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9
浅谈陈独秀早期政治观念
摘要: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而陈独秀是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观念对五四时期中国思想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吸收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进一步完善政治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权利观念、民主与科学观念、现代化观念、民治观念。
关键词:陈独秀;权利;民主与科学;现代化;民治
一、陈独秀对“政治”的理解
二、陈独秀早期政治观念的内容
1、权利观念
法国启蒙运动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中指出,人权、进化论、社会主义是近世文明之母。“人类之得以为人,不至永沦奴籍者,非法兰西人之赐而谁耶?”[5]他把“人权”作为法国人对近世文明的重大贡献。他认为,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权利,不能奴隶他人的权利,侵犯他人的权利。青年一代不应再像在封建社会一样,甘受他人奴役,听命他人,要树立自己独立的地位,追求自己应有的权利。陈独秀在谈到东西民族差异时,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节义等都是奴隶道德,他指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6]。在西方社会推崇个人主义,个人享有人权,诸如谋求幸福的权利,言论自由的权利,个性发展的权利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付诸于宪章中,当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前两者当让位于个人利益。而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是宗法社会,个人没有权利,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自由,要改变“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就要学习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陈独秀在《今日教育之方针》中,谈到民主真国家与民奴伪国家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民主国家,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主人,执政者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应有自觉自重之精神,独立平等,可以牺牲个人的权利来维护全体国民的权利。
2、民主与科学观念
何谓科学?何谓想象?所谓科学“吾人对於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7]陈独秀眼中的科学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所谓想象“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不可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者也。”[8]即脱离客观规律,凭空构造。五四时期的中国处于蒙昧的时代,缺乏科学的洗礼,所以陈独秀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与人权并重,从而脱离蒙昧。1919年初,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谈到,“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9]可见他极力推崇民主和科学,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他强调,应该用民主科学来挽救当前中国的政治、道德、学术、思想。陈独秀指出,“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10]就是说,一切思想行为都源于现实生活,要解决人生问题就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相信科学,抵制封建迷信。青年一代要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要了解人生的真相,尊重现实。
3、现代化观念
4、民治观念
陈独秀主张平民政治代替政党政治,他所主张的民治依托于杜威的“民治主义”。他认为只有“平民征服政府”“民主政治”,工商学农大多数人的意见,才能解救中国的专制政治。他倡导杜威的“民治主义”,实现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民治,前者是基础。政治的民治包括:第一,人民享有言论、出版、信仰、居住、集会的自由权利;第二,实行“积极的实行自动的人民自治”,也就是“人民直接议定宪法,用宪法规定权限,用代表制照宪法的规定执行民意”。[12]可以看出,他倡导的是大众的民主,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己的民主权利。那么,民治的基础是什么呢?陈独秀进一步指出,民治的真正基础是“人民直接的实际的自治与联合”。[13]实现真正的民治主义就要宣传民治主义,落实人民的自治与联合,多干实事否则就是假民治。
陈独秀的思想对当时的青年一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一生都执着于改变国家落后现状,寻求积极的先进的政治观念来挽救国家,值得我们探讨、研究。(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1918第5卷,第1期
[4]《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1919年第7卷第1期
[5]《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1918年第1卷第1期)
[6]《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4期
[7][8][11]《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1期
[9]《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1期
[12][13]《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1919年第7卷第1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雷锋的童年
- 我的铁哥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妈妈
- 我的奶奶
- 自我介绍
- 全家“砍“动员
- 我们的数学老师
- 我们班的三大“公主”
- 我的“死党”们
- 红烛颂
- 我的外公外婆
- 隐形老爸
- 麻烦弟弟
- 我的爸爸
- 《红楼梦》邦斯尔译本体例风格探析
- 碎片化背景下的城市社会公共空间建构
- 我国城市新区发展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 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民族地区建政工作的两点看法
- 返乡购房: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调查分析
- 论公务员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养成
- 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思考
- 本能,本性,本质
-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政府官员问责制再造
-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 《汉语教程》与《你好》语法编写比较分析及思考
- 汉泰动物量词对比研究
- 试论翻译补偿法的界定与分类
- 论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 “集中”抑或“分散”:近代苗疆农村土地的分配关系
-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 《三袋麦子》片断赏析
-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 《三袋麦子》片断赏析
- 《三袋麦子》教学实录
- 《三袋麦子》片断赏析
- 《三袋麦子》课文
-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 《三袋麦子》教学实录
-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 《三袋麦子》说课设计
- 《三袋麦子》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