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基于历史地理视角略论肃亲王对蒙古的巡视

基于历史地理视角略论肃亲王对蒙古的巡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10

基于历史地理视角略论肃亲王对蒙古的巡视

摘要: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我国领土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最能代表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当属“东四盟”地区。清朝末年,内蒙古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引起了很多变化,基于内蒙古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于1906年派和硕肃亲王善耆带领考察队对“东四盟”地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巡视。本文将着重对内蒙古的历史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简单研析肃亲王对内蒙古巡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历史地理;肃亲王;内蒙古

前言:满清时期,受天朝上国的思想影响清政府开始了长达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由于政治闭塞、经济封锁、文化交流不畅通,清政府无法及时的了解世界的巨大变化。当帝国主义国家强制性的打开中国大门后,中国政府由于长时间的体制僵化而束手无策,导致沙俄趁机强占我国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蒙古政治统治岌岌可危。为了阻止事情的恶化,将内蒙古统治权重新牢固的握在手中,清政府派遣肃亲王善耆率领考察队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巡视。文中将会简要介绍内蒙古近代以来遭受的巨大变动以及肃亲王巡视的成果价值等方面进行浅显的探究。

一、肃亲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巡视的历史地理原因

众所周知,历史地理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因素和基于这些因素导致地理环境和人文关系产生的变化和规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举例来说,有很多文献在历史地理价值思想方面有很多类似,但因为所处时空不同,相同种类的文献所表达的内容和价值观也不同;即使是身处同一地理位置,时间不同的文献反映出的思想也有很大差异;即使存在于一个时空之内,作者人生经历、写作特点和个人立场的不同同样会导致作品不同[1]。我们在解读文献时不仅仅要了解文献中反映的历史地理价值,还要看重时空的影响、分析文献反映的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和地理特征。

(一)肃亲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巡视的地理原因

1.内蒙古从古至今的卓越地理条件

我国历史上主要根据山水之形、阡陌交错两种模式进行行政区划。内蒙古游牧民族大都逐草而居,因而进行地理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山水之形。清朝对内蒙古各部之间划区分地的行为基本是对已有的传统进行继承,进一步削弱蒙古各部的势力。

内蒙古东部“东四盟”横跨大兴安岭、辽河水系、锡林郭勒草原,包含诸多水系,水清草肥,是游牧民族聚居区,更是牛羊等天然畜牧牧场,土场肥沃,在历史上的这一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扬鞭纵马的大舞台[2]。

满清入关后,结束了明朝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统一了中国,这就为腹地人民进入蒙古地区开垦荒地提供了方便,甚至还有很多蒙古贵族预见到了土地的巨额利润,主动招揽农民进行耕种,尤以“东四盟”地区为重。为了解决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了州县等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形成,改变了内蒙古原有的政治格局,更加贴近多元化。

内蒙古“东四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央愈加重视这块宝地,这也为日后肃亲王巡视内蒙古之行奠定了基础。

2. 内蒙古的近代历史事件

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后,和蒙古贵族勾结在一起剥削百姓,人民苦不堪言,这在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蒙汉两民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导致“东四盟”地区的社会矛盾激化。而这一时期形成的矛盾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在19世纪末愈加强烈。1899年,义和团运动进入顶峰,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开始席卷中国北方各省乃至全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也在中外联合实力的绞杀之下最终失败。庚子国变的耻辱,使得清政府决心实施新政。这一时期过后,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调查新政在蒙古地区实施效果,肃亲王对内蒙古的巡视之行由此开始。

二、肃亲王对内蒙古巡视的历史地位

肃亲王善耆是德行出众,思想开放的皇家子弟。庚子国变后,为了使内蒙古地区的人民接受新政的推行,安抚民心。光绪三十二年三月,肃亲王率扈从人员三十余人从紫禁城出发,巡视内蒙古,历卓所图、昭乌达、锡林郭勒等东四盟,以宣扬清政府的德行仁政,向内蒙古地区的人民展示国家威严。重点则在于联络在内蒙古设置的行政机构,收服内蒙古人民惴惴不安的民心、帮助内蒙古政府训练当地常备军,引导内蒙古政府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勘测蒙古的矿产情况并描绘相关区域地图。

肃亲王一行,还有着其他重要之处。首先,肃亲王巡视的重点从传统的农业区逐渐的转向畜牧地;其次,巡视的地区多元化,大部分地区为蒙旗汉县并存区;最后还有考察团前进速度大大提升,这也标志着近代交通工具的应用越来越熟练,密切了内蒙古与其他地区的交往,更突出了内蒙古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不得不说的是,交通工具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曾经作为内蒙古和内地交通枢纽的古北口驿站开始衰落[4]。

自满清入主中原后,除却战事需要,从未有过派遣皇室子弟前往外藩属地巡视的情况。肃亲王善耆的巡视行为,是特殊时期清政府采取收归中央权力的特殊事件。从历史条件看,此时清政府刚经历完庚子赔款并且急于实施新政,;从地理条件看,内蒙古东部是我国的国家屏障,是边境重地,但由于沙俄对中国腹地虎视眈眈,对整个中国北方构成了严重威胁,内蒙古的重要地位就更为突出了。肃亲王善耆的这次巡视,不但能够解决国内民族矛盾,更有利于安抚边境以更好地解决国际争端。

