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

摘要:人的发展和美的发展都是在社会文化构造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脱离社会文化构造我们就无法认识人,也不能认识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矛盾论在美学上充分反映出来,是无处不在的。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观察问题,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是不全面认识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也好结合实际和美学的联系级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明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有必要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基础;美学;关系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从实践哲学中探求美,寻找美的本质。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则克服了以前传统美学的种种遗漏,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包括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对文学艺术的论断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文艺现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出现是文艺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离开人的实践没法谈哲学,也没法谈真、善、美。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人的本质就无法寻找美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美学奠基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主体实践对客体现实的能动关系中寻找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现和核心观点。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基础之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突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认识论美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放映。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社会意识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治,法律,伦理,哲学,宗教思想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存在,并通过各自的特点影响社会。社会意识还包括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社会心理学。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包括一致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应提倡自由讨论,百家争鸣,调动科学文化工作中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迅速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

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也不可能有理性的凝聚和意志结构的构建。要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审美认识始终不脱离感性形象,始终包含中情感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情感体验性的特殊认识。

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著名的主题特具实力,使人们的“命运敲门”的协会,建立强烈的反映、心灵的震撼,与巨大的社会变化对每个人造成心跳的感觉,在心理运动幅度有同构的经验,使命运主题与社会动荡的联系。我们谈论美学和艺术,往往会隔靴搔痒,我们谈谈艺术不谈社会,将失去一切。因此,审美和社会关系,更换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众所周知,每个人对美的感知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认为美,但有些人认为是不美的,甚至在同一个人,他的审美观的过程中,生活会改变,以前认为是美的,后来会觉得原先认为美是错的,甚至后来所说的美。美是人的主观反映,是一个概念,任何想法是以社会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思想。

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丝毫不逊色于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对这种“精神力量”的根据说话不同,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精神力量”来自一定的物质根源,而主观唯心主义者则不承认这个“根源”。文学与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促进劳动的思想和语言的发展,使完美的艺术的可能实现。这也是解释了花能引起美感的根源不在花的身上,花的文化意味完全是由欣赏花的人的审美欲求来提供的。

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可能带来任何直接物质利益,但审美活动也绝不是人性中华而不实的虚荣心表现的,原始人的协同工作与劳动节奏,形成原始的音乐和诗歌。审美正是对优质人性的向往和感悟,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以至于人类通过某种对象直接和间接地来欣赏自身、感受自己优秀的质,就不言而喻地成为引领人类及其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意义重大的行为。

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对美学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史上做出了贡献。艺术的生产和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在原始社会的大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艺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逐渐成为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而社会活动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各种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美学基础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相辅相成而逐渐形成的!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有两位重要的奠基人:唯心主义的代表伯拉图,唯物主义的代表亚里斯多德,虽然说他们是哲学家,但是美学的最开始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黑格尔,康得,叔本华、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沿着他们的思想延续的,西方的美学基础应该是整个的西方哲学思想,而西方哲学的基础就是那两位大哲学思想启蒙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美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而非在它背后还有一个产生和决定现实世界的世界,物质存在的优先性是作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最终根据和来源,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对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研究视野,艺术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每一时代都有一些好的艺术作品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消逝,这些作品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成为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的。这些对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2]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董学文;陈诚;“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实质与思想渊源――对一种反批评意见的初步回答[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刘康;现代性、现实感与问题意识――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不想知道结局
不孤独的黑夜
聆听花开
最熟悉的陌生人
走过高三
寂寞
旅游
青春不再留白
雨中
没有你在身边的日子
关于一场时间的拾遗
泪殇
胡言
远方
活着,才有希望
浅谈电气与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小型泵站电力损耗与有效利用的对策
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及其管理
智能化变电站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浅谈煤场自燃的预防
节约型供电企业的电网节能技术探讨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浅析
关于娱乐场所中多媒体音视频使用的探究
探讨空气净化技术的应用
转炉煤气自动回收及程序优化方法
电厂热工自动化的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探索
对大地构造相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供热节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石化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研究
初中语文知识大盘点(下)
寓情于景 朴素即美
新的教育理念 新的实验课本——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简介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关于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三)
生命的抉择与感动
洪镇涛:大兴诗教 奠定根基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模块设置与学时学分
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合理“误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下)
新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
转变阅读教学的视角
《观潮》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