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大墙内的牢狱王国

大墙内的牢狱王国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2

大墙内的牢狱王国

摘要:《强与弱》、《大墙下的红玉兰》都是牢狱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因其表现对象的特殊性,又因其反映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让我们不难发现在表现牢狱生活现象的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的同构异质之处。

关键词:牢狱王国;大墙文学;同构异质

作家将普遍的牢狱现象作为题材纳入到写作的范围内,丰富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从而使这类所谓的“牢狱文学”具有一种意义鲜明独特的倾向。对这种文学现象最早进行命名并作出评价的,是三十年代左翼作家及批评家周立波。在《1935年中国文坛的回顾》一文中,首次对左翼的牢狱题材小说的现象用“牢狱文学”加以概括,并且对牢狱题材小说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点评和概述。而现今学术界对于“牢狱文学”的界定则不很一致,有的学者认为描写牢狱生活的作品才可称为“牢狱文学”,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除了反映牢狱生活的作品之外,在狱中创作的作品也可称其为“牢狱文学”。对此异议,笔者采用第一种较狭义的观点,按照出版时间的区分,以艾芜的小说《强与弱》与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为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发现其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丰富研究成果。

《强与弱》和《大墙下的红玉兰》做对比分析的原因在于,此两篇作品篇幅均较短,选取和表现的社会背景均比较特殊,能很好的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彼时人们的心理状况,在表现题材相同的基础上,却又具有很大时代特色的不同,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发掘高墙内这一特殊群体及时代心理特征。两部作品社会剖析面选取的独特,使我们在阅读作品的同时,更加详细的了解到大墙内囚犯这个特殊的群体,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同时也对于其中描写的牢狱王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艾芜的《强与弱》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短篇小说的容量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小说写弱小的农民阿三因与地主的争执中地主猝死,反被陷害入狱判了死刑。阿三是懦弱的,无论狱警还是囚犯都可以欺侮他,是一个不敢反抗任人鱼肉的弱者形象。《大墙下的红玉兰》描写了一个曾经当过劳改处处长的葛翎,一位忠诚的参与并完成党的多项任务的共产党员,被错误的政策变为一个没有法律手续没有刑期的劳改犯,最后在奸佞小人的枪口下牺牲。葛翎是个信仰坚定的人,拥护党的领导,是非分明,不畏强权的形象。

两部作品都对监狱的构造和基本的环境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如《强与弱》中对于监房的拥挤、潮湿、低矮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对于囚犯日常的放风活动也进行了介绍;《大墙下的红玉兰》中也对监狱的设施进行了描写,并且介绍了监狱的劳改活动,让读者对这个特殊群体有了一定程度的表面理解。两部作品中,因身份的特殊性,在表现话语时,都出现了忌讳词语和群体内不言自明的词汇。囚犯虽然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获罪入狱,但是处在这个群体之中时,俨然没有了区别感。使用忌讳词语来回避死亡、死刑或者其它不光彩的人和事。如《强与弱》中阿牛将戴着的镣铐称为“二吊五”;因忌讳说死这个字,将死刑称为大刑;狱囚忌呼犯人一类的字眼,所以称新到的犯人为新差;将无期徒刑的犯人吃的饭用小家饭和大家饭进行区分。《大墙下的红玉兰》也不乏这类的词汇,新来的囚犯称为新号;将劳改服叫做灰棉袄;劳改服上两个“劳改”的字样虽然不是含蓄,但是相对于“囚”这一类的字眼还是要温和的多。

监狱作为暴力机构,在其内部也存在着阶级之分。正如艾芜在《强与弱》中所言:一个号子也正同一个国家一样,虽然至多不过十来个人,但是其中却隐隐乎有国王,有大臣的。在《强与弱》和《大墙下的红玉兰》中都描写了监狱中恃强凌弱现象,《强与弱》中开公司的黑社会俨然有老板,有外交官还有受其支使的杂役,就连狱警也与其互相勾结从中得取一些好处,平常无事老板还是可以到别的号子里去打打麻将。凭借着早晚都要死,不差多背一条人命的心理,本来被判了死刑的人是可以很威风的,但是阿三却是犯人中的最底层,就连经常受别人欺侮的犯人也看不起他,偶尔也会借势欺负他。这其中,无论是开公司的黑社会还是狱警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都暴露无疑。《大墙下的红玉兰》中章龙喜是杨局长在劳改农场的爪牙,也同时代表了权利阶级,是劳改农场的一个坏根,利用职务之便支使马玉麟对葛翎进行打击报复,葛翎刚刚到监狱中时便受到了所谓劳改班长马玉麟的打压,不顾其腿伤和年龄让葛翎到堤坝担泥,因私人恩怨的纠葛,更加处处针对葛翎。两部作品中对监狱生活中存在的恃强凌弱,囚犯和狱警相互勾结的乱象给予了一定的表现,勾画了其丑恶嘴脸。也从这个侧面反映出了彼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混乱和黑暗。

