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27
十三不靠的科举作文题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一生中最大的考试就是高考。而对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来说,科举算得上是他们的高考――不过科举没现在这么多科目,考的只是八股文,应该算是古代高考作文。
和现代作文不太一样的是,八股高考作文对格式有严格要求,设有专门模板,一共八段: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考生不能写得天马行空,必须得严格按这个规程来,不允许自由发挥。后世对八股文抨击最甚的,就是这种墨守成规的死板规定。
不过凡事并无绝对。八股文本质上虽然刻板,但它在明清时代的发展,也有过一段脑筋急转弯式的奇趣。
按照八股文规定,考试的时候,考官会从《四书》中选出一句话,作为题目。考生则需要从这句题目开始发挥,先阐明这句话的微言大义,再扩展开来议论,议论内容还得符合四书以及朱子注经的要义。
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文题目限定在《四书》里头,可那四本书再厚,也有个限度。各地有县试、府试和院试,每三年还有各省乡试和全国会试。大大小小的考试都从这本书里出题目,很快考题枯竭,无题可出了。
考官都怕自己的题目跟别人重复,所以为了避免这个窘境,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原来是出一句话为题目,这叫单句题;后来发展出通节题,是以整节为题;还有通章、双扇、三扇等三十几种题目名色,说白了就是《四书》文句的种种排列组合。
其中最为奇葩的一种题目,叫做截搭题。考官会把两句完全不挨边的话搁到一起,算作一题――可见考官已经给逼到什么份儿上了。
截搭题的特点在于,它是随机拼凑出来的,十三不靠。但考生必须得把它们建立起关系,既得合乎逻辑,又得从中阐发孔孟之道。这种题目,考验的已经不是考生的文字功底,而是他们的想象力和脑洞。
《制艺丛话》里有一道特别有名的截搭题,题目是“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一半是《大学》里的句子,意思是人难道连鸟都不如吗?后一半是《诗经》里的诗句,是称赞周文王的。这两句话引自两部书,彼此之间完全没关系,对死读书的考生来说,难度很大。人和鸟的比喻,和周文王有什么关系啊?
可偏偏就有高手,把这个题目破成了“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耻之,耻之,莫若师文王。”意思是:如果人连鸟都不如,真该觉得羞耻啊;如果真觉得羞耻,就该去学学周文王。
一句话就给连缀得天衣无缝。
这还不算最牛的。《清裨类钞》里记载了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嘉兴某一年县试,有两个考生水平一般无二,实在较量不出高低。考官一看,随手一指,说你们就拿这个当作文题,写篇八股吧。
俩人一看,都傻了,考官指的地方,就一个大大的“O”。这个不是英文字母,而是一个圈。中国古代的书里没有标点符号,就用这个圈来表明句读。估计那个考官也是实在想不出主意了,才出了这么一个怪题。
若是寻常人等,只怕早被唬蒙了,有字就算了,这连字都没有,怎么写啊?可这一场考试里出了两个天才,发散思维极其强大,硬生生用这么一个蛋,写出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来。
甲写的是:“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以O代表天象,一语双关,既指经书上每一段之前都用O标记,又指孔圣之道,得了天意征兆;乙也很厉害,写的是“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也是个双关,既说的是形状,又拐弯抹角地称赞孔圣之前,世风日下,要靠他立言挽救人心,提倡大道。
碰到这种题,八股文不再八股,成了脑筋急转弯。考生思维之敏捷、联想之广阔、机变之快慢,一下子就全试出来了。可见死读书别说现在不行,就算搁到明清那会儿,也是没前途的。
哦,对了,这个故事还没结束。考官认为甲的文章更好,录为案首,乙次之。有人问他缘故,考官说甲的破题有浑然天成的大气,而乙则显得有点狡猾,以后肯定得出事。果然,后来甲做到大学士,功名善终,而乙做到巡抚,后来犯事被杀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阳光的味道
- 十五岁的春天老师
- 惘然青春
- 十六岁
- 透过
- 岁月有痕
- 校园
- 徘徊
- 我与语文的缘
- 流浪
- 临江仙
- 高三
- 思念的雨
- 生命
- 单行车
- 基于消费者行为过程的品牌设计原则探究
- 以市场需求牵引传统培训产业改革与发展
- 提升“传统文化”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作用
- 浅析公务员队伍的哲学素养
- 成都市全民健身广场舞组织推广发展前景研究
-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提升用户体验的途径
-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浅析
-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特点及调控
-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 浅谈瑜伽对学生的适切性
- 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论目标导向型交互设计中用户模型的建立方法
- 有道云笔记交互设计改进研究
- 组织中员工沉默的研究综述
-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 注重感悟 解读寓意 ——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教学设计
- 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
- 《雷雨》的主人公是谁?
- 巴金所写的青春现在也完全可以打动我们
- 金庸小说中的“武”
- 心上的《百合花》
- 《合欢树》备课札记
- 林海音在台北
- 周先慎:《西游记》的艺术魅力
- “瓜菜代”:郜元宝说读“三国”
- 说“摔玉”情节
- 狐狸精的流变(3):何时成精
- 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 《芦花荡》一文教得人怕
-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