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刍议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刍议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刍议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起源于十一世纪初的《源氏物语》,并经过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的解读而成为日本文学的基本理念。“物哀”的主要特点来自“物”“哀”两个层面,也即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其形成主要受当时历史环境以及日本国民审美取向的影响,并兼收并蓄了很多中国唐朝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理念;审美

一、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及其特点

“物哀”一词起源于何时,众家说法不一,然而究其文本溯源的话,可以推至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高峰的《源氏物语》,作者是平安时代的紫式部,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一般认为成书于十一世纪初,约为中国宋真宗景德年间。《源氏物语》中大量采用景色与感情相结合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悲剧情怀和自然景物的“哀”态合二为一,从而开创了日本文学的“物哀”时代。《源氏物语》中虽然有很多“物哀”的描写,“物哀”一词也出现过13次,但这一文学理念的提出则始于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他通过对《源氏物语》的解读发展了其中的“物哀”理念并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范式。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理念,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物哀”并非是油然而生的悲伤情绪

本居宣长在其著作《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对“物哀“一词做了详尽的释义,特别指出”哀“并不是悲哀之意,而是一种“感叹”,进而引申为人类的情感活动,而“物”则是与情感相对的物质形态,两者结合类似于中国文学中强调的“触景生情”或者“借物抒怀”,总之是无感情的纯物质形态与人类思维和情感结合而成的产物。《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歌谣来考察,认为“啊”(ぁ)和“哟”(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这种感叹,最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ぁ”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字同音,就以“哀”字标出。”由此可知,“物哀”却是包含了一种情感体验,但绝不仅仅是悲伤和消极的,相反,它符合美学的标准,属于文学和美学的双重范畴。“物哀”中包含了诸如赞叹、细腻、柔情等等之类的感情因素。

(二)“物哀”是“物”之“哀”与人之“哀”的结合

准确地说,“物哀”是一个触景生情而又将情赋予物的过程,也即中国文学中所谓的情景交融,因为“物哀”这一理念对人的渗透性和腐蚀性,人一旦陷入到“物哀”的创作环境中,将很难走出来,只能是在阴暗而孤独的小道上一直摸索找寻,直到遇见黎明的曙光,达到美的至高境界。举一个文学中相似的例子,清初三大词人之一的纳兰性德,就非常善于将悲哀的情绪渲染到诗词当中,从而使诗词发生质的转变,如其在《蝶恋花》中写道“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i”好像月亮圆缺本来就是辛苦的,而人不过是碰巧发现了这一辛苦,并用来与自己的情绪相照应,形成物哀亦我哀,我哀亦物哀的文学氛围。

(三)超越世俗情感的高洁性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主要理念之一,它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它不仅仅是一种人的自然情绪,而是经过提炼和整理之后仍然能够触人心弦的表达方式。文学在其诞生之际,就带着一定的高洁特征,它是人类文化的高度提炼。《诗经》在创作之初时,就包含着其高洁的品质特征和政治意义,以《诗经》“六义”之一的“风”为例,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日本文学也是一样,“物哀”理念的突出特征就是它是超越世俗情感的,是超出人伦物理之外的对美的体会和追求,带有高尚的精神意味。

(四)“物”的无常和“哀”的有常

“物”是一种物质形态,天地四时都处在不停的变化和更新之中,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当“物”和“哀”结合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种有常的文学理念,“物”虽无常,“哀”却有常。比如,春夏秋冬的更替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是悲秋而不是悲春,难道秋天就天生地带着一种悲情吗?显然不是,所谓的情感因素,都是人赋予自然景物的,所谓“伤心四季共悲秋”。在一种文学理念被确立下来之后,它就会渐渐成为一种文学风尚而被后来的文人模仿和学习,使其成为一种固定的范式,这也是“物哀”理念的发展历程,也即从“物”的无常到“哀”的有常。

二、“物哀”理念的形成原因

上面探讨了日本文学中“物哀”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一种文学理念的兴起或者说文学范式的创新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状态,因此探讨“物哀”理念的形成原因,必须从其诞生的历史时期入手。

(一)基于一定时代的历史背景

(二)人的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日本人非常喜欢精致小巧的东西,对事情的审美有着独特的要求。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影响下,他们将剑术高超的美少年称为“高岭之花”,以体现其高洁而不可接近的美好。李泽厚先生将日本文化特性总结为“耻感文化”,是非常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标准的,正是为了避免羞耻,他们执着于树立高洁的文化和个人典型。“物哀”就是一种无比细腻而又精致的文学理念,它通过自己的渺小与自然的物博之间的对比,展示了一种十分无助的心理状态,这是日本国民心理中本身就带有的审美取向在文学作品中的外现,体现了日本国民的审美追求。

(三)外来文化的介入和影响

如上所言,“物哀”理念的诞生在十一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宋真宗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其时距唐朝不远。从《源氏物语》的体裁来看,和唐宋时期的文人传奇也十分相似,唐宋传奇可以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源头,其虽用文言的形式写成但已然具备小说的基本要素。据统计,《源氏物语》中有90余处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此外,还兼收并蓄了《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由此可知,唐朝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在十一世纪就已经得到鲜明的体现,则《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理念很有可能受到了唐诗及其他中国文化形态的影响。

三、“物哀”理念的文学价值

“物哀”理念自形成之后,经过了长久的发展且生生不息。日本诗歌以短歌为主,日本的音乐旋律单调而空灵,日本的舞蹈动作柔和而缓慢,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这些都是受到“物哀”理念的影响。在文学方面也开启了一代文风。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大学生与舞女自相识至相处一直处于一种心照不宣的状态,两人几乎没有言语的交流,但暧昧之情却在空寂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显现,这其实就是一种‘物哀’化的描写。川端康成本人也认为“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四、结语

综上,“物哀”起源于十一世纪初的《源氏物语》,并逐渐成为日本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其形成主要受当时历史环境以及日本国民审美取向的影响,并兼收并蓄了很多中国唐朝的文化特征,从而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特色和文学理念,并在世界文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歪打未必正着
我支持文明上网
时尚=坏学生?
有一段历史,让我们永远铭记
一张大钞的自述
老师巧妙的画地图方法
谈网络
世贸废墟
美丽人生
中国画与油画
蒙娜莉莎的眼泪
做小孩真难!
爱在心间
有了电脑还要练字吗
老鼠抓猫
患腰椎间盘突出 不宜做仰卧起坐
家中不要老点香
卡被盗刷,银行有责吗?
西兰花可预防癌症抑制肿瘤生长
让人大倒“苦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
每种“折磨”都是祝福
迷茫是因为拒绝看清真相
第九章 三层至尊殿
幸福不分先来后到
从零开始的勇气
茶仙子的举报路
“一剧两星”的突围
多饮水不一定饮出健康
被骗的“快乐”
“吐槽”,可以有!
泰州市201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曲阜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蜗牛的奖杯》教材解读2
紧扣重点词语 品悟语言文字
《谁的本领大》教材解读:角色朗读,转化情感
读《微笑着承受一切》有感
感悟意境,涵咏真情——读《9、母亲的恩情》
常熟市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微笑着承受一切》课文解读
苏教版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沉香救母(一)》教材解读1
团溪镇初级中学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说明题型示例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读《沉香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