两部作品都反映出社会混乱时期法律名存实亡的状态。阿三是因为被诬入狱,一直等待改判却一直遥遥无期;高欣因一起体育事故砸死了一个小女孩,因小女孩的出身不好法律上对其判决为无罪,高欣无法摆脱良心的自责,自己请求到监狱服刑,惹怒了为他开罪的杨局长,便在刑书上直接判为无期。而葛翎则是个没有法律手续也没有服刑期限的“犯人”。这些人的遭遇都体现了,法律即使真实的存在着,但是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法律没有所谓的准绳,被任意的放大或缩小,全凭个人手中的权势和喜好来量刑,混乱的时代里,法律可谓是摆设。

两部作品在表现牢狱生活方面,虽存在这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不难发现其异质的因素。首先,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强与弱》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内忧外患的中国,作者深切的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渴望自强自立的心理。而《大墙下的红玉兰》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末期的劳改农场,在国家得以建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的同时,人民的主要矛盾由敌我矛盾转向了人民内部矛盾。文化大革命更是其极致扭曲发展的时期。在这个社会政治极度敏感的年代,人人自危。虽也描写牢狱生活,但是相较于《强与弱》中,则更多了对这个敏感时代的心理描写和揣度。并且富有文革时期的小心翼翼在里面,富有明显的时代差别和特色。

《强与弱》中官吏和囚犯中的丑恶嘴脸,恃强凌弱现象的发生,在《大墙下的红玉兰》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善。无论是狱警还是犯人,都出现了富有同情心,没有泯灭人性的形象。如高欣、路威在葛翎受辱时为其打抱不平,小战士对葛翎这个原劳改处处长的尊敬等。在那个时代,不同于30年代的麻木,这种同情心和真诚的关怀,虽小心翼翼如路威或明目张胆如高欣,都让人感受到了高墙中的温暖和良知尚存的欣慰。

《强与弱》中作者对于阿三有一种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在其中,本身弱小的阿三,面对监狱中的恶势力,只知道一味的顺从、忍让、竭力讨好,却不试图反抗,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导致弱者更弱。作者的批判态度,无奈感和无力感贯穿其中。《大墙下的红玉兰》笼罩其中的是一种沉郁的悲情之感,以及作者对于葛翎的敬重之情。这种沉郁悲壮的背后蕴藏着一种巨大的爆发力,想要冲破一切忍无可忍的决心。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日蚀是天狗想吞噬太阳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里,天地混沌,人妖颠倒,鬼魅横行。一方面烘托了时代气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日蚀过后,光明终将到来的真理。

《强与弱》、《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两篇优秀的牢狱文学的代表作,选取了相同题材的基础上,有具有各自的表现主题,存在着一致性的同时又保持了其自我特色,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牢狱王国。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2]艾芜. 艾芜小说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感
顽强的女孩
“洞穴之光”照亮了我
读《海的女儿》有感
观《老牛的爱》读后感
读《邱少云有感》
看《家有儿女》后……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
读《亲爱的笨笨猪》有感
读《乌塔》后有感
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感
读《鸟儿的侦察报告》有感
走进朱自清
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现金消费支出的影响
郑州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微信上的除夕
浅谈哲学之谓美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PPP模式风险分担分析
论古玩交易中刑法的介入尺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对策探讨
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看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研究
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论竞业禁止协议效力的认定
民办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摭谈
武夷岩茶营销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对福建地区品牌经济的分类与讨论
址坊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保沙中学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联考试题
富乐实验中学2011年秋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济南12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苏州新区二中2011年秋初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济南市19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育华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各地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汇总(各版本)
济南市26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保沙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七校联考试题
南安中学2011-2012学年度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各地各版本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汇总
沙坝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兴济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苏州新区二中2011年秋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