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秦腔流派问题思考

秦腔流派问题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2

秦腔流派问题思考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奇葩。戏曲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等,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和舞台演出技艺。中国戏曲曾有辉煌和繁荣,也有衰落和损失。流派,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的产物。流派的多样化,是艺术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无论在哪一门艺术中,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创作基础和社会条件,戏曲艺术自不例外。

戏曲流派的发展是戏曲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一大标志,而在全国戏曲中,京剧的流派发展及其传承相对其他剧种比较明显。之所以广泛流传发展,京剧艺术相对来说具备了下列几项条件:一、师承有自;二、后续有人;三、同业赞许;四、专家肯定;五、观众支持。否则,或有派不流,或有流不派,终难称其流派。为什么的秦腔的流派就如此不明显呢?

秦腔是中国百戏之祖,是全国戏曲梆子声腔的鼻祖,流布最广的地方戏,主要流行于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秦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壮,豪气冲天,其风格正是西北儿女壮志豪情的真实抒写。秦腔流派到目前为止,之所以没有响亮形成,似有似无,若断若续的状态,是因为秦腔界流派意识缺乏,有创造流派者,没有继续传承和发展者,所以只能造成现在这种局面,也令剧界感到着急和痛惜。一个剧种要想长远发展和日益繁荣,必须有这个剧种的艺术流派来延续,我国的国粹――京剧在这方面做得就相对很好。可能是因为得到整治和经济上得重视较多,也可能是其他诸多原因吧。一提京剧,都会突然想起“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等诸多流派。

秦腔界最早提出流派的是杨文颖先生,他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当时撰写了《秦腔流派问题思考》,引起了秦腔界的很大反响。不论是秦腔界的专业人士还是戏迷票友不时都会发问:“秦腔到底有没有流派?”杨文颖从京剧流派入手和秦腔进行了一些反差对比,他讲到:“秦腔流派至今还不明朗而处于如有如无的状态,否则怎么会提问有么没有呢?”

2012年初,笔者前往古城西安拜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有着秦腔“火凤凰”美誉的马兰鱼,当时就发问:“秦腔到底有没有流派?”马兰鱼老师描述,秦腔不是没有流派,而是秦腔大众化太明显,其实秦腔早就有流派,正如杨文颖的著作《秦腔清谈》里谈到,秦腔界的旗帜性人物,“衰派一绝”刘毓中,“陕西梅兰芳”王天民,“小生”泰斗苏育民,“秦腔正宗”、“敏腔”创始人李正敏等,这些秦腔艺术家都是秦腔流派的开创者,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但是传承不够,所以秦腔流派不明显。这也正如大河流水,越流越长,越流越宽,秦腔流派没有这样继续流下去。

笔者认为戏曲流派有地域性和个人性流派的区别,比如京剧地域性流派有“海派”、“京派”之分,个人性流派有“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诸多之分。我们的秦腔也不例外,其实最明显的还属于地域性的区分了。秦腔经过清代初期的发展,到嘉庆以后就逐渐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由于秦腔的发展,出现了秦腔不同的流派,即东路秦腔――同州梆子,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南路秦腔――汉调桄桄,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各路秦腔的争奇斗妍,进一步促进了秦腔的繁荣和发展。秦腔流派的出现,标志着秦腔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乾隆时期,西安地区的秦腔,已经有着渭河南北两大派别的区分;而渭河以南,又有 渭南、周至、礼泉三种腔调的不同。秦腔流布甚广,据笔者调查了解,秦腔集中在大西北广袤地区,主要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流布,而最以陕西、甘肃、宁夏繁盛。每个省份秦腔的风格不一样,这就明显地体现了地域性流派的差别。据笔者考察了解,甘肃,宁夏,新疆的秦腔才是真正的秦腔,才真正具有那种豪爽的气派,才真正体现大西北儿女的豪情壮志。关于秦腔个人流派,杨文颖认为:

从京剧的情况看,称之为“流派”者,大致具有这几方面的条件:其一,艺术上却又独到之处,或唱功,或做功,总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但又不是“单打一”,而是各个方面能够协调统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博中更能求精,扎实而又全面。其二,有严格的师承,又有相应的突破,即既有所“宗”,又有超乎前人之处。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所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其三,在观众和同行中有广泛的影响和较高的威望,有艺术的吸引力和追随者,从而形成一个有自觉追求的艺术派别(包括剧目、声腔、表演风格、形象塑造等),流传繁衍,经久不绝,甚至又派生新枝。

