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26
传统家庭伦理的困境
作为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永不过时的类型 ,家庭伦理剧早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套路和价值体系,总而言之,代沟和利益造成了冲突,而亲情最终让矛盾和解――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带来的叙事倾向。《有你才幸福》也没有跳脱出这个框架:孤寡老头祺瑞年谈了一段黄昏恋,遭到子女反对,全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显然,这并不是市面上第一部以黄昏恋为噱头的电视剧,今年年初斯琴高娃演过一部《我的极品老妈》,同样是以令全家鸡飞狗跳的黄昏恋作为切入点,“极品老妈”代表了一种流行的电视叙事策略,编导将各种社会话题、网络段子改写成的俏皮话糅入剧中,将人物贴上“极品”的标签加以塑造,以期待观众的反馈。这实际上与这两年风靡的抗日武侠剧一样,代表了电视剧的泛娱乐化潮流。
所有的家庭伦理剧都以家庭矛盾,也就是别人家的痛苦,作为看点,有所不同的是,娱乐化的电视剧,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出蹩脚的、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雷倒众生的情节,从而进行二次消费。比如说,极品老妈和她女儿签了协议,要女儿保证不和她丈夫离婚,自己就不结婚。这样,观众在品评他人不幸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另一种吐槽的快意。
与这类娱乐化的家庭剧相比,《有你才幸福》采取了另一种叙事策略,该剧没有刻意设置冲突,无论是强势的媳妇还是夹在当中两头受气的儿子,都是平凡的,不带任何标签和特征的,他们一点也不极品,他们就像契诃夫笔下小公务员那样的everyman,生活在中国的各个角落。然而,这种平凡和琐碎却也正困扰着该剧的观众们,他们看着电视,窥视欲和代入欲得到了满足,他们想起自家那本难念的经,然后,继续过日子。
观众从来没有指望在电视剧里获得对真实生活的指引,电视里祝福再多的夕阳恋情,老人再婚仍然会在大多数中国家庭里投入一块巨石,真心高兴的大概只有八卦的邻居。无论是在传统的《有你才幸福》,还是在娱乐化的《极品老妈》里,晚辈们之所以最终愿意妥协,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也遭遇了各种风波。在《有》剧中,祺瑞年的儿子和媳妇闹起了离婚,在这段时间里,祺瑞年的有钱女朋友替焦头烂额的他们照顾了孙子,从而让子女改变了态度,与此同时祺瑞年也生病住院。雷同的转折也发生在《极品老妈》里,极品老妈的极品女儿和儿子各自被妈妈抓了把柄,而且极品老妈恰好也生病住院了,于是,还能怎么样呢?老人为尊嘛。
某些事情只有发生在电视里才说得通,除了老人再婚时小辈态度的转折,还有许多家庭伦理剧的转折,其实都说不大过去,例如“小三”在传统文化里是一定要退散的,而在大多数国产剧里,“小三”的离去显得极其不自然,她们要么就是良心发现,要么就是坏得太彻底最终阴谋暴露。
在左右家庭伦理剧发展的两股势力――传统伦理和市场之间,《有你才幸福》选择了前者而《极品老妈》选择了后者,这使得前者的风评更好一些 。然而有一个问题是传统伦理无法解释的,传统伦理既创造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的句子,但传统伦理也将“孝”和长者拔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即使剧中的祺瑞年再怎么老好人,他在家庭中的权威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小辈必须迁就长辈。这两者的矛盾为家庭伦理剧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同时,也令我们的明天永远不会像突兀的电视大结局一样美好。 注解:
据说《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八九十年代之交票房最成功的片子,而1949年以前中国票房最高者《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一个家庭故事。
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主任周亚平对该剧播出效果做出的总结是“零差评”。
中国电视剧必须以大团圆为结局,似乎是约定俗成的惯例,朱光潜说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种植幸福
- 我生活在思考中
- 感悟时间
- 让童心快乐飞翔
- 那些渐渐远去的背影
- 喜迎奥运,共创和谐
- 成长中的开门关门
- 人生,应经历些什么
- 学会舍弃,独上高楼
- 呼唤感恩
- “放弃”
- 活力再现
- 重识生命的意义
- 有一种信仰
- 和无数生活在一起
- 郭宝昌:“文革”不能拍,就只好拍1912这段了
- 炒婚被套,一个卖婚女的晦涩人生
- 听花开的声音
- 傍晚的那场邂逅
- 馋人说吃――原来那不叫面条/雅舍谈吃――菜包
- 汤唯恋情“明冷暗热” 与男友机场拥吻难舍难分
- 信任是一种选择
- 传统家庭伦理的困境
- 安吉丽娜·朱莉 身体力行的女性先锋
- 腊肉的发展历史:松柏烟熏腊肉的制作方法
- 娱乐圈黑势力
- 文化名家品酒录――我的喝酒(中)
- “与人”玩摇滚,不亦乐乎
- 莫言北京五环购新房
- 丈母娘选女婿:秒杀99%男人
- 别拿语文不当语文
- 让语文成为放飞生命的天堂
- 让学生站在讲台上
- 语文教学对话的内质与外化
- 怎样上好语文试卷讲评课 朱宣谕
-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 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的漂亮外衣
- “作文三步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如何做好高中选修课的指导
- 语文,给我一个热爱的理由
- 繁华落尽见真淳——语文课,我拿什么给学生?
- 语言 形象 情感
- “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 教师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 回顾我的语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