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小实验:冷静的第二只小鸡
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们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我把它们放下时,几乎每只小鸡都会吓得僵在地上不动,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突然蹦起来,重新开始四下走动。
这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紧接着,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并且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之前实验中单只小鸡“装死”的时间长得多。
第三次,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起来了,因为它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在干什么,以此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第二只小鸡欢快地四处溜达,它就像接收到了安全信号:它没有害怕,也没被吃掉,所以一定没危险,那么我也可以站起来了。
如果第二只小鸡也在装死,那么前一只小鸡可能就会想:虽然我自己没看见老鹰,但是第二只小鸡肯定看见了,所以它不起来。那么,我最好也老实躺着别动。
也有人做实验发现,小鸡们在镜子前面装死的时间最久,因为它以为:镜子里面,是另一只被吓坏的小鸡。
实验启示
面对分离,孩子如果只是轻度紧张,父母劝慰几句就行了,即父母起到了“不害怕的第二只小鸡”的作用。
如果很焦虑,恐怕就听不进劝慰,甚至有时劝慰反而让他们更不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也很紧张。孩子环顾四周,看见紧张的父母――“吓坏了的第二只小鸡”,就会更加坚信这个世界险象环生。
即便父母没事,焦虑的孩子也经常察觉不到他们的放松。这是因为焦虑会让人们戴上“有色眼镜”,看到的都是世界上的危险。他们就像在镜子前装死的小鸡那样,一直能看到吓坏了的第二只小鸡。不管父母紧张与否,焦虑的孩子常常深陷这种感受而无法自拔。
所以,我们给的建议是:在孩子害怕的时候,父母要当好“第二只小鸡”。比如平静地对孩子说:“看看我的眼睛吧,我眼睛里有没有‘害怕’?”
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从僵固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帮助他找回安全感;比起那些“没什么可怕”之类的“空头”劝慰,这样的做法管用得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奇妙的梦
- 无形的压力
- 生活——得到·失去
- 带着好心情
- 我眼中的四季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发生在我们班的故事
- 我学会了炒菜
- 20年后的同学聚会
- 公园
- 泪
- 给汶川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 感恩那一份真情
- 小思
- 嫩芽与大树
- 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及改革建议
- 项目管理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
- 政府投融资平台资金运营及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研究分析
- 内蒙古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变迁研究
- 海归知识员工社会支持维度的探析
-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探析
- 铝板上的画家
- 靖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爆脾气”李明轩
- 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阈下高校就业问题浅谈
- “用心思”还是“动脑筋”?
- 城市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 着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中蒙煤炭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 西门豹
- 灯光
- 乡村大道
- 威尼斯的小艇
-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 11*《金色的脚印》
- 桂林山水
- 林海
- 5、再见了,亲人
- 为人民服务
- 桂花雨
- 爱我家园
- 沙漠之舟教案
- 写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