1]。可以说,马克思是创新思想的拓荒者,研究马克思创新思想有利于指导我国创新实践。马克思创新思想来自国外,对我们来说,是“舶来品”,但是国外对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研究却较少,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在能够搜集到的文献中,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研究大多是在研究其他方面时的一笔带过、简单提及,专门研究的文献罕见。
二、国外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动态
(一)创新探源:以熊彼特、保罗・斯威齐等的研究为代表
约瑟夫・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坦诚自己对马克思的尊敬,他承认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对他的创新理论的启发,并认为自己的研究不过是马克思创新思想里的一个小部分。“从这种看来无足轻重的源泉,产生了――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经济过程的一个新概念…我的结构只包括他的研究领域的一小部分”[2]。可以说,他的创新理论与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渊源关系。就这一点来说,保罗・斯威齐、金指基、谢勒等学者与熊彼特所持的观点一致,都认为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创新思想,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只是对马克思创新思想的传承。如保罗・斯威齐指出:“熊彼特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3]此外,认为创新理论研究始于马克思的学者还有Scherer・ Frederic M,Cassidy・John等学者。
(二)马克思技术创新角度:以乔杜里、布劳格等的研究为代表
关于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研究,技术创新是一个被探讨的比较多的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杜里、马克・布劳格、本.法恩、F・M.谢勒、熊彼特等学者。
印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乔杜里(Roychowdhury)(1979)在技术创新层面,将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分成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两种类型,表现在:一是既定生产过程的技术合理化,包括与总体技术变化不一致的成本降低的各种情况,如技术进步等;二是一种技术向另外一种技术的转移,如生产方式的革命、发明、机器改良等③[4]。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等人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分为劳动节约型创新与资本节约型创新[5]。美国经济学家谢勒(1999)在《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一书中评价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6]。
(三)马克思制度创新角度:以制度学派的研究为代表
除了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给予较多关注,国外学者对于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制度研究表现出较大兴趣,而其中属制度学派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制度创新学派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对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层面进行的。
制度创新学派主要包括以加尔布雷斯等学者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和以诺思等学者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两支。以加尔布雷斯等学者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抨击现存制度,认为要促进创新,就应该应从根本上改变现存制度,该派被学术界称为新马克思主义派。而以诺思等学者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研究制度时,主要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诺思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对制度变迁的研究,他指出:“再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7]。
(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弗里曼、伊特韦尔等的研究为代表
马克思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他对于创新推动生产力或者说经济发展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马克思非常重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伊特韦尔、弗里曼等学者为代表。
三、评述
总的来说,国外关于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且还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比如说外学者更可能倾向于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而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动机的研究却没有;国外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仅仅只是经济学领域,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他们记载了国外学者辛勤探索的足迹,为后研者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对国外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动态的把握,可以为后研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的创新理论。(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2]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详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68页。
[4]K・K・Roychowdhury,The 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The Macmillam Company of India Limted,1979.
[5]Mark Blaug,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Fifth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9]F・M・谢勒: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英文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7]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8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降珠仙子
- 山顶的守候
- 他的精神感动了我.
- 量身定做自己的幸福
- 一阵小雨
- 萌动的青春
- 封存的记忆
- 理想的家
- 生活需要梦
- 仰望属于我们的天空
- 只是寂寞
- 站在教室的门口
- 大禹,请留步
- 难忘的经历
- 月夜遐思
- 女性生殖大讲堂
- 负能量 牛鬼蛇神主宰世界
- 销售高端产品,成就一流名店
- 美业职场解码探析美容导师的职场发展之路
- 破解 民国戏成杰克苏重灾区之谜
- 孙劲松把海容打造成优秀服务品牌
- 正能量拯救人类温暖治愈
- 娱乐新闻 在巴黎时装周
- 五条人 从道山靓仔到广东姑娘,我们一直都爱讲故事
- 2015最具潜力青春男偶TOP10
- 本土美妆专业线“零广告”背后的思考
- 点面结合:赢得美容院区域竞争
- 她们40她们还是女神
- 叔叔我们不约也得约
- 沈星不爱鲜肉爱大叔
- 新课改:深刻的教育资源配置变革
- 坦言的魅力与“故弄玄虚”的效果
- 一个令教师自豪与羞愧的名字
- 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与策略
- 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 成人有责任给孩子提供“人奶”培养人性,而不是用“狼奶”培养狼性
-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
- 让学生进入角色
- 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下)
- 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
-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五壮士”悄然退出语文教材及引发的争论
- 说课的研究
- 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
-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