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对披麻皴的认识和理解

浅析对披麻皴的认识和理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6

浅析对披麻皴的认识和理解

摘要:披麻皴是表现山石造型的一种笔墨形式 ,它主要是通过皴线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线条的自身秩序,这一秩序并不是为了单纯表现结构上的明暗,而是承载着松紧、刚柔、粗细、干湿、浓淡的抽象内涵,表现阴阳的生命意象,进入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和表现。皴法是构造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而真正的血肉与灵魂则是通过不同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的。作为基本追求,基于对“笔”、“墨”变化的真切体会,最终成就了披麻皴的独特创造。

关键词:披麻皴;意境;笔墨

1. 披麻皴的定义和运用

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套完整的艺术语言形式。而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皴法之一,是历代文人山水画画家常用的画法。

唐末五代,南北方山水画家创立了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不同风格的皴法,使得南北方的画法截然不同。北方山水峰峦雄浑壮美;南方山水平淡天真。作为江南画派始祖的董源,继荆浩、关仝对皴法的尝试之后,依据江南山体圆润、浑厚、脉纹舒展如麻的自然真实,在皴法的创作上成功的运用形状如麻的皴法来表现这种柔和、细密、松浑的地貌特征,这种皴法被后人称为“披麻皴”。披麻皴分为长披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披麻皴的运笔比较柔和,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拖锋,时而也逆锋。先勾一或z三条主皴线,后沿着主皴的弧形角度进行皴擦表现暗部。线条圆润而没有棱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每笔必须送到位,每笔应带钩带皴,线条遒劲。用笔要松动而又参差,皴笔宜稍干,擦笔宜用枯笔,擦就是辅助皴的不足之处,皴擦并用就增加了山石暗部的层次和厚度。

2.山水画创作要素

2.1构图。构图是绘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决定一张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并且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

2.2 整体与细节的处理

2.2.1披麻皴与山石的结构。回到画中,画披麻皴时要先用淡墨画轮廓,也就是老师常说的“勾”。所谓“勾”就是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山石的整体轮廓、脉络和走势。尤其是山石的脉络和走势贯穿于整幅画,至关重要。山石勾勒的用笔也要求有变化,不单单是只用中锋,要与侧锋相结合,在用笔过程中要有顿挫和转折、提按。笔与笔之间要有连段避让,不可只是对外轮廓进行圈描。对山石的厚重感和体积感要详细刻画,以披麻皴为主,依轮廓加皴,逐渐加深,皴笔中锋侧锋兼用,笔头水份的掌握也要充足。在画山石脉络时,脉络要分明,先勾一或二三条主皴线,后沿着主皴线的弧形角度进行皴擦表现暗部。线条要圆润,每笔必须送到位,中锋直下,一气到底。线条之间要相互有连贯,皴与皴之间相错而不乱,皴与皴想让而又不相绞,要有疏有密,有干有湿,有深有淡,有粗有细,运笔要松动而又参差,画皴一遍不够,一定要再皴第二遍,第二遍笔墨加的时候与第一遍笔墨要复而不复,太复则腻,不复则无情岐。总之调理必须统一。

在一幅山水画中,要想把所想要表达的审美情趣表达出来,只靠皴法是不能把效果表现出来的,它还要借助于勾、擦、染、点等特殊的艺术语言。“勾”是最基础的技法,“擦”、“染”、“点”也是达到艺术效果的技法手段,它们属于皴法的辅助性技法。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协作关系,但又职责分明,勾为基础,皴为主导,擦、染、点次之。

2.2.2树木。在传统山水画中树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树的好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树枝。在画树的时,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表现出树干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以略加取舍。另外必须注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是越长越细,不能把尾部画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树叶。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树叶的画法有两种,一个是点叶法,一个是夹叶法,古代画家通过对各种树木的观察,认识,比较,总结出许多许多不同树叶的形象。个子点,介子点,梅花点,松针点,等等。点叶子的时候要注意叶子的前后、浓淡、大小。还要注意一组叶子要有浓淡变化,要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墨色变化要有自然的感觉。还要注意,一组树中要有主题,要突出一种,其它的做陪衬。

2.2.3点苔。一幅画是由点、线、面三者结合构成的一个整体。那么,在山水画中点苔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把点苔比作画人物的点睛,若点苔不好,便一败涂地。显而易见,创作到了这一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点苔用笔要用中锋,把笔端从上往下如蜻蜓点水,落到纸上,点好后,笔就离开纸面,不要停留。苔点要集中与某一部位,在石上多生于石缝及岩之阴暗部分,在树干则多生于老干背面,苔点与皴不能相混。掌握好苔点与山石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在点苔的时候,一要谨慎,二要大胆,要放得开,收得住,要做到既轻松又用力。另外,还要一口气点完,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地摆、布、排。只有这样,苔点才有气息和活力。

3.披麻皴的笔墨情趣与墨色的变化

皴、擦、染、点等山水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在五代时期的陆续登场,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此时是皴法中笔墨使用较多、较成熟的时期。披麻皴本身的丰富性显然已经超越了形态自身赋予它的内涵,而直指笔。墨层面。山水画中,披挂在山体上如同麻线一般的线条,构成了山石的肌理,这是披麻皴的外部形态。而究其本质则是由长短、浓淡、干湿、疏密、虚实等线条排列组成的一种“笔墨”形式。运笔的特点一是与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与画家的审美情感联系在一起。“笔墨”是中国绘画之精髓与核心,画家的情思、意向、境趣、个性在创作中无不通过“笔墨”来呈现,它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所在。

用墨的变化是由笔的变化中发展来的,对于用墨,则讲究皴、擦、点、染交互使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用墨之秒,在于浓淡相生相融,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浓处须灵秀而不晦。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色之经验,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份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笔和墨的使用时是两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如同骨髓和血肉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晕是浑然天成的。

4.自我感受与认识

艺术源于生活,绘画源于生活。绘画在于创作,创作之前必须先构思,构思的主题应源于我们身边或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我们的创作作品同时都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只有具备了这些因素,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产生一定的独特性,一定的作品意蕴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在作品中发现所谓的艺术美。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捉猪趣事
春日
母爱.父爱
沉默的父爱
我的同桌—朱莹
当家可真难
观察蚕豆
我的小表妹——胖胖鱼
爱的痕迹
洗衣机的变迁
捉猪趣事
爱是……
最让我难忘的一句名言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
我看改革开放30年
基于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CAD选型需要匹配企业发展需求
看我印后多风采
用于润版液过滤循环系统的过滤材料应用现状分析
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43个国家,6000人,2万亿美元,看,华为要抢占物联网!
报纸印刷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看刘姝威杠上乐视,这世界真是变了!
数万名设备采购商汇聚义乌 30亿元采购需求花落谁家?
基于手部特征认证的RIA分布式印刷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
还在互联网上寻找风口吗?看看下一个会不会是它
探析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
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水性UV喷墨墨水面面观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静态和动态》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少年闰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小山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大海的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我的爸爸》作文讲评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第一场雪》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