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湘西乾州古城苗族“报浓”文化考释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湘西乾州古城苗族“报浓”文化考释

摘要:在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湘西乾州古城迎来文化旅游开发热潮,“报浓”文化也因其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属性,成为乾州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素材,本文旨通过各类文献典籍的梳理,对乾州古城苗族“报浓”文化进行相关考释,为文化创意视域下乾州古城苗族“报浓”文化的产业开发提供更多学术参考。

关键词:报浓文化;乾州古城;文化创意产业

乾州古城行政沿革考释

乾州古城,现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区西南万溶江畔,乾州命名之初,村民度地形象,谓其地平坦而微起者三,有乾象;又地在诸水中,而土高有州义,故而称其为“乾州”。乾州古城鼎盛于明清,明为乾州哨,清为乾州厅。清《乾州厅志》卷一建置志记载:“乾州在楚西南隅。为古蛮彝地。唐虞曰蛮,夏商荆州之域,周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隶荆州。陈属沅陵郡,隋属辰州,唐属泸溪郡,隶江南黔中道,五代因之。宋属辰州府泸溪县,后改镇溪所。隶常德卫。国朝裁镇溪所,改设乾州厅,隶辰州府。”

乾州古城苗族类别考释

所谓楚、黔、蜀万山之交,皆苗也。乾州古城在历代行政沿革变迁中皆属苗区,清《凤凰厅志》并记,“乾凤两厅,同时并设。红苗习俗,彼此略同”,由此可见,乾州古城辖域的苗族种类因属“红苗”,以m子坪(今湘西州凤凰县)为界进行划分,不同种类的苗族在民俗方面存有异同。

《苗防备览・风俗考》 记载,“三厅”之苗即古之“红苗”,苗人衣服俱皂黑布为之,上下如一。其衣带用红者为“红苗”;缠脚并用黑布者为“黑苗”;缠脚用青布、白布者为“青苗”、“白苗”;衣褶绣花及缠脚亦用之者为“花苗”。查《乾州厅志》所叙苗俗,有不同苗类之划分,苗区虽有花苗、黑苗、红苗诸多种类,各苗类按其服饰、风俗、性情等特征,有以下细分:乾州苗类众多曰黑苗、红苗、花苗等,以其衣领、腰带色系决定其种类名。上属苗类,红苗最属强悍,户口极繁。单永绥一厅,适居苗地之中,而所辖尽红苗也。区别于红苗,黑苗崇尚自己独特文化,以其衣领腰带,分色别类而言,领与带皆黑谓之黑苗,乾州厅以黑苗为主,《乾州厅志・卷一城郭志》记载,“天启间自镇溪所至喜鹊营添筑六十里堵御红苗”可证。

由此可见,湘西苗民无论上衣下装的颜色皆为为皂黑色。其中,如果用红布做腰带的苗民,民间称他们为“红苗”。如果用黑布裹腿的苗民,民间称他们为“黑苗”;如果裹腿用青布和白布的苗民,民间又称他们为“青苗”和“白苗”。如果衣服和裹腿都绣有五彩花卉的苗民,民间又将他们称为“花苗”。大致而言,由于苗族的衣服都是深黑色的,至于那些用红带、花带束腰,白布缠腿的苗民,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沿袭着老寨的旧有的习惯没有改变罢了。今天所称的“黑苗”就是过去所称的“红苗”,绝不是在“三厅”都成为“红苗”的情况之外增加了一个叫“黑苗”的苗民种类。

乾州古城“报浓”文化考释

乾州古城居民对苗族鼓舞(通常称打鼓)有不同的叫法,苗语总称为“报浓”。另外根据需要鼓舞表演的时令节气,变异衍生出“读浓”、“辽浓”、“秋浓”等一系列名称。如苗族因椎牛起鼓时叫做“读浓义”或“报浓义”,需要“赶秋时”就叫“读浓秋”,按亲时打鼓时称作“报浓巧”,每逢年节时就叫“报浓尖”或“辽浓尖”等。

例如,双人花鼓舞也称“报浓奔”,其表演形式区别于,它表演时是将一面大鼓横架于木架上,鼓心齐腰部,由两鼓手各打鼓的一端,要求鼓点统一,动作对称。根据人数的不同也分“四人跳鼓舞”表演形式为:将特制的四面鼓横置于鼓架上,由四女(或四男)各打鼓的一面,也可由八人打鼓两人一组打鼓的一端。打鼓舞蹈时,鼓点节奏统一,动作对衬。每一动作打完,逆时针方向转跳换位。伴奏者在旁击鼓边,轻重缓急,随舞者情绪和内容而变,与打鼓节奏融为一体。花鼓舞和跳鼓舞的基本动作有起鼓、背剑、梳头、洗脸、五棰、六棰、割草、踩田、七棰、擂辣子、推磨、擦背、打谷子、六点转身等。

