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4
清明节避不开的话题
“死亡”这个话题太沉重了。小时候村里有葬礼,我都躲得远远的,看到别人可以兴致勃勃地去参观品评,觉得特不可思议。
就这么怕了二三十年,直到养了孩子,还是在怕。但是,它还是来了。
39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我顿觉天塌地陷,一度濒临崩溃。那年,女儿才五岁多。当时我整日以泪洗面,没有考虑女儿对亲爱的姥爷去世有什么感受,甚至觉得小孩子懂什么呢,说了不懂,懂了害怕,不如不说。
当我读到《祝你幸福・最家长》2014年10月号上的一篇文章,《荷兰妈妈教孩子直面死亡和伤痛》,我发现自己想错了。
如果不能将直面死亡和伤痛的勇气教给孩子,被蒙蔽的孩子可能会像我一样在长大后无法接受至亲至爱之人离去的现实,或因过重的打击而沉沦,甚至崩溃也未可知。
好吧,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现在跟她聊聊,应该不晚。恰逢要去给姥爷上坟的日子,我问女儿,姥爷去世时,你明白是怎么回事吗?女儿出奇得平静,她说,那时候她已经从动画片中知道了死亡就是消失,所以姥爷去世了就意味着他走了,再也不能回来。苍天!原来人家早就知道了!
是我低估了孩子。突然想起姥爷去世时,女儿神神叨叨的表现,现在理解了。重症监护室外,平时一天到晚叽叽喳喳的她一言不发,表情肃穆,那时她肯定是知道姥爷以后没法陪她玩了。第二天一早,女儿刚睡醒,听见外面的哭声,她也啜泣起来,穿好衣服就去姥爷灵前了。大人在来来回回忙活,她坐灵前说要陪姥爷玩。后来我发现香炉左右各放了一把旧锁,那是女儿的玩具,以为是她乱放的,赶紧拿走了,女儿老大不高兴。现在才知道,那锁是女儿派去的卫兵,要在另一个世界保护姥爷。5岁的孩子,是这样直面亲人离世的。
当然,女儿还是对死亡有点恐惧的。在那之后,一旦我午睡过长,女儿就会一遍遍到床前查看,摸摸我的脑袋,碰碰我的鼻子,生怕我跟姥爷一样不再醒来。
我拿“最家长”上的这篇文章给女儿看,娘俩聊起“死亡”这个话题,说起我之前对死亡的畏惧,说起姥爷去世时我的悲伤和女儿坚强的表现……聊开了,也就没什么,后来女儿不再紧张兮兮,而我,也不觉得这是个事儿了。
现在,“死亡”不再是我们避讳的话题。有一天,我跟女儿说,等我去世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女儿反对,她希望未来是这样的:妈妈生前种一棵树,妈妈去世后把墓修在这棵树下,妈妈就跟树融为一体了,她有空就去看妈妈,对着“妈妈树”说说心里话。真是感动死了,好吧,就照女儿说的办吧,大海实在太大了。
我问她,现在对人都会死这件事怎么看。她说,既然无法避免,那就接受吧,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日子。真是人小心眼大啊。
女儿更珍惜眼下的生活,珍重身边的亲人朋友。孩子都能这样,我们做家长的还忧虑什么?我经常跟女儿一起嬉戏,生活简单,却能充满欢声笑语。
说起来,真是感谢“最家长”。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毕业班
- 和音乐一起走过
- 我的阅读故事
- 怀念母校
- 收藏彩票收藏快乐
- 故乡童年骑在牛背上的我们
- 流逝
- 夕照随想
- 消极
- 十八岁的记忆
- 黄土
- 我从山上来
- 生活
- 水木时光
- 伤感长鸣
- 请找到除饭菜之外的好多爱
- 磕掉的牙别扔,还能满血复活
- 父母和子女亲昵该有的分寸
- 没有一条社交原则适应于任何情况
- 清明节避不开的话题
- 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 用游戏带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
- 儿子记生字难,我不着急
- 让孩子读离生活最近和最远的书
- “最家长”的孩子长啥样
- 成长有烦恼,家长先别恼
- 令人震惊的发现
- 孩子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发现中国文字之美
- 小甜心可不是天生哒
-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 开展教学科研对中小学教师个人的意义
- 新课改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根治
- 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
-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一)
- “语文是什么”
-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 张之洞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比较
- 郑敏:关于《金黄的稻束》
- 语文教育该姓“文”还是该姓“白”?
-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3
- 初中语文知识大盘点(上)
-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下)
- 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