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7
CP650机组I2.1规程中建立自然循环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CP650机组失去主厂外电源的事故工况,重点分析了事故中失去强迫循环后建立自然循环的原理、要点和建立之后的现象。指导操纵员更快的建立自然循环,导出堆芯余热,避免堆芯融化。
【关键词】厂外电源;主泵;自然循环;I2.1
1、前言
2、建立自然循环,导出余热
针对一回路失去强迫循环,第一要点就是第一时间建立一回路自然循环,此时主泵惰转有利于建立自然循环,而主泵完全停运后完全利用冷热端的密度差建立冷却流量在真实机组上是比较困难的。规程上要求用GCTa稳定TRIC当前值,而在实际操中,手动置GCTa大气释放阀固定小开度,更容易建立自然循环,在这种方式下,二回路操纵员一定要时刻关注TRIC值,以及稳压器水位,防止一回路降温过快。
自然循环是在闭合回路内依靠热段(向上流)和冷段(向下流)中的流体密度差所产生的驱动压头来实现的循环。对于反应堆系统来说,在丧失强迫循环的条件下,利用这种驱动压头推动冷却剂在一回路中循环,带出堆内产生的热量(裂变热或衰变热),对于保护堆芯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一个封闭系统,流动的流体在热源吸收Q输入的热量,通过W质量流量的流体带到冷源,向外部释放出Q输出的热量,在建立平衡后,Q输入=Q输出。
对于这样一个系统
表示提升压降,表示沿程阻力压降,表示局部阻力压降,表示加速压降。对于一个封闭系统,所以上式表示为: 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自然循环流量。通过在不同质量流量W下计算的,,驱动压头()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减少,阻力压降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们相等时的W即为自然循环流量。在实际机组上,我们可以监视的参数为,一回路质量流量,冷热端温度,堆芯出口温度,GCTa排放流量(低流量状态下,测量不准),而对于上面的分析,驱动压头,阻力压降以及一回路的剩余热量均为不可测量,只能通过GCTa排出的热量来控制,排出的热量只能通过GCTa的开度以及ASG供水量估算,因此建立自然循环对于操纵员的经验十分重要。
根据调试报告的数据,要带走堆芯热量,在停堆后二十分钟内,至少要建立20℃左右的温差。如果建立的温差过大,而此时热段温度还在上升,说明二回路负荷过大,还在建立对应的温差过程,此时操纵员可以进行干预,减少二回路负荷。若二回路负荷过小,则在温差建立的过程中,由于冷热段温差逐渐加大,冷却剂载热量也逐渐加大,冷段温度下降的速率逐渐减少,当速率已小于控制目标值,可增大二回路负荷进行提前干预。因此建立自然循环关键在于二回路操纵员对二回路负荷的控制。实际机组中通过自然循环降温,若GCTa放自动状态,这时GCTa开度自动调节,GCTa排出的热量也会随之波动,对于建立自然循环是不利的,即使建立了也可能导致其中断,所以为建立自然循环,GCTa手动给定一小开度,密切监视一回路质量流量,冷热端温度,以及堆芯出口温度,建立自然循环后降温的现象是,一回路质量流量稳定,冷热端温度同时下降,维持一定的温度差,堆芯出口温度同时下降。建立之后仍应密切监视这些参数,及时调节GCTa开度,防止自然循环中断。当温度下降至要求值后(如小于294℃),则GCTa放回自动,稳定当前值。
3、结论
I2.1规程,一回路失去强迫循环,最重要一点就是第一时间建立一回路自然循环,建立自然循环的要点:
参考文献
[3]秦山二期,核电厂高级运行教材.
[4]运行事件报告.
[5]秦山二期,M4培训教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高飞的冲动
- 微风过处
- 星空
- 等待花开的季节
- 若有来世
- 心路
-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 关于年味
- 蛋白质,原谅我
- 逝水流年
- 习惯追逐
- 十字路口
- 落落
- 明天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分析
- 航空煤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测评价方法研究
- 输灰系统的运行调整及异常分析
- 高压开关壳体(罐体)制造车间厂房工艺设计
- 浅谈CNG加气母站的工艺设计
-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研究
- 防爆起重机的防爆技术与检验
- 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分析
- 基于滚动导靴―导轨接触模型的高速曳引电梯振动分析
- 浅谈电力变压器铁芯多点接地过热危害分析与处理方法
- 浅析PBI材料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使用及维护
- 全站仪在建筑测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工厂高压供电常见设备故障及对策
- 芨芨湖西矿井用电负荷接入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
- CP650机组I2.1规程中建立自然循环的分析
- 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对话)
-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
- 放下包袱,走出误区
-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 语文教学的“黑洞”之谜
- 让学生学会感悟
- 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旗帜
- 虚构,还是要真实?
- 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4
-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
-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