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4
浅析洋务官员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局限性
摘要:汉阳铁厂发展过程中,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官员,虽积极地推动了它的发展,但同时又呈现出受传统封建思想和体制束缚、缺乏现代化知识、洋务派内部分歧和对铁厂严格控制等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张之洞;汉阳铁厂;洋务官员
晚清同光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在湖北汉阳创办了汉阳铁厂,曾被誉为“东亚第一雄厂”。然而它并未朝着人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下去,而是在人们的惋惜声中走向了破落。之所以如此,洋务官员们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故笔者拟以此为契机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以受教于方家。
一、受封建思想的束缚
二、现代化认知的缺乏
张之洞知道现代化却不全然了解现代化;他希望现代化,却缺少现代化的知识做支撑;他主张现代化,却又不敢或无法真正的实现全面现代化。这也正是他在钢铁产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局限性。燃料问题就足以说明,煤铁本为一体,然张之洞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估计的过于乐观了,以致在创办钢铁的过程中有铁无煤一直是一个严重的困绕因素。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派遣相关人员在沿江一带寻觅煤矿。“如武昌属之西山、樊山各处详查煤矿……如大冶附近无煤,即溯江上驶,直抵宜昌以上至归州巴东一带,川省交界止……”[4]后又在湘、川、山西等省寻煤,但最终却也未能得佳煤或佳而不多。对于煤炭来说理应像钢铁工业一样使其现代化,但张之洞对此却有所保守,而是“晓谕民间……至铁厂需用煤斤甚多……各该州县煤户乡民各宜早筹资本,踊跃开采……”[5]最终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仅仅是燃料问题,在钢铁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洋务官员们现代化知识的缺乏。譬如对铁矿的酸碱性全然无知,致于购何种炼炉更不曾思索,以致多次购买机器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正如李维格曾经所说:“自张盛二公以及二公前后所用之人,无一非门外汉。”[6]现代化知识的缺少,使得张之洞在很多问题上是心力交瘁而又无能为力。
三、内部的矛盾和分歧
张之洞和李鸿章虽然都为洋务派官员,但是对张之洞开展的钢铁业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他在给李瀚章的电文中说:“香复海署,抑扬铺张,欲结邸欢。即准拨部款,恐难交卷,终要泻底。枢廷皆知其大言无实也。”[7]对其并不看好。
当张之洞希望主持关东铁路的李鸿章能够采用汉阳铁厂的钢轨时,得到的回复是:“东路需急办,应购西洋轨。将来鄂厂炼成,自可拨用,然需随拨随付价,界限仍清”。[8]说的一清二楚,要等你铁厂办成开练才有可能性。那么各洋务企业制械用铁又如何呢?李鸿章在给张之洞的信中说:“至天津各机器局所需钢铁……南局禀复,该局岁需铁料不过二十余吨,只能随时零星择购,以求撙节,势难多为购储等语。亦创设炼钢机厂,是以后钢料无俟外求。”[9]总而言之结果是“无俟外求”堵塞汉阳铁厂的销路。然而他们并非是真正的“无俟外求”,曾有人从上海给张之洞发电:“闻沪制造局近订购洋生铁五六百吨,价三十余两,何不买汉厂之铁,价
二
十
七、八两;由耶松专售与义昌成,价只二十三两,可怪。并祈查询”。[10]由于洋务官员们之间的矛盾、分歧使得汉阳铁厂的销售市场受到阻塞。其实,这种矛盾和分歧不仅仅在销售市场方面,他涉及到整个现代化的各个方面。
四、对公司的过严控制
总的来讲,张之洞等洋务官员对汉冶萍公司的发展虽说是呕心沥血,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客观上有阻碍了中国钢铁煤炭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从某种程度反映了现代化单靠地方实力派总督各自为战,而没有全国性的设计,深刻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是难以成功的。(作者单位:中共宜昌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聆听花开
- 不孤独的黑夜
- 最熟悉的陌生人
- 旅游
- 没有你在身边的日子
- 雨中
- 青春不再留白
- 活着,才有希望
- 泪殇
- 寂寞
- 胡言
- 远方
- 不想知道结局
- 关于一场时间的拾遗
- 走过高三
-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浅析
- 智能化变电站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 节约型供电企业的电网节能技术探讨
- 转炉煤气自动回收及程序优化方法
- 浅谈煤场自燃的预防
- 电厂热工自动化的保护意识
- 探讨空气净化技术的应用
- 小型泵站电力损耗与有效利用的对策
- 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探索
- 石化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研究
- 对大地构造相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 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及其管理
- 供热节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 浅谈电气与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 关于娱乐场所中多媒体音视频使用的探究
- 转变阅读教学的视角
-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模块设置与学时学分
- 洪镇涛:大兴诗教 奠定根基
- 新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改革
- 新的教育理念 新的实验课本——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简介
-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 生命的抉择与感动
- 关于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三)
-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
- 寓情于景 朴素即美
- 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 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合理“误读”
- 初中语文知识大盘点(下)
- 《观潮》说课
- 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