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7
易被糖友忽视的糖化血红蛋白
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第一的国家,因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的人数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及癌症,位居第四。造成糖尿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许多糖尿病患者仅仅满足于化验血糖,不知道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的这一监测血糖变化的“金标准”,使血糖控制很不理想,为日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埋下祸根。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是指葡萄糖。我们平时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检测时那一瞬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进食、应激等;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稳定可靠的,可反映患者测定之前120天内平均血糖水平,且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用膳的多种因素干扰不大。国际糖尿病联盟及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金标准”。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不达标。
由于人的血糖处在不断波动之中,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血糖的测定,消弱了瞬间血糖的指标性意义。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有很重要意义。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指标,用以评价饮食和药物治疗的疗效。
2.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和预防。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几率小;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7%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显著升高。目前我国的标准为6.5%以下,4%~6%为血糖控制正常,6%~7%为血糖控制较满意,7%~8%为血糖控制一般;8%~9%为血糖控制不理想,应加强血糖控制,调整治疗方案;大于9%说明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期,可能引起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和白内障等并发症,也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3.指导用药。初诊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7%时,建议用药治疗;大于或等于9%时应采取药物联合治疗或胰岛素治疗;低于7%时一般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处理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4.糖化血红蛋白生成缓慢,是逐渐形成的,短时间血糖升高不会引起血红蛋白升高,短时间血糖下降也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因此,可用于应激时出现高血糖的鉴别。
总之,糖尿病患者除应查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外,千万不能忽略糖化血红蛋白这一监测血糖变化的“金标准”的定期检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在路上
- 黄山游记
- 在路上
- 哦!通过了!
- 那些零碎的往事
- 美丽的小花园
- 月夜的回忆
- 我最敬佩的人
- 写给未来的宝贝
- 听夏雨
- 柱子
- 文具盒时代
- 期盼
- 雨中的笑声
- 痛苦之后
- 论元代青花纹饰特点及其审美特征
- 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项目评审报告
- 艰苦奋斗 凝聚圆梦力量
- 论“迁想妙得”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价值
- 赶考合唱 行业汇聚发展激情
- 精品力作 唱响时代主旋律
- 赤道·北极
- 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责任与作为1
- 手工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性
- 理论阐释 引领赶考正确方向
- 中国民企电影亟待提升的文化正能量
- 吕振华:创业“千里马” 为民“老黄牛”
- 中国电影:故事里的硬实力与全球化的话语权
- 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责任与作为2
- 省直先锋 率先垂范做榜样
- 《游园不值》窦桂梅教学实录
- 《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3《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 《精读和略读》教学设计
- 《精读与略读》教学实录
- 《识字1》教学设计
- 《谈礼貌》教学设计
- 《精读与略读 》教案
- 《问银河》教学设计
- 《精读和略读》教学设计
- 《精读和略读》教学设计
-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 《水》第一课时“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