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古代服饰中帔帛的来源与演变

论古代服饰中帔帛的来源与演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论古代服饰中帔帛的来源与演变

摘 要:在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服饰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服饰文化不仅可了解当时社会的物质特征和精神特征,还能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变幻。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女性的衣着配饰始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被不断探讨。其中,帔帛作为女性特有的装饰,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

关键词:帔帛 唐代 服饰文化

一、绪论

帔帛,也称披帛或帛,是一种古代女子的配饰,样式类似长丝巾,我们常在画里看到古代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丝带,行走时随风摆动,显得飘逸自然。常见的搭配是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肩上披着一条长长的帔帛。帔帛穿戴的方法多种多样,多为两端自然下垂,有时一端长些,一端短些。有时将帔帛两端固定在胸前,形成马甲的样式。有时将右边一端固定束在裙带中,另一端绕过肩背,搭在左臂上。有时也会捧在胸前,使其垂至膝盖。

帔帛多见于绘画、陶俑和壁画中,对它的研究也大多以此为根据。其中以唐代留传下来的资料最为丰富。盛唐时期襦裙的衣袖和裙摆逐渐变宽,为使这样肥大的服饰看起来自然飘逸,装饰性极强的帔帛因此成为唐朝女子的主要衣饰之一。如唐代画家周P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一群身着华丽装束、肩披帔帛的贵族妇女,她们身着纱衣衫襦,搭配摇曳长裙,肩披飘逸帔帛,神态各异,生动活泼。又如唐代壁画《红衣舞女》中,舞女着间色长裙,手执帔帛,舒展双臂,舞态娇柔,其中帔帛的装饰作用显而易见。

二、帔帛的来源

2.1秦时起源说

对于帔帛的起源,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南宋末年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说:“三代无帔。秦时有帔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开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1]根据这本书的说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夏商周时期没有帔。秦代出现用缣帛制成的帔帛,唐开元年间,帔帛成为普通妇女的常服。但是根据对秦时陶俑和汉代画像砖的研究,这两个时期帔帛并未出现。众多学者在对古代文献及图像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对于帔帛的兴起时间得出了基本统一的观点:秦朝时帔帛并未出现,帔帛的首度出现应是在南北朝时期。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秦时起源说”的看法:“唐宋以来的读书人,谈日用器物历史起源,多喜附会,用矜博闻,照例是上自史前,下及秦汉,无所不及,而总是虚实参半。谈帔帛征用,也难于征信。既有所称引,也容易把同物异名分为二,和同名异物和为一,相互混淆。……”[2]此外,沈从文先生对帔帛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帔帛最早出现在北朝石刻伎乐天身上。有资料显示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已有帔帛。也有学者认为帔帛的雏形是六朝时的“斜领”,《旧唐书・舆服志》云“围巾护项,偏压垂之,曰斜领,未嫁女子皆衣着斜领。”[3]后为遮风暖体魏晋时期的女子将斜领裁改为披在肩上的长巾,谓之“帔子”,隋唐时期的帔帛就由此而来。

2.2 西域服饰文化的影响

秦汉以后,由于中原地区国力强盛,周边少数民族各国多派使臣觐见。西域各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

学者认为,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原地区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服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段文杰、孙机、黄能馥-陈娟娟,他们的观点多以《旧唐书・波斯传》为依据:“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4]黄能馥-陈娟娟在《中国服饰史》中这样写道:“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女装也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5]然而波斯萨珊王朝银瓶的制作时期较晚,与最早出现在十六国时期的壁画中的帔帛在时间上相矛盾。由此可以看出,波斯萨珊王朝银瓶并不能作为证明帔帛起源的有力证据,而帔帛在中原的流行确是受到西域飘逸虚幻等特点的影响。对于帔帛是由印度传入的说法,黄能馥和陈娟娟两位学者亦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并未提到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帔帛,而印度的纱丽也因穿戴方式不同被认为与帔帛无关。