三、肃亲王巡视内蒙古地区所修书卷的重要价值和突出进步性 回到北京后,同年十一月肃亲王编撰《肃亲王善耆为考察蒙古并陈管见事奏折》一文,以此向清政府陈述巡视内蒙古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一)肃亲王巡视内蒙古地区所修书卷的重要价值

1.经济开发

通过对“东四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地理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对内蒙古进行经济开发援助和经营的重要性。肃亲王善耆认为,非法抢占中国东北领土的日俄两国争相建设东北地区,或修建铁路,或建设机场,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完全占领东三省进而更加方便快捷的打开内蒙古市场。而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援助和经营,在考虑到内蒙古地区土场肥沃、水清草肥畜牧业相当发达的自然优势,也要看到当地百姓长期受封建思想的迫害严重,思维僵化、交通不便等人文劣势[5]。肃亲王善耆认为,只有做到中央和地方通力合作,统筹兼顾,顾部门之间摒弃成见积极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内蒙古地区并消除弊端取得可喜成绩。

2.历史借鉴

向前追溯了满清对内蒙古地区的治理历史。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紧接着制定的配套管理措施十分合理,置办郡县,加强各部各地之间的联系,使得内蒙古北古口成为边陲重镇,这样的行动既承接了上级中央部门的指示,又能够惠及下层百姓,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行动,应该被作为经营边境地区的典范,应该保留其正确的经验。

3.吸收他国经验

肃亲王在文中提出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由荒芜变成沃土的例子,倡导清政府吸收经验,应用到对内蒙古的开发建设当中去。比如澳大利亚,英国政府早年吸收为殖民地时也是一片贫瘠的景象,但经过英国移民植树造林、挖掘矿产、开发港湾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和投资圣地。肃亲王希望清朝统治者可以客观的看待西方列强的治国之策和御下之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适用于本国国情的先进经验。

4.经营方法

在《奏折》一文中,肃亲王提出了系统的经营方法共八项,分别是囤积农耕粮食、开发矿产、畜牧业具体制度、修建铁路、引入教育、设立银行、治理沙盗等具体措施。由于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如果可以转变分配方式,按人头分土地,借由国家政府拨出资金帮助牧民置备种子、农具等耕种必需品,这样就可以达到开荒的效果了。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派遣内地经验丰富的农户前往内蒙古地区传播耕种经验,帮助牧民制定计划,尽快的使内蒙古地区的经济走上正轨。对于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矿藏,朝廷应该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和先进设备,开采煤矿取得高额利润,减少技术落后人员不全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

《奏折》一文仅仅千余字,却真实而生动的反映了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描绘了当地的社会风情和经济发展,并为此提出了重要的改革意见。

(二)《奏折》一书的突出进步性

首先,书中的关注点与以往集中关注内蒙古本地的各方面现状不同,《奏折》一文的焦点在于日俄等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领土的强取豪夺问题。其次对于实现内蒙古与内地联系加强化和一体化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同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大多记述山水之风和当地民俗,《奏折》则专门的一事一物进行分析,内容全面,记述广泛,具有其自身的特点[6]。在肃亲王善耆巡视内蒙古前,派遣前往内蒙古地区的行为多数为不得不进行的国家事项,所上报的文章也是不得不为之。自肃亲王巡视结束后,不仅中央派遣下地方的活动愈加频繁,私人的游历行为也大大增加。这些均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也是巡视活动后显而易见的突出进步的地方。

四、《奏折》一书的局限性

《奏折》中最突出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盲目开荒屯田

虽然内蒙古地区经过了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在畜牧业保持良好的情况下,农业也迅猛发展,使得内蒙古地区经济形势趋向多元化,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吸取经验提出宝贵意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共同富裕。但好景不长,清政府后期的腐朽无能,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甚至为日后蒙古地区人民起义民族分裂事件埋下了祸根。客观上说,盲目开垦也造成了土地僵化草场退化等现象,自然环境极度恶化[7]。因此,不得不说文中提出的大力垦荒的建议太过盲目了,没有遵循自然规律。

(二)盲目推动行政一体化

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行政一体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巩固国家安全、维护边界秩序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而肃亲王却有意避开了这些问题,只求速成一体化,最终导致了行政混乱。

显然,我们在正视历史过程中,不应该只看到有价值出色的一面,这段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结:综上所述,肃亲王巡视期间的考察报告特点鲜明,时空性突出,是研究清朝末年几十年间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蒙古地区的致力于开发不仅仅是历史上的重点问题,在当今社会也足以引发当局者的深思。我们期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并进行客观的评价行为,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的内蒙古是怎样的一幅画卷,也为当今处理内蒙古经营问题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丑小鸭》有感
读《母亲的故事》有感
论文辑后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做个廉洁的人读《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向日葵;石头
读《骆驼祥子》有感
把“酒”论英雄
读《海伦.凯勒》有感
落水的小孩
读《莫泊桑拜师》有感
珍惜生活
当代设计中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浅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根源
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鲁迅笔下的女性地位与命运
美国橄榄球运动对城市文化影响的研究
燃烧荒原大地的一把火
浅析PPT封面设计与研究
浅析微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少年百米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
基于研究生“考证热”的民族志研究
浅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改革
论莫言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高行健与中国
岫岩玉雕的题材赏析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温州市2011年中考冲刺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
广东仁化县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南昌市十四校2011年中考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11年中考语文压轴试题及答案(6月)
三门峡实验中学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宜春市2011年初三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顺义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南安市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青云实验中学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金华市2011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6月)
湖北襄州区2011年中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宜春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焦作市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上海嘉定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
江西省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