再例如,踩鼓舞也称为“读浓义”,是苗族“椎牛”活动中一种大型歌舞。基本动作有半圆步、交流步、吟歌步、穿花步、梭梭步、跳鼓步、倒转圈、采桑织锦、开垦植苗等。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包包锣、大钹、竹柝、法铃、号筒杆、芦笙等。跳踩鼓舞前,在主人家堂屋以方桌拼成一大案桌,置苗老司神位,神位前放大鼓一面,鼓边牵有若干条彩色织锦和花带,拉至桌四周成塔形。晚间,舞者围绕彩桌,男一对,女一对地挽手搭肩,载歌载舞环圈缓缓行进,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拂晓前,苗老司吹牛角三遍,笙手吹芦笙,众人向后转身反圈表演踩鼓舞,直至黎明。新中国建立后,“椎牛”活动停止,踩鼓舞亦随同消失。

乾州古城“报浓”文化苗汉融合

乾州古城中别具一格的“报浓”文化,也有与汉文化形式的汉鼓进行融合的形式表现。比如黑苗“报浓”文化中的猴儿鼓与汉俗文化中的“春鼓”同出现在一个祭祀活动中。以乾州厅“演春”活动为列,黑苗民风物俗皆用“报浓”,仪式中间鼓式有苗俗与汉俗之分。

清《乾州厅志・卷五风俗志》记载,“立春前二日,散花结彩扮‘故事’十二抬,鼓吹入经历署,曰演春。”,苗族演春活动开始后,“每逢霁晴,四乡苗民老幼男女不下数万人齐集拥看。”乾民往往“持春鼓,着纱帽、黄衣、花补,执春牛分赴城乡按户击歌,鼓吹宣阗。宽平处绕三周入城游街市,次进文武衙门,均赏以银牌花果。苗妇女入署击鼓,曰猴儿鼓。”,看来苗族重视的演春系列民俗活动中,“报浓”是及其重要的节庆仪式组成部分,厅志对“报浓”文化中苗妇击打“猴儿鼓”的细节亦有记载“沐面梳头,围腰绕背,一手击,一手演,摇摆跳跃,虽村俗,亦有节次。”

春鼓为汉俗中的腰鼓原型,民按户击歌后,进入苗族特有的猴儿鼓。猴儿鼓舞苗语称“报浓奶”。有单、双、三人和群体猴儿鼓舞。舞者化妆猴子,模拟动作如:猴儿爬树、摘包谷、摘桃、献桃、打秋千、试鼓、听鼓、戏鼓、抢鼓等,反映了猴子形态的敏捷,风趣的特有习性,从而体现了苗族青年的机智,灵巧和聪慧。流行在苗族聚居的乡村。凡打猴儿鼓技艺出众者,人皆称为“猴王”,婚俗中的“报浓”别称“卡浓”。

“卡浓”也称“夫妻花鼓舞”,俗称“拦门鼓”。这是苗族婚俗中独特的报浓文化体现,其具体形式为:婚夫妇春节回娘家,女方兄妹在家门口置一面大鼓拦门,夫妻进门时必须合跳一次花鼓舞,方可进屋,否则拒之门外。此种花鼓舞也有夫妻同时打鼓一端,互为陪衬,一正一反(即一左一右),幅度大而开朗,节奏徐缓而稳重。

此番考释的意义在于,还原乾州古城苗族“报浓”文化的真实面貌的同时,也弥合了乾州古城史料文化断层,为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提供了史料性的论述支撑;在强化了苗族“报浓”文化的象征意义的同时,也为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扩宽了新思路,增添了以苗族“报浓”文化为标志的系列“创意点”。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文化创意视域,针对乾州古城苗族“报浓”文化进行考释,在为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提供更多学术参考的同时,也对其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字素材佐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洞穴之光”照亮了我
读《邱少云有感》
读《亲爱的笨笨猪》有感
读《海的女儿》有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读《鸟儿的侦察报告》有感
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感
顽强的女孩
观《老牛的爱》读后感
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感
读《乌塔》后有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
看《家有儿女》后……
走进朱自清
武夷岩茶营销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论竞业禁止协议效力的认定
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现金消费支出的影响
浅谈哲学之谓美
微信上的除夕
民办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摭谈
郑州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看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
论古玩交易中刑法的介入尺度
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PPP模式风险分担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对策探讨
对福建地区品牌经济的分类与讨论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济南市19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富乐实验中学2011年秋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址坊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南安中学2011-2012学年度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各地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汇总(各版本)
育华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济南市26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沙坝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保沙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七校联考试题
苏州新区二中2011年秋初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济南12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兴济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保沙中学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联考试题
各地各版本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汇总
苏州新区二中2011年秋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