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5
建筑意境的感知与创造
摘 要:中国建筑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意境的感知和创造等内容,浅析中国建筑之意境,分析建筑的内涵。
关键词:中国建筑,意境,感知,景物
意境,即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的统一,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生活现实相互交融所形成的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氛围。“意”,是指艺术家经过审美熔铸的思想、情感、意志、理想、趣尚等,它来自主观内心。“境”,是指经过加工、提炼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情景,它来自客观现实。中国建筑的意境蕴含了建筑师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建筑实体打动人们,感悟建筑师所赋予建筑的思想内涵。建筑师的思想情感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建筑中。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髓所在。
一、 意境的感知
建筑意境的感知,是由建筑景物所体现的思想境界,进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而产生的结果。首先这种能感化和打动人的建筑景物,应该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也就是说,建筑艺术水平要达到一定层次,才能产生超出景物以外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其次,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感知要由有一定文化水平、文化修养的人来体现。
1、物与境
物与境是建筑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而境是物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但是,不同风格的建筑其精神是相同的,那就是符合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求,符合“坚固、美观、实用”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都以木构架的建筑为主。在建筑的布局上,多是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与建筑物。如北京故宫,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组成。这种对称的美,就是一种意境,这在当时体现的是一种秩序,一种王权至上的观念。由此,我们可知,在当时,建筑的意境就是在于这种等级森严的、强调礼法和宗制的秩序的建筑。而在建筑构件方面,屋顶以及斗拱成为当时最关注的。斗拱,几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名词;而屋顶,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的标志,象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重檐顶,种种都有自己的规格,任何人都不可逾越。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的是宗法、礼制、秩序和大统一的思想。
2、情与意
情是由景物作用于人,人感悟到境,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建筑,构成景物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知而产生情。情的产生除了建筑景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即景物感化人、感知人,即“情景交融”。因此我们说,建筑是人性化的空间,是人赋予这个空间以完全的实在性。而人的活动不是纯理性的,往往带有感情色彩。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思想情感,创造出不同的建筑空间,以满足不同场所、不同层次、不同人的需要,反过来,建筑空间又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如庄严、雄伟、幽雅、激昂等一系列不同的感受和情趣。如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正统而有气魄。体现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伦理观念。
二、意境的创造
意境的创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而景物的创造又直接反映建筑师人生的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思想感情。我国建筑留给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空间本身,更是伴随建筑的意境所包含的建筑师的文化层次、思想情感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意境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第一,“境”是形成意境的基础,是“意”的载体。第二,“意(情)”在意境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谈意境如何创造。
1、意境寓于物
建筑给人营造一个外部生活的活动空间,若把建筑比作人的话,建筑的景物便是人的一个躯体,景物的外形精彩程度,是人的外部形态。而建筑背后所蕴藏的意境则是人的思想境界、文化修养。因此,建筑意境依托于景物,意境的表达不能缺少景物所构成的外部空间。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一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同的建筑,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它的存在,有着其时代和文化的背景。同样的,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时,要遵循其环境、其文化,要做出与环境相融合但又不乏特色的优秀建筑。
2、意境来于人
建筑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离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建筑意境自建筑建造开始便赋予了建筑的动机、目的,直至建筑建成结束。建筑能给人们感知,而由此产生共鸣,皆由建筑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首先,建筑师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对建筑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筑意境的生成,必须具备“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即艺术的想象空间,用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召唤结构”的“意义空白”。建筑师的意境构思就是要把作品创造成优化的“召唤结构”,提供极富诱惑力的“意义空白”,以激人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人们获得某种高层次的感悟。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建筑中。如纪念性建筑,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庄严、雄伟、肃穆的感受,以表达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和对先辈们的崇敬之情,以教育后人,因而其外部空间形象往往就显得简洁、稳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看出,建筑意境产生在建筑前,也存在于建筑的创造过程中,指导着建筑的构筑。虽然意境和建筑是两个不同方面,但建筑的构筑,是以建筑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指导的。因此,建筑意境存在于建筑创造的全过程中。而在建筑建成之后,它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要人们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刻体会建筑本身之外所包含的内容。(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祖华,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明天
- 关于年味
- 习惯追逐
- 高飞的冲动
- 十字路口
- 星空
-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 微风过处
-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 心路
- 逝水流年
- 若有来世
- 落落
- 蛋白质,原谅我
- 等待花开的季节
- 特低渗透油田提高水井测试效率的工艺方法和工具研究
- 氢气锅炉的仪表控制系统及主要故障分析
- 基于纳米腔天线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度运行管理
- 浅议电力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中之反窃电技术与应用
- 热电厂机械设备检修及维护问题探究
- FANUC数控车保证托辊轴尺寸精度的方法探讨
- 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方法
- 港口供电系统中谐波的防治探讨
- 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简析及预防
- 变频器和软启动器的区别及优劣比较
-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降低制丝线碎丝率方法浅谈
- 提高柴油发电机一次启动成功率实践研究
- 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原因分析及对策
- 教育教学叙事A、B、C
-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 小学古诗教学谈
- 语文素养论
-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
- 教师要成为聪明的“合作者”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法国小学母语的综合性学习
-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 “真情实感论”岂宜贬低?
- 新课程下如何训练语感
- 知难而进,回到语文3——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先生
- 语文识字教学科学方法建构的心理学依据
- 独立批评的力量应该是怎样的?
- 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