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调整方法细心引导

调整方法细心引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4

调整方法细心引导

摘要:本文就文学课堂的德育工作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索。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

一、以传统文化为先导,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以兴趣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关键词:德才;育法;传统;兴趣

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要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整体要求。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德育工作在高校又成为一个热门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德育工作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本时期,我们的德育工作实际上就是指的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文学课堂的德才与育法,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以传统文化为先导,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现在的高校课堂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出生的孩子,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教化,最不喜欢的课程就是政治。要想让学生去听教师的滔滔不绝的教导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崇尚自由,标榜个性,不喜欢固定不变的生活。90后的孩子虽然叛逆,但是,并不是无知,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真正有文化的人也是相当崇敬。虽然个性,但是,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一代。因此,笔者认为,用强大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学课的先导,更容易引起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1、以家庭伦理为起点,从精神上感化学生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亲情等等伦理关系。换而言之,中国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梁漱溟认为,这是东方人与西方人相比的长处。我们的学生自小生活在中国,受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大多数人也形成了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观念。在文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打动学生,感化学生,这比单纯教育学生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我们在讲梁斌《红旗谱》的时候,可以穿插讲讲中国的家庭伦理制度,讲讲中国人的讲孝道,重感情,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其他亲朋好友之间的浓浓深情。说到这些,学生就很容易被打动,升腾起浓浓的爱家之情。然后由爱小家(家庭)自然上升到爱大家(国家),由爱小家拓展到爱周围的人,即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的关系等。这种德育教育自然完成,学生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一般说起家族伦理制度,我们通常想起三纲五常,这就有些偏颇了,我们要利用家庭和伦理,在感情上与学生沟通,从精神上感化学生。

2、以传统精神为外衣,让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有许多地方是和核心价值观相通的,或者说核心价值观是由传统美德衍化而来的,比如仁义礼智信。比如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还有行侠仗义勇敢坚强,聪慧善良等等,根据文本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并且最好与传统精神相联系。这样,学生从感情上认同了核心价值观,顺理成章也就接受吸收了这种价值观。比如我们在讲《红旗谱》时,要与燕赵文化相结合,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精神相联系,学生在认识了这种文化精神之后,认识了这种文化才能培养出朱老巩、朱老忠、江涛、云涛等具有侠义精神,坚韧不拔品格的人之后,自然升起民族自豪感和精神认同感。朱老忠身上的正义感、善良的品性,爱国的精神等等都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传统精神为外衣,体会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让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

3、以知人论世为标准,从品德上去要求学生

由于学生对品德没有具体的概念,认为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差不多就行了所以不愿意真正去了解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愿意去践行。古代人认为,一个人的文品是和他的人品是统一的,如果这个人人品不好,那么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表现出人品的重视。《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认为,要读一个人的书,必须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利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依恋甚至崇拜,以古代文论为中介,要求学生们要做文先做人,只有按照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大事。如果单纯去要求学生以核心价值观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可能会遭遇反感。学生喜欢传统文化,有一定民族意识(或“根”的意识),可能也有贵远贱近的思想,不管怎样,这比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吸收。

二、以兴趣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兴趣。我们的文学课要想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吸引住学生是最根本的。那么吸引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呢?90后学生比较多元化,但笔者认为感兴趣的有我(自己),与我(自己)的成长发展有关的事物以及新奇新鲜的事物等等。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时要注意投其所好,这才能事半功倍。

1、以“我”为中心,创设情景问题

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创设问题。学生对自身和与自身发展相关的事务,是相当关注的。如果在讲解文本时能第一人称创设情景问题,无疑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比如我们在讲《青春之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林道静,你会选择余永泽、卢嘉川、江华谁做自己的终身伴侣?学生尤其女学生对自己婚恋问题非常关注,以此为切入点肯定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此,而应该更深入剖析。如果你是林道静,那么林道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出身、性格、经历是怎样的?我们要以此为基础推测林道静会做什么选择。另外林道静的这种选择又是人生,革命道路的一种选择,她的这种选择代表了什么,具有什么意义。在兴趣基础上,学生很快掌握了知识,并且与爱国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产生联系,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核心价值观的灌输。

2、以新鲜事物为媒介,灌输核心价值观

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年轻人好奇心更强,所以我们要在给学生灌输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注意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以新鲜事物为媒介,容易起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在讲授《游园惊梦》时,可以与青春版《牡丹亭》相联系,还可以与2012年播出的新版《红楼梦》相联系,由昆曲联系到爱国,爱中国文化。比如小说《红高粱》就可以和热播电视剧《红高粱》对比,比较人物,故事内容,情节要素等等方面进行对比,讨论改编得失,最后落脚到对比民族精神的演绎那个更加出色。还有小说《红岩》中江姐、成岗、许云峰、刘思扬等人物的人生选择与现在的某些价值观“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再自行车上笑”进行对照。通过这些新鲜元素的加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工作关系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学课堂的德才与育法还要继续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德育,并不等于教化,也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具体可感知的,是关系学生人生发展的大事。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做好教学中的德育工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全力以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My Teacher(我的老师)
Teacher(我的老师)
英语老师
学生是否谈恋爱
介绍航天英雄杨利伟
我的一天
My friend(我的朋友)
My friend (我的朋友)
May pen pal(笔友)
给Lucy写一封信
Prepare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为春节做准备)
Two Britihday Gifts(两件生日礼物)两篇
My Teacher(我的老师)
how to be learn为题写英语作文
A Tree(树)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
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思考
浅谈仪表自动化系统工程施工程序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全过程管理
民本与民主:中西政治理念之比较
开挖卸载对相邻基坑围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浅谈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
中压电缆附件的现状和发展
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荀子思想主旨阐释
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客流简析
基于能量释放事故致因模型的地铁火灾防治思路
试论电力电压稳定性机理性
轨道横梁与整体节点连接的疲劳试验
城市快轨交通沿线用地控制规划的研究
《我最好的老师》范文习作
《我最好的老师》重点字词梳理
《我最好的老师》老师语录
《我最好的老师》训练素材
《我最好的老师》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我最好的老师》写作指导
《跨越百年的美丽》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我最好的老师》随堂练习 提高篇
《我最好的老师》重点问题探究
《我最好的老师》随堂练习 巩固篇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目标
《我最好的老师》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我最好的老师》整体阅读感知
《我最好的老师》考点练兵(一)积累篇
《我最好的老师》重点字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