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11
春风化甘泉 滋润绿苏堤
【摘 要】 初中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的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依据,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自我教育;爱国主义;道德修养;高尚情操
初中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的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德、智、体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必须踏实践行好如下教学环节:
一、有的放矢――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蕴含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因素,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观察社会,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探索坎坷的人生之路,在道德情感上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而学生的自我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理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升华德育理念,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摘抄富于生活哲理的名言、格言、警句以及具有高尚情操的诗文片段。诸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来表现雄伟抱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且经典的名言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灵的鞭策,促使他们不断改善自我精神世界。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学有榜样,思有方向,干有动力。譬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藤野先生》中的鲁迅先生,这些典型人物形象折射出高尚的爱国情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自我对照比较中,自我分析得到体验,自我修养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到完善。
二、因材施教――有机融合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既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核心,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的爱国情愫。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合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有效达成三维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挖掘教初中的德育资源,在“授业解惑”时灵活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祖国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欣赏典范之作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谓是点睛之笔,那种忧国忧民情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同时,爱国爱民的炽热情感流露在诗行里,曾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一定会茅塞顿开,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许多学生在学习了歌德的《最后一课》一文后,切身感知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民族的不幸遭遇,自觉的把真挚的爱国情感表现在对祖国语言的学习上,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升华。
三、咀嚼文字――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如此描述:“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可见,语言是祖国的象征,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为了突显自己的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爱国热情。作为炎黄子孙,也许不会苟同,因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精确、最形象、最具灵性。据可靠资料显示:使用汉字的人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富有想象力。方方正正是汉字的重要特点,仅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后人寄予的厚望――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汉字的字形除了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外,其蕴含的意象、修辞等手法也让人感触颇深。诸如学生在欣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时,必须明白作者不仅采用夸张的手法,而且紧扣“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中国工农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再如学生在赏析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时,务必紧扣“笼”和“寒”两个字其中,重复使用“笼”字将淡月、薄烟、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无限悲凉的氛围,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忧伤的情怀;“寒”字使学生想联想到当时正值深秋或寒冬,那种无限的思绪跃然纸上,学生由此感叹作者高尚的道德修养。众所周知:常用的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恰似繁星点点,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汉字的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趣。
四、结合背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罗列的各个时代的中外名家名篇,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个人魅力,打下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烙印,因此,把握课文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不仅是完成阅读教学的前提,而且实施语文的育德功能的前奏曲。譬如:我在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针对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其美感所在,就在导入时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讲述,并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者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他们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发奋读书的热情。
总之,初中语文是语言、理解、思想品德三者有机结合的整体,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各自的教学风采来证明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季节
- 夜有所梦
- 我的天地
- 这个夏天
- 秋末
- 我的自白书
- 世界
- 他年夜雨
- 蓝色的灰姑娘
- 黑色翅膀
- 火花
- 就算听不到
- 那一天,我18岁
- 我不放弃
- 高考
- 关于码头控制员培训现状与改进建议的研究
- 《志明与春娇》符号解读与文化分析
- 员工退休研究的相关理论进展
-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刍议
- 让忠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 整合建构与碎片化输出
- 校园排球比赛接发球“盲区”现象成因及对策探析
- 摇滚乐中国大陆研究现状
- 体验营销在我国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 互联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刍议
-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之道
- 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
- 让宪法精神在我们心中常驻
- 对投掷铁饼时出现犯规或失败原因的分析
- 初中学生人际信任危机调查与策略研究
- 穷人
- 跑进家的松鼠
- 口语交际三
- 《一夜的工作》教案
- 匆匆
- 《妈妈的帐单》教学设计
- 老人与海鸥
- 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八
- 郑州立才实验学校五年级语文活动报告单 导学案
- 习作三
- 回顾拓展三
- 第11课《新型玻璃》教案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doc
- 老人与海鸥
-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和学生记录单新桥中心小学温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