2.3 印度佛教艺术的推动

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自此恒河文化和黄河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对中国思想、文化及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我国最早的帔帛人物形象是出现在佛教的壁画和雕像中,受到印度佛教画像及雕塑的影响,如帔帛首度出现在女供养人服饰中是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莫高窟228号窟壁画中,这两处都是北魏时期绘制。其中女子服饰形象是短小背心、飘逸长裙,肩披如梦似幻的长巾,这是典型的西域龟兹女子服饰。西域龟兹服饰风格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然而在龟兹地区的佛教壁画中,帔帛并没有世俗化,这和中原地区以及与中原文化一体化的敦煌是不同的。到了隋唐时期的敦煌服饰中,帔帛演变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服饰,在数量众多的供养人画像中,女供养人大多上着窄袖衫,下穿长裙、肩搭帔帛,可见在佛教服饰世俗化的影响下,帔帛在隋朝已成为女性的常服和时尚衣着的表现。

三、帔帛的演变

3.1 隋唐时期帔帛

隋代的建立使后汉以后分裂与对峙近四个世纪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在此后的三百多年中,出现了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的景象。在隋唐两代,少数民族服饰与中原服饰相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服饰风格。《中华古今注》其中一段话便记载了唐朝帔帛穿着成风的来由:“……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帔画帛,至今然矣”。[6]

在隋唐的许多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帔帛的影子,无论是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女子都对它极为推崇。从阎立本《步辇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到永泰公主墓道壁画、新城公主墓道壁画等,都有帔帛出现。而对于帔帛的样式,在唐代已有规定,据《事物纪原》记“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帔帛,出后帔帔子,以别出处之羲,今仕族亦有用者”。[7]女子着窄袖衫、半臂袄,坦露胸口,系及地长裙并搭配一条长长的帔帛,这样的穿戴样式是唐时流行的“时世装”。

3.2 宋明两代帔帛的演变

经过几个朝代的更迭,帔帛的样式和材质也随之发展,到了宋代便成为女性的高级礼服之一,称之为霞帔,因样式飘逸华丽,宛如云间彩霞而得名。

宋代的霞帔与隋唐时期的帔帛之间的继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在于帔帛是一条轻薄的丝带,而霞帔则是两条罗素连接而成,呈“V”字型。帔帛的穿戴方式有很多,随意性强,可肩披,可环绕。这样的设计既解决了霞帔较厚不易服帖的问题,也保留了其飘逸清新,潇洒自然的特点。明代的霞帔在制作、款式等方面继续延续宋代,并对霞帔的佩戴制度进行了更加严格细致的规范。

帔帛的传播与发展,不仅代表着古代女性服饰和审美的变换,同时也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对帔帛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中国服饰的变迁,而且为了解和探索古代中国及周边各国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机会。(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事林广记》 陈元靓(宋)后集卷10

[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P274

[3] 《旧唐书・舆服志》卷45

[4] 《旧唐书・波斯传》卷148

[5] 《中国服饰史》 黄能馥-陈娟娟 上海人民出版社 P52

[6] 《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辽宁教育出版社 卷3

[7] 《事物纪原》(宋)高承 中华书局 P15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习惯追逐
心路
若有来世
高飞的冲动
蛋白质,原谅我
落落
等待花开的季节
微风过处
十字路口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星空
逝水流年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关于年味
明天
降低制丝线碎丝率方法浅谈
FANUC数控车保证托辊轴尺寸精度的方法探讨
热电厂机械设备检修及维护问题探究
氢气锅炉的仪表控制系统及主要故障分析
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原因分析及对策
基于纳米腔天线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浅议电力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中之反窃电技术与应用
提高柴油发电机一次启动成功率实践研究
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简析及预防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度运行管理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特低渗透油田提高水井测试效率的工艺方法和工具研究
变频器和软启动器的区别及优劣比较
港口供电系统中谐波的防治探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法国小学母语的综合性学习
小学古诗教学谈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教师要成为聪明的“合作者”
“真情实感论”岂宜贬低?
知难而进,回到语文3——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先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独立批评的力量应该是怎样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语文素养论
语文识字教学科学方法建构的心理学依据
教育教学叙事A、B、C
新课程下如何训练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