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司马迁忍辱存活的原因

论司马迁忍辱存活的原因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论司马迁忍辱存活的原因

摘要: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天才型文人,司马迁在李陵事件后面临着生死的抉择。在困苦煎熬中,司马迁最终选择了最为受尽人鄙视的宫刑并留下了一部《史记》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本文就司马迁忍辱存活的原因进行探索,从中更深入地了解司马迁本人和他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司马迁;宫刑;生死观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如此评价宫刑后的自己:“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①”宫刑后极度痛苦煎熬,内心抑郁忧愁显然易见。身体受到蹂躏,内心自我价值定位降低,“谁为为之,谁令听之?②”的内心独白令人心酸。很明显,接受宫刑对司马迁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而本人也为此忍受了极大的苦痛。

传说早在夏代就有了宫刑之名,当时的宫刑是对“淫行”的处罚,后来人们将宫刑与不耻的荒淫联系在一起,受到极度鄙视。即使后代的宦官与荒淫的行为无关,但同样受到蔑视。在司马迁的眼中宫刑是最为耻辱的刑罚“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③”宫刑在司马迁的身体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在他的心上更是一种不孝不敬于父母祖先的行为。《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④”接受宫刑后,司马迁丧失自我定位,失去了所谓的阳尊,心如死灰抑郁忧愁,处处小心谨慎“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幽于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⑤”宫刑,具有如此巨大的摧毁力。那么,曾义气方刚的司马迁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原因?

(一)司马谈临终前的谆谆嘱托是司马迁选择受辱而活的重要原因

司马谈这生最大的理想和愿望就是重振史官世家,著书立说,以此流传百世。然而,临死前他遗憾自己未能完成这样一个雄伟的愿望,未能著成一本像《春秋》一样的鸿作,并将这个严峻的任务留给了自己最为看重的儿子司马迁。

司马谈在临死前这样叮嘱自己的儿子:“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招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父亲真切动情的嘱托使著书立说成为司马迁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

司马迁在面对着选择死亡还是忍辱而活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不会不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愿,不可能忘记父亲曾为著书立说付出的辛劳?如果此时此刻选择死亡,则所有的努力都付水东流,面对黄泉下的父亲他哪还会有脸面?如果选择忍辱而活,在悲痛屈辱中,在延长自己的生命中,将这部著作完成,至少可实现父亲的遗愿。在司马迁的心中,父亲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已远远超越了生命和屈辱。忍辱而活是推延死亡的唯一办法,让尚存的生命去抒发灵魂的声音,借助着这架残破不堪的躯体将所有的愤怒哀怨书于纸上,是在完成父亲的愿望,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来弥补对祖先的不孝。

(二)汉武帝时代掀起一股建功立业的潮流,司马迁深受潮流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是一个盛世的年代,整个时代都充斥着积极上向的进取精神,广阔的生活场景,繁华富裕的经济使得人们拥有比别时更多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在这样一个空前强盛的时代中,谁能不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呢?司马迁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员,他也深受着这个时代氛围的鼓舞,渴望有所作为。他将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了著书立说的上面,然而不幸发生了。命运要他进行抉择,但他不想就这样轻易地被现实所打败,建功立业的那种暗流依然在他的心底不停的涌动,所以他决定忍辱存活,是为了将一部宏伟巨作流传于后世。

(三)司马迁深受孔子的影响,他们在精神上的契合,都有立名的观点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傥非常之人称焉。⑥”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说的就是君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死亡后名声不被流传。在此,可以看出孔子对立名极大的重视。司马迁受到孔子很大的影响,他也有着立名的观念。因此,他写出了自己的豪言壮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⑦”

在司马迁的眼中,要想立名的最佳途径就是著书立说,让自己的著作从此流芳百世,让后世的人们了解自己的遭遇和痛苦,这是唯一让自己不朽的方法,也是自己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司马迁忍辱而活的选择也是基于这种观念之上。

(四)发愤著书以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是对自己当局的复仇

宫刑之后的司马迁备受身心两方面的折磨,发愤著书成为他自己每日抒发的途径和手段,并成为他精神上的慰藉,在对《史记》中人物的命运的评价中,他加入了自己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并在此把自己的哀怨抒发出来。

司马迁之所以选择忍辱而活的原因就在于他想要为自己伸冤,为自己所经受的苦痛变方式的讨个说法。如果选择死亡,一切苦痛哀怨冤屈都会化作乌有,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他的故事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快被人们所遗忘所不了解。到时,后世的人们就不会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他和他的故事在时间的洪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他选择活下来,那么他就可以通过这样一部书达到声名远扬的目的,甚至,可以让后世的人们知道他悲惨的遭遇,并责罚昏庸的当局,从而他的忍辱达到了复仇的目的,也为自己的遭遇达到了伸冤还清真白的目的。

(五)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司马迁曾说过一句被我们历代人所常常吟诵的句子“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⑧”

司马迁在经过深思之后,发觉如果自己选择死亡则毫无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⑨”他觉得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至于自然,当然也会回归于自然,死亡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逃避的问题,但是有的人的死亡却是有意义的,例如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有的人的死则是毫无价值,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给后世。司马迁在度量之后,认为自记如果就这样死去,那么就是轻如鸿毛的死亡,毫无任何的价值。他渴望的是重于泰山的死,他想留下点什么东西给后世,所以他忍辱而活了下来。他所重视的,不是寿命的长短,而是能否借着推迟死亡,使生命继续存在,从而可能实现生命中的某种目的,如报恩、复仇。他的内心是毫不惧怕死亡的,随时做好了死去的准备。他只是将尚存活的躯体作为一件工具,为自己完成《史记》提供现实的可能。

司马迁选择了屈辱而活,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很对的选择,他并不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更不是想要苟延残喘的过活。他活下来的唯一目的就是完成一部经典的著作《史记》。正如他自己所言:“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⑩”这实现的不仅仅是他父亲的愿望,更是他自己的理想,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很好的抗争。他的选择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饱腹经纶的司马迁。人们同情他的遭遇,并在他的书写中看一个顽强抗争的魂魄,体会到了他滴滴的血泪。一部《史记》,让司马迁实现了复仇的目的,使很多很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司马迁。他和他的故事从此名垂千古。(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李长之,三联书店1984版

[2]《司马迁的生命意识与史记悲剧精神》刘兴林,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3]《史魂司马迁传》陈桐生,东方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4]《论司马迁的生死观》赵林娜,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

[5]《生死皆不朽_从_史记_人物生死抉择看司马迁的生死观_》郑诗傧.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圣诞节的小雨
我很幸福
生日
洛可和她的孩子们
08年最后一天
十年的承诺
晴天娃娃
难忘的一件事
原来……
简单
七支粉笔
漫谈我的学习观
黑色记忆
无聊的悲伤
陌生的路途
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探索
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及其管理
智能化变电站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关于娱乐场所中多媒体音视频使用的探究
石化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研究
浅谈煤场自燃的预防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浅析
节约型供电企业的电网节能技术探讨
电厂热工自动化的保护意识
转炉煤气自动回收及程序优化方法
探讨空气净化技术的应用
对大地构造相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浅谈电气与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小型泵站电力损耗与有效利用的对策
供热节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洪镇涛:大兴诗教 奠定根基
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寓情于景 朴素即美
转变阅读教学的视角
新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改革
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合理“误读”
新的教育理念 新的实验课本——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简介
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下)
《观潮》说课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模块设置与学时学分
生命的抉择与感动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
关于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三)
初中语文知识大盘点(下)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