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孟子》中的“恻隐之心”

浅谈《孟子》中的“恻隐之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7

浅谈《孟子》中的“恻隐之心”

摘要:恻隐之心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法则。《孟子》中有对恻隐之心的经典表述。本文讨论了《孟子》中对恻隐之心的阐述、证明,并提出不同的见解,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之加以反思。

关键词:《孟子》 ;恻隐之心 ;反思

《孟子》一书中,明确提到“恻隐之心”的主要有《公孙丑上》第六章、《告子上》第六章两处,另有《梁惠王上》第七章可供讨论。

一、孟子“恻隐之心”的论述

孟子在前一处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P59)

从上面的引文,我们可以大致清楚地了解孟子对“恻隐之心”的阐述。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他成功地举了“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雄辩的例子。突然看到小孩快要掉进井中,任谁(当然,仔细想想,这个“谁”似乎并不包括精神、智力并不健全的人,如某些精神病患、婴幼儿等)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想冲上前去救助。而这样做,并非为了同小孩父母攀交情、在朋友中博取名誉、厌恶小孩的哭声,而仅仅是因为对孩子的同情、爱怜,对其可能发生的惨剧感到的恐惧、伤痛。

孟子所举的这个例子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它不是由逻辑推理而是由生活实践所证明的,其根据就在每个(正常)人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将心比心”,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直觉的证明。而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得出恻隐之心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涉及到心灵的内容,即一个人设身处地所感觉到的他人的痛苦(现在的或将来的);二是它涉及到心灵指向,一个人在体验到恻隐之情时心灵是指向他人的,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而这一指向是纯粹道德的指向。

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

孟子指出,上述“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重要美德的发端、萌芽,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只要人后天去“扩而充之”,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就可以“事父母”“保四海”。由此,孟子得出了他的著名的“性善论”,即人有内在向善的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扩而充之”,就可以成就极高的道德境界。孟子将道德情感视为人性论的基础,开启了儒家文化以情感而不是以知性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性善论”也从孟子时代众多的人性论中脱颖而出,一直影响至今。

二、对孟子论证的质疑

但仔细想想,孟子的论证过程却是有问题的。我们从“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例子说起。孟子所举的这一例子其实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五卷第四章“反叛”中伊万・卡拉马佐夫所举的针对无辜、弱小儿童的惨无人道的虐待甚至虐杀的事例颇有相似之处。[3](P265-270)我们知道,特定年龄段的小孩子通常很容易到正常人的爱的。因而在孟子这里,快要掉进井里的孩子可以让所有目睹的正常人产生恻隐之心。同样,伊万・卡拉马佐夫也指出完全没有罪过的小孩承受虐待、苦难,让他“不能接受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3](P262)但是,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同样,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听到哥哥讲的一个将军唆使手下人放狗咬死一个小男孩的真实事例时,笃信宗教、宽厚仁慈的阿辽沙也只能痛苦的表示应该将这个将军枪毙。[3](P269-270))

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换言之,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对前者完全可以产生强烈的恻隐,而对后者,强烈的怨气、仇恨已经抵消了相当部分的同情,从而转为心理上的冷漠、行动上的不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强烈情感,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在这里举一个也许并不完全恰当的例子。我们知道,关于是否废除死刑,向来是有极大争议的。许多支持废除死刑的个人、组织,在平时经常发出相关的呼吁。可是,在某些惨案[比如就在2014年5月底分别发生在台湾的地铁内杀人事件和山东招远麦当劳内杀人事件]之后,许多之前持废除死刑观点的个人却完全转变立场,相关组织也暂时减少了发音)在这里,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恐怕多少有些片面、武断、粗暴吧。

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并不足以推翻孟子的论断,而只能说明人性的复杂:人既有向善的潜能、渴望,但同时在强烈的意志、情感、欲望的支配、裹挟下,完全有可能走上另一条完全相反的路。

再说说齐宣王“以羊易牛”[1](P11)这个例子。他因“不忍其觳觫”,而决定将原本用来衅钟的一头牛换为一只羊。此例很好的说明了恻隐之心在生活中的通常体现。齐宣王以羊易牛,无非是他“一不小心”看到了将要被屠宰的牛的苦状,进而对它产生了同情。交换之后,他就心安理得了,而不顾羊也会“觳觫”的事实。当然,也许他并非完全心安理得,只是不愿去看、不愿去想罢了。“眼不见为净”。现实生活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如极端爱狗人士拦路阻止合法的肉狗运输,致使相关从业者平白蒙受损失。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人忍受不了对一切不幸的人、事所产生的恻隐,在很多时候只能选择性地选择怜悯、同情的对象。而这视乎再一次表明了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孟子对“恻隐之心”的分析、阐发虽然有其独到、深刻之处,但毕竟也有不足。而作为有限存在的个人,要想超越、提升自己,在恻隐之心的基础上“扩而充之”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参考文献:

[2]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吹画趣课11
吹画趣课12
我的课余生活——骑滑板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有趣的吹画
玩“捉迷藏”游戏
吹画趣课
愉快的生日
吹画趣课1
我的儿童节,我快乐
吹画
一个故事给我的启示
吹画趣课3
五一节劳动节真快乐
快乐的五一劳动节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内部运行机制研究
东宁县全力打造黑木耳种植基地
卷烟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UPLC测定
富硒罗汉果中罗汉果皂苷V的HPLC测定
芹菜露地和保护地栽培技术
雪莲中绿原酸、芦丁、木犀草素含量的HPLC法测定
渝产续断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优化
低盐高效发酵豆豉新工艺研究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山刺玫果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锦江河斑鳜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白萨福克羊生理生化指标季节性变化研究
辣椒高产栽培技术
夏秋鲜叶加工红茶的萎凋技术研究
罗田甜柿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初步鉴定
两种方式提取杏鲍菇菌丝胞外酶的比较分析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初2014年届九年级(下)阶段测试(七)
山东省东营市2010年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各区县2010年中考二模试题及答案汇总(不断更新中...)
北京密云县201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2010年长沙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
湖北省潜龙市2010年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内乡县2010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1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湖北荆州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丰台区2014年初三统一练习
云南省怒江州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皖东南初中三校201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湖北潜龙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