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07
食物的记忆
每次出国,容易让我有自身文化辨识的是食物。当身体极度渴望家里的食物时,最先浮现的常常是一碗打卤面或者豆儿粥就咸菜。
今年10月去法国开会,虽然经常出门已经能够尽快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但每次唤起想家的念头都是从食物开始的。食物是有记忆的。
这次的会议餐饮是由会议的所在地―一个小镇上的社区中心提供的。就我个人的饮食习惯来说,我感觉肉食、甜食偏多,而粮食、蔬菜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比较少。做农业的人总是会对各个国家的食物感兴趣,于是我就问周围很多法国参会者,面对这样的饭菜他们觉得是家庭的味道还是饭店的味道?大多数人都回答更像“学校食堂的味道”。看来食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是单纯的“味觉”那么简单。实际上,每个时期、场所、人群所对应的食物的记忆都是不同的。
上个月,爸妈从保定老家到北京来看我,特意带来了老家的酱菜,农场很多人都说这酱菜这么咸有什么好吃的。记得从小家里几乎每顿饭都会熬粥,喝粥的时候总是要就着点酱菜,一大碗热乎乎的杂粮粥加上一小碟酱菜,这顿饭吃完后立马觉得浑身舒爽。于是,这酱菜就勾起了我对儿时一家人生活的记忆。其实,因为从小一大家人每天一起吃饭,对于食物的记忆就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包括每次吃饭时间发生的故事。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爷爷奶奶总喜欢给我开个小灶,爷爷总是把他从外面买来的一些零食塞到我的手里,非常难忘的有酸枣糕和山楂糕,这也使得我直到现在都还是偏爱酸的味道。每天的午饭和晚饭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座次都是有区分的,除了因为爷爷的偏爱我总是能和他坐在一起,家里地方小,妈妈和娘娘总是要等有人吃完饭才能上桌子。奶奶喜欢“喝稀的”,实际上就是将各种不同的豆子和谷类混合在一起放在锅里熬。在我印象中,初中的一次作文是让写自己喜欢的一种食物的做法,我就写的“豆儿粥”,很多同学现在还拿这篇文章开玩笑。从小家庭的饮食文化就让我懂得吃饭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或者越奢华越好,食物、家庭、亲情、友情这些都不断形成了食物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于是,豆儿粥就伴随着我从小到大,从保定老家走到北京上学,再到创办分享收获农场。只要有豆儿粥,就着点咸菜,那味道就已经很舒服。
每次出国,容易让我有自身文化辨识的是食物。当身体极度渴望家里的食物时,最先浮现的常常是一碗打卤面或者豆儿粥就咸菜。其他的东西再好吃,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能连续多吃。
对于我们的孩子,食物留给他们哪些记忆?
石嫣: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原小毛驴市民农园名誉园长。现为分享收获CSA项目创始人与负责人。中国社区支持型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节班队课
- 骄傲
- 二十二世纪的家
- 我爱妈妈的眼睛
- 风筝怎么不往上飞
- 露珠
- 我的悔恨
- 工人文化宫大楼
- 春的足迹
- 放风筝
- 风筝
- 我的经验与教训
- 放风筝带白菜
- 我和妈妈的故事
- 挑野菜
- 李克强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进行正式访问
- 一路向北,追逐黑日
- 欧盟拟对成员国分配难民指标法国表态反对
- 敬一丹并不简单
- “回归”不易,融合更难
- 印度总理莫迪上任后首访韩国 与朴槿惠会晤
- 韩国严控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 在敌占区解救人质难吗
- 除了自首和范冰冰,关于贾云还有什么?
- 朝鲜潜艇水下试射导弹?韩政府考虑采取外交措施
- 希拉里与硅谷关系密切
- 李光洁演员是肥皂泡、传销人和精神病患
- 采访如何摆脱挖故事和等观点的窠臼?
- “锚”究竟有趣还是无趣?
- 埃及前总统穆尔西被判死刑
-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抱终天之恨 悟爱母之情──《怀念母亲》教学案例
- 《詹天佑》教学设计
- 《詹天佑》课文简说
- 《詹天佑》教学设计9
- 《詹天佑》教学设计8
- 《詹天佑》教学设计10
- 《詹天佑》教学设计1
- 《詹天佑》导读教案设计
- 读《怀念母亲》有感
- 纸船──寄母亲
- 《怀念母亲》中心思想
- 《詹天佑》教学设计2
- 《詹天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抓住主线 分组探究 创造实验 朗读感悟 ──《詹天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