换言之,上面的看法假若成立的话,可以对照比较出秦腔在近多年来实况,很容易可以看出,秦腔在其方面的差距和缺陷。在中国秦腔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和繁荣时期,有着具备创立个人流派的有利条件者,还是大有人在,并非绝无仅有。然而最终却未以某派叫响,这也是其秦腔的一大损失。

我总觉得秦腔流派目前仅是一种迹象吧,始终没有形成当今公认的秦腔流派,究其最最本质的原因还在于演员的觉悟不高,素质修养等都有很大关系,还有一个就是没有形成一个剧目链,没有形成自己特有和独特的剧目。笔者宗认为秦腔在客观上来讲是没有流派的,当前所呼吁的这派那派都是别人的一种叫好,其实理论界并不公认,官方部门一直遮遮掩掩。名演员不一定就能形成流派,形成流派的演员不一定就是名演员。当今往往是这样,秦腔界一贯给一有名气的演员强加一些流派的称号。其实流派创造者很重要,他是流派的主要载体,出色的传承者也是流派的重要载体,观众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甄别与鉴赏流派艺术的。当今秦腔界所谓的某些流派,比如“敏腔”创始人李正敏,他的传承者就一杨凤兰,再传者就没,但是也偶尔闻听到陕西省研究院李娟、甘肃省秦剧团苏凤丽、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魏艳妮等也是“敏腔”的研习者。笔者也亲自看过这三位演员的演出,确实有“敏腔”的影子,但愿能把“敏腔”发扬光大。秦腔界另一叫响的就算“衰派一绝”的刘毓中先生了,但是始终没有“流派”的雅号,继承刘老的艺术风格的有易俗社的桑梓、郭保华等,再传到也看到了希望,易俗社的青年须生演员王宏义、王战峰、屈鹏等,他们的表演确实有刘老的影子,得到了剧界专家的一致认同。小生有“苏派”的口号,秦腔好像一致认同,但是没有真正的传承者,唯有杨文颖先生在谈到卫赞成的时候,提及卫赞成是“苏派”的影子。但是秦腔界有一种误区,好像演流派戏的演员就这这个流派的传承者,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演苏育民先生的剧目的演员很多,难道真正是“苏派”的传承者吗?提及秦腔的花脸,当前没有被叫响的,杨文颖先生提到了几位秦腔花脸的权威演员,但是最终还没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更没有被理论界公认,真乃遗憾。秦腔的丑角有明显风格的当今剧界其实一贯都提的阎振俗先生,但是杨文颖先生提到了马平民,王辅生先生等。丑角一直是不被重视的一个行当,引起了剧界的高度关注,最近的陕西省专业秦腔电视大赛文华奖比赛,就针对丑角的稀缺提出了质疑,因此对丑角演员的比赛也很支持。目前,在秦腔界秦腔流派风格最明显的是“肖派”,在秦腔界也是比较公认的。

李崇祥说:“每一个流派都是戏曲艺术风格特色的一种‘定格’。每一个流派都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申梅自足体’(自我完整的审美体系)。而作为组成部分的唱腔、念白、化妆、表演、音乐伴奏,也可以成为单独的‘审美对象’。每一个流派都强烈地表现着各自的美学特征。” 所以说戏曲是美的,戏曲中的流派想象更是美中之美,即为中之精华。我呼吁秦腔应该有流派出现,并且有鲜明的流派展现,为秦腔艺术的未来明天增光添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昨天的笔记
春末夏初
转身
寂寞
此岸·彼岸
悲秋
到山那边去
思考
我们都是寂寞的孩子
回忆
静之语
泪红颜
咖啡的味道
骑着自家的破驴走自己的路
秋实的笑与泪
艾滋病肺部改变的200例影像学诊断
酒精中毒性低血糖昏迷22例
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及康复指导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配合
莫让“癌症性格”搅乱心
皮肤――人体的第一道城墙
新护士岗位实践四步培训法效果分析
非权力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被动颗粒凝集法检测189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分析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原因分析(附702例报告)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
亚高原环境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有关阳痿的认识误区等
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教师不能成为教参的奴隶
学会欣赏 文思泉涌
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同义实词辨析中的十个注意点
上海一些小学开始进入“关注个体”时代
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布置要三注重
“全语文”教学研究(三)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思潮简论
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世界综合课程视野中的语文学科(下)
要善于把理念变成教师个人化的观念
我所理解的儒学
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基本结构
语文:话语重建与传统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