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新式教育建设中出现的矛盾

新式教育建设中出现的矛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5

新式教育建设中出现的矛盾

教育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重点内容,备受全国各地重视,河南也一直积极致力于新式教育的建设。然而由于地处中原,远离沿海地区,社会风气开化较晚,河南新式教育的发展远不及江浙地区教育的发展。虽因顺应时代潮流,取得了一些成果,推进了河南的近代化教育事业,但还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总体来说,士绅是推动河南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主导力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政府政策,士绅自身的知识、思想局限等,新式教育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教习知识局限

新式教育的新不仅应体现在学制、机构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完备上,更应该注重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打破旧的封建模式,实现质的新跨越。尽管当时河南的很多中小学堂都开设了理化、自然科学、格致等科目,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得到实行。大多数学堂还是依旧重视经学的传授和封建旧礼教的陶冶,学堂也大多是在旧式书院或是义学上改建而成,有名无实,只不过是换了牌子而已。新教育中还依然包含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以“忠孝”二字为宗旨。1906年河南学务公所在成立《章程》中明确提出:“以学部奏定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各条为宗旨,以普及教育,养成国民之道德、智识、技能为成绩。”①这是河南近代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充分体现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理念。登封县在贯彻此教育宗旨中,更偏重“忠君”、“尊孔”二条,新办的学堂全部设在宫、观、祠、庙内,就连教育行政机关也设在孔庙附近的明伦堂、文昌阁;新学堂以及师范传习所的上下内外,言必称孔孟,辞必颂韩程,师生如父子,唯上为命从,封建气息甚为浓厚。又如禹州知州曹广权,向来热心兴学,1904年开办师范学堂、高等小学堂,却以“尊崇经术,先道后艺为旨”。②

清末,中国急需有知识,懂西学的教师来开启教育新风,然而科举制培养出来的秀才、举人、进士,对近代科学及文化却是非常缺乏了解的。1905年,河南巡抚陈夔龙在《筹设初级师范学堂折》中指出“豫省中、小各学堂……所延教习,虽不乏品学兼优之人,究非由学堂出身,教授管理,未必一律合法。”③。很多教员知识落后,思想迂腐,顽固守旧。据《豫报》记载,卫辉中学“自去年(1905年)停科举、改学堂”,两位教习是“犹坐拥皋比,坚守旧学以存道统,不论学堂科学如何,便以《圣武记》为历史教科,点缀《四书讲义》、《语录》,即为国文、修身。绝不肯遵奏定章程,按新法讲授”。④信阳州师范学堂,“教务长李某者,非学堂出身,滥竽充数,但横抄宋儒语录,诋新学为梦醉东洋。尤以压制学生,拍道台马屁为得计”;其他教员则是教地理者,不知“咸湖淡湖之分”;教英文者,不知“发音造句之法”;教博物者,则是在“东洋购买三五月文凭,常栩栩对学生说,吾在日本常到植物园考较,以借掩其短”。⑤师范学堂作为培养师资的地方,教习水平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学堂呢?

新式教育应该采用得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如《奏定小学堂章程》中所规定的“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讲解明则领悟易”。然而,许多教习在实际教学中,仍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即注入式教学法,大满堂灌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同时也不注重备课,不集体研究教材和教法,常照本宣科,边念边讲。

2.教习素养问题

常言说“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至关重要。清末,不乏自律、敬业的学堂教习,但也存在一些素质不高,腐败虚伪的教习。如浚县道口镇高等小学堂,教员系无赖之徒,其职乃百般钻营所得,学识人品万般皆下,致使学生纷纷退学,或转入汲县两等小学堂及其他学堂。⑥汝州某学堂的两位教习张士冲、蔡镇藩,常常相互勾结,欺压霸占妇女,乱收钱财,对学生不管不顾。像这样不合格的教习在全省比比皆是。还有的学堂打着教授新学的旗号,骗取学生学费。如开封私立速成工业学堂,以传授制造硫酸、墨水技术,学习电镀工艺为名,要求每名学生交纳学费银四元,学习时长仅为一个月,实则该学堂“一切应用仪器全无,偶有一二试验,亦不合法。瞬间一月期满,而学生尚茫然不解一端”⑦。

清末,《奏定小学堂章程》规定:“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不宜操切以伤其身体,尤须晓以知耻之义,夏楚(戒尺)仅可示威,不可轻施。”然而,教习在实际教学中,责打学生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武安教习王秀文,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学究,常常辱骂学生,日诵八股,排斥变法,还虚报学额,侵吞公款。⑧罗山县高等小学堂存在的问题更是严重。由此可见,当时的学堂无论是教习质量还是教学环境,都与新式教育所倡导的相差甚远。

3.部分地方官吏及士绅的办学态度

政府与教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否往往是该地教育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清末兴学初始,不少识时务的地方官吏及士绅热心参与其中,推动了河南新式教育的发展。但是也有部分对新学一无所知,持敷衍甚至抵制态度的官吏及士绅。如新乡县知县韩某,“不知学堂为何物,不知己兴学堂有何责任,大吏催文频至,惧碍考成,及食皇出一手谕,责成各乡镇绅民办学,谕中所言,令人笑怒并至。”⑨温县知县祝康祺、宜阳县知县傅绳志等人都十分藐视学务,对学堂腐败现象视若罔闻,任其随意发展。身为掌管教育的地方长官,伊阳知县姚礼坤更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鄙夷学务,藐视教习,平日足迹不履学堂,甚至暑假季考时,亦不临堂一视,声言查学堂章程,季考系季员事,县官无涉。”⑩济源知县舒某同样十分排斥新学,1908年到任后就迫使当地已有学堂停办,他对新学的无知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以为学堂学生的分数是用杆秤称出来的,还认为青年子弟上学堂是误入歧途。

士绅充任教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缺少师资的客观形势决定的。清末废科举以来,学堂大量兴起,合格教员却十分缺少,只好选取当地文人秀才充任。这些士绅们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很少甚至没有接受过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在新式学堂上他们所教授的还是封建老一套的东西。然而,他们并非主观要与新式教育的内容理念背道而驰,首先作为引领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宗旨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加上士绅们自身知识的局限,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新式教育发展的缺陷。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注解:

①《河南教育官报》,1907年第1期。

②民国。禹县志。卷8.

③陈夔龙。庸庵尚书奏议。卷三。文海出版社。第34页。

④《豫报》,第二号。

⑤《河南》。第六期,第12页。

⑥《河南》,第八期,第134页。

⑧《豫报》,第二号。

⑨《豫报》,第二号,第64页。

⑩《豫报》,第二号,第64页。

B11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9页。

B12民国《长葛县志》,第七卷,第18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静夜漫步
青春的星星
微笑
哀莫大于心死
谁偷了玉坠?
月是故乡明
薰衣草丛中的女孩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或许只是一步之差
青春的萌动
放屁的选择
自强自立小当家
秋绪
迟到的喜悦
雾雨凝愁
《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探讨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从语境语义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语言简略性策略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
初探《喜福会》汉语语码的交际功能
浅谈现行汉字的造字法与六书
浅析汉字中的字形结构问题
口语语篇中well与youknow的话语隐性制约研究
中西数字文化比较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的实际操作
关于英美文学翻译中的几点启示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屠格涅夫的庄园文学研究
论东北方言中四字惯用语使用特点
浅析重庆话与普通话的开合分歧现象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8)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9)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8)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8)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7)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5)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6)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7)
专家指导:消除“文言背诵健忘症”的方法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理解汇总(22篇)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6)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45)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35)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27)
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精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