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26
请找到除饭菜之外的好多爱
前两天参加一期节目录制,主题是关于 “小胖孩减肥难”。
节目编导的设计理念比较简单,就是让参加体验的三对父子互换角色,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扮演起 “帮助儿子减肥的爸爸”,而父亲们则只需要表现为一个“贪吃犯懒的孩子”。节目组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小胖子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爸爸妈妈身为家长的不容易,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父母的管教,尤其是在 “减肥” 这件大事上。
但我不认为事情有这么简单。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单单知道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距离他“真正能够做到”,相差的可不只是十万八千里。
我们先看第一对父子。正式活动还没有开始,小男孩就激动不已,嘴里反复咕哝着 “看我今天怎么管你”!开机之后,他果然对待自己的“儿子”毫不留情,跑步机、操场、打球……统统不许休息,大有报仇雪恨的味道。午饭的时候更可爱,“儿子” 的筷子稍稍一碰鸡腿,就被他强硬地一把夺下,还甚有道理地批评说:“让你减肥知道吗?吃菜!爸爸是大人了,胖就胖点儿,你不行!”
相比之下,第二对父子的表现就温情了许多。孩子站在跑步机旁边,很投入地陪伴 “儿子”的锻炼过程,还时不时地替 “儿子” 加油鼓劲:“嗯,真好!跑完了,爸爸带你吃好吃的,想吃什么吃什么!加油啊!” 休息的时候节目组询问他们,类似的说法是不是在家里经常用?结果爸爸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是,我经常会这样鼓励他去做一些需要努力的事情,一般他都会比较听话。”
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去观察一些 “小胖子”的家庭,通常都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在这些家庭中,食物,通常不仅仅用来缓解孩子生理上的饥饿感,除此之外,还负载着许许多多其它隐含的心理意义。
比如上文提到的第一对父子。对他们而言,似乎“吃东西”,或者说“具体谁吃什么东西”这件事,体现着一种秘而不宣的 “家庭特权” ――这对父子之间有很多动力十足的冲突和对抗,交织在一只只香脆可口的鸡腿之上。而且每次儿子成功 “管教” 了老爸之后,我都会在一旁观看的妈妈脸上,发现一丝略带得意的笑容,让我难免联想起俄狄浦斯故事中, “儿子必将杀死(战胜)父亲” 的古老预言。
至于第二对父子的问题呢,我想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看出来――很多家长都会过度使用美食,来诱惑孩子听自己的话,以便我们不必在生活中常常板起脸来,扮演那个不招人喜欢的、凶巴巴的 “坏爸爸” 和 ”坏妈妈” 。我承认自己也经常这样做,不过目的稍稍有那么一点儿不同。我倒是不怕在孩子面前扮演 “规则制定者”和“惩罚者”,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借助食物同我的父母(也就是帮助我一同照顾孩子的姥姥姥爷)竞争――“哦,宝贝!妈妈才是全天下最疼你的人哦!”
除了“对抗”、“诱惑”和“竞争”,另外还有一种过度使用食物的方式,在生活中更为常见,那就是――表达我们心中对于孩子那深深的、浓浓的、粘粘的爱。在参加这次节目录制的三个家庭里,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 “特别会做饭的姥姥/奶奶”,也都是让爸爸妈妈头疼的 “特别心疼孩子的老人”,他们总是成为整个家庭成员减肥的 “大阻碍”。
我们都知道,老一辈儿的人们,经历过传说中那场可怕的大饥荒,对于食物,他们的态度几乎虔诚得接近于膜拜。等到今天照顾孙子、外孙子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把孩子 “喂得饱饱的”,似乎只有食物,才是他们可以给予小宝贝们最好的东西。反正每天我在小区院子里晒太阳,听到最多的关于孩子的话题,妈妈们一般都是在聊课外班,奶奶/姥姥们则就是“这孩子长得真好啊(肥肥胖胖的)!你们都给他做些什么吃呀?”
我的意思可不是说,这只是老人们的毛病,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也是一样。“食物就是爱”这样的观念,经常会在家庭中发生代际遗传,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下一代人产生影响。这次录影中的第三对父子就是这样。每一次那个孩子吃东西,他的爸爸就在一边满脸陶醉地看着,孩子咬一下,他就跟着点头一下;孩子咽一口,他就立刻微笑一次。那种从骨头里渗出来的幸福感啊,简直就像一个迷恋艺术的画痴,徜徉在大英博物馆的稀世作品之前。
综上所述呢,要解决如今满大街的小胖孩问题,还真不是简简单单依靠广大父母们的意志努力就能搞得定。不妨听听我们这些讨人厌的心理医生的话吧――试一试,去寻找其它一些可以表达我们对于孩子的爱的方式!当我们已经连续加班,三天没能好好和孩子聊一聊天,周末带孩子一起去公园散散步,赏赏花,大概效果会比为他买一大包垃圾食品回家更要好。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还是“买好吃的” 更容易操作――周末出门?人多、路堵、雾霾天,哪里有在家吃东西方便?所以兜兜转转说了这么一大圈,挑战我们自己早已习惯了的生活模式,而不是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好吧,怕大家不重视,还是说个统计数据抽抽脸――在美国(中国还没有类似的调查结果),肥胖几乎已经成为了贫困阶层的统一名片。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理解,这正好说明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用来“爱”孩子的方式越单一,越是找不到除了食物之外的方法,关爱自己的孩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改变总是不容易,我们大家都是在路上的人。
这不,前一阵子,我的好友苦着脸跟我说:“啊!这两天我爸爸妈妈来了,每天都做那――么――一大桌子好吃的,跟他们说我要减肥也没用,他们总是说你每个就吃一点点,没有问题的。我要是不吃,他们就会不高兴。怎么办呀!”
怎么办?我又哪里知道?每逢佳节见双亲,一顿长四斤。这是我伟大中华的普世原则好不好?后来啊,一直在偷听的德国老头Michael,好不容易搞明白了我们的话题,故作深沉地解释说:“哦,如果一个母亲总是把表达她自己的爱,看做是一件比女儿的美丽更重要的事情,那么,这个女儿就很难不成为一个忠于母亲的胖姑娘。”
与君共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毕业班
- 夕照随想
- 收藏彩票收藏快乐
- 怀念母校
- 十八岁的记忆
- 消极
- 水木时光
- 和音乐一起走过
- 伤感长鸣
- 流逝
- 故乡童年骑在牛背上的我们
- 我的阅读故事
- 我从山上来
- 生活
- 黄土
- 儿子记生字难,我不着急
- 发现中国文字之美
- 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 请找到除饭菜之外的好多爱
- 孩子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让孩子读离生活最近和最远的书
- 成长有烦恼,家长先别恼
- 磕掉的牙别扔,还能满血复活
- 用游戏带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
- 父母和子女亲昵该有的分寸
- 令人震惊的发现
- 没有一条社交原则适应于任何情况
- 小甜心可不是天生哒
- 清明节避不开的话题
- “最家长”的孩子长啥样
- “语文是什么”
-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一)
- 初中语文知识大盘点(上)
- 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
-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下)
- 新课改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根治
- 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
-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 开展教学科研对中小学教师个人的意义
- 张之洞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比较
- 郑敏:关于《金黄的稻束》
-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3
- 语文教育该姓“文”还是该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