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打工父母,别让分离危及留守子女心理健康

打工父母,别让分离危及留守子女心理健康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5

打工父母,别让分离危及留守子女心理健康

据统计,我国现有留守儿童6100多万。因缺少关爱,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权威医疗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与落实,如今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已不用再为温饱发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只顾挣钱养家而不顾孩子心理健康的层面。与其把孩子撂在家里自己常年外出打工,只为挣一笔钱养大一个心理不健全的孩子,还不如多关心关心孩子,哪怕少挣一些钱也要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作为打工父母,该如何从心理上关心、教育孩子呢?学校、政府乃至全社会又该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做些什么呢?

迷失的花季少年

近年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日渐显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14年8月,福建莆田14岁留守少女产子的新闻让人痛惜。8月16日凌晨,福建莆田儿童医院接治了一名因肚子痛看急诊的女病人小杨(化名),小杨身边有男朋友小蒋陪同。据小杨说,她18岁,已经怀孕8个多月,医生于是让她住院观察。然而,在小杨办理入院手续时,护士发现她身份证上显示的年龄为14岁,尚为未成年人。院方很重视,在小杨顺利产下一名健康男婴后报了警。随后,孩子的父亲小蒋被警方传唤。

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在不经意间当了妈妈,面对媒体的探询,小杨怯怯地解释说,她一直以为自己月经不调,直到怀孕7个多月才知道“有了”。

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生理、心理上的反应都应该第一个告诉母亲,而小杨怀孕7个月了却浑然不觉,发现怀孕后也不敢告诉父母,只因其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远在上海做生意,她跟外婆住在福建老家,平时很少有机会跟父母见面,只是偶尔电话联系。

像小杨这样早恋的留守儿童不是个案,媒体上相关报道不断:重庆江津15岁留守女孩早恋私奔,妈妈无奈辞职陪伴;武汉留守女孩早恋退学;四川广元14岁女孩早恋遭家人反对躲进“男友”家……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事女孩都是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关爱,留守儿童没有安全感,特别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都让她们渴望父母关爱。缺少了这份关爱,她们就会从别的地方寻找,假如正好碰上一个关爱她们的男性,就会发生早恋。

如果说这些女孩的早恋还只是让人痛惜的话,发生在广东省东源县一名留守女童身上的悲剧则让人触目惊心。

正值暑期,在广东省东源县打工的杨某夫妇,将孩子们从广西老家接到了身边。平时他们上班,孩子们在家里玩。有一天,杨某回家发现,自己9岁的女儿媛媛躺在楼梯口,脑后有一摊血迹,而11岁的儿子生生正用拖把清理血迹。杨某当即将昏迷不醒的女儿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媛媛有13根肋骨骨折,左肱骨骨折,右肺挫伤,脑震荡并伴重度贫血,生命垂危。进一步检查医生还发现,媛媛左肱骨和部分肋骨骨折的地方已长出骨痂,说明媛媛在三周前已经受伤。除了骨折,媛媛脸部、腿部、背部总计有10多处刀伤,伤口暴露,肌肉已变硬,均为陈旧性外伤。因受伤时间较长,媛媛左肱骨和肋骨骨折处已经畸形愈合,不能通过手术矫正,只能恢复治疗。而即使恢复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这个9岁女孩的左臂也将落下残疾,正常活动会受到影响,胸部也会变形。

由于事发蹊跷,医生报了警。女孩的母亲杨某这才不得不道出一个惊天秘密:媛媛是被她11岁的哥哥生生打成这样的!

面对警察,生生承认是他打了妹妹,原因是妹妹经常和他争抢东西,不听话,不愿意做家务,搞得他很“恼火”,于是他就用刀划媛媛的脸、背和腿部,用刀背或木棒敲打她。他明确表示恨妹妹。

据生生的母亲说,生生不仅殴打妹妹,还经常对家人施暴。他曾经用木棍殴打奶奶,将奶奶额头打肿。杨某责备他,还被他拿菜刀威胁。杨某无奈地说:“孩子们不愿意跟我们交流,甚至话都不太爱说,对我们刻意回避。”

心理医生初步判定,生生已经有暴力倾向。作为留守儿童,生生在老家经常受到表哥和同学的暴力欺负,但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关爱与帮助,久而久之,导致他内心十分脆弱,需要用暴力来伪装自己,所以才去欺负更为弱小的妹妹。

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2014年春节前夕,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自缢身亡的惨剧让人痛心惋惜。

家人遍寻小林生前的生活、学习用品,没能找到他最后留给这个世界的只言片语。在千家万户喜迎新年的时刻,这个9岁男孩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孩子心事有谁懂

“从我记事起,就很少和他们见面。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心里都会很难过。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我身边,哪怕我犯错了他们骂我,甚至拿棍棒‘修理’我。我不愿意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也不愿意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家里……”这段话摘自一名留守儿童的日记,表达了留守儿童的共同心声。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处在从少年向青春期过渡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是复杂而微妙的,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然而,许多父母想得更多的却是如何挣钱养家、改善生活,很少关注自己外出打工后,孩子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深夜里幼小的心灵会承受怎样的煎熬,在看到同伴们和父母快乐玩耍时会忍受怎样的酸楚。

因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及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了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如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周围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等等。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变得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在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据调查,全国现有留守儿童6100多万,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超过一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最为突出的是因缺少沟通而性格内向孤僻,以及未能及时矫正所导致的心理疾病。广东12岁留守少女菲菲患精神分裂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菲菲9岁那年,父母外出做生意,她被留在肇庆老家与奶奶一起生活。菲菲乖巧懂事,从不叫人操心。父母把她留在家里很放心,很少回家探望,连电话也很少打。可两年后,菲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她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经常发呆、注意力不集中,面对陌生人以及陌生环境感到紧张、害怕,经常无故旷课,还对家人大发雷霆,拒绝跟母亲交流,表现出对母亲的仇恨情绪,甚至打骂母亲和奶奶。经专业机构诊断,菲菲患了精神分裂症,其行为及心理异常与她的“留守”经历有密切关系。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据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留守儿童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明显高于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

此外,因缺乏关爱而自卑无助、内心迷茫、自暴自弃,也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几种心态。父母不在身边让留守儿童感觉失去了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及孤独无助心理,有的孩子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逃学甚至辍学,以致过早地踏入社会。小祥是湖北鄂州的一名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上小学五年级。前不久,小祥的老师给他远在重庆打工的父母打电话,让他们回家一趟,因为小祥要辍学。老师说,小祥逃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每天都是被奶奶“押”着去上学,但还是经常中途一下课就不见了人影。老师找他谈心,他低着头说:“我反正成绩不好,读下去也不会有出息,还不如让我出去闯闯。”说这些的时候,小祥一直用手指捻着衣角,似乎在掩饰内心的自卑、无助与迷茫。老师责怪家长只知道挣钱不关爱孩子,家长却十分委屈:“我们隔三岔五给他寄衣服寄文具,难道还不够关爱吗?”小祥的奶奶也很委屈:“我天天起早贪黑给他做一日三餐,一天来回几趟接送,对他还不够关爱吗?”老师说:“孩子不是小猫小狗,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他们还有高级需求,比如朝夕相处的陪伴、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亲昵的抚摸、一个肯定的点头、一句鼓励的话……这些都是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的。”

亲情抚慰是良策

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孩子的成长特点,是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系统要求越高,父母的关注与呵护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孩子一生的心灵牛奶。

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不再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最期待五类关爱:

情感交流 在留守儿童的书信中,“孤独”和“思念”等字眼出现频率最高。他们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而大多数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上的健康,以及人身安全问题,很少关注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道德引领 处在道德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容易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不知不觉中,身上原本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就会加重或催化,成为真正的问题。

学习辅导 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他们大都表示,做功课遇到“拦路虎”时,爷爷奶奶和身边其他人大都难以提供帮助。这也是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他们渴望有人及时给他们释疑解惑。

生活照顾 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老人年纪大了,照顾多有不周。这些孩子在生活方面还是存在某些困难,需要得到精心照顾。

安全保护 撤乡并镇以来,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老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孩子的安全自然受到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姜勇认为,正确的早教和及时的心理疏导,能使孩子人格健康。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是父母要树立起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多利用现代发达的通信工具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除了尽量多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父母还应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或一方可选择就近在本地务工。

二是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娱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融入集体,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减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断层与真空。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留守儿童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是农村基层组织或社区组织应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假期或家长回家的时机,采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等形式,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各地也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如作为亲情替代性措施的“代理家长制”,最早出现于留守儿童较多的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政府动员当地社会上有爱心的人组成关爱队伍“一对一”帮扶孩子,其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而且投入比较少,属于政府倡导的义务监护人制度,因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逐渐得到推广。后来一些农村学校也倡导“代理家长制”,鼓励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完全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教育。还有河南省信阳市针对留守儿童创新实施的“心之家”活动。当地妇联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方建设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心之家”,包括新建或在有改造意愿的学校援建宿舍楼、餐厅,购置床、餐具等日用品,让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老师当妈妈,同学们就是兄弟姐妹。这些措施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有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努力改变打工父母与孩子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现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人为壁垒,尽量满足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需求,同时引导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尽量让农民在家门口上班,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网络
真的,愿您幸福
第三夜雪
我的奥运梦
找到自由女神
远去的大唐
世间的美妙
十五岁的梦
烟花纷飞,情终难了。
永远的梦——梦遥儿
幸福的浅唱
[远灯行系列]All about me。
失眠记
[远灯行系列]
[远灯行系列]怒放的生命
腭裂中耳功能异常的综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优化探讨
1??212块股前外侧肌皮瓣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5种常用口腔材料的磁共振伪影比较
像注视恋人一样注视婴儿
骑自行车的生命教育
铸造陶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前磨牙的3年临床效果观察
股前内侧皮瓣紧急替代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颌面部贯通缺损1例
外科导航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修复下颌骨复合性缺损
细丝弓技术舌侧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
心没在一起,就是孤独
爱情是枚旋转的硬币
说不让小孩子干啥,得告诉人家能干啥呀
现代创伤救治理念与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救治
iWitness摄影测量系统在颌面部应用的可信度研究
自主、求异、创新——第二册《乌鸦喝水》案例及反思
《平平的手》教学设计
《走出校园认汉字》教学设计
《交通工具》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谚语三则》教学设计
《写壳》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春到》教学设计
让我们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喝彩——《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新春到》教学设计
《夸夸我的小伙伴》教学设计
《姐妹岛》教学设计
《走出校园认汉字》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