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9
现代化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国内研究现状以及教材中的体现,然后对现代化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介绍,最后就现代化史观在高考考试中的体现做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一、什么是现代化史观?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过,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传统史观有两种:唯物史观、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几种新史观:新史观主要有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发展观,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的观点是错误的,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造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道路或模式并存的局面。”②
二、我国对现代化史观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热点且史学界也是现代化问题研究的主力军。研究者集中在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领域。我国现代化的研究首先从史观开始。主要代表有先驱罗荣渠、钱乘旦。罗荣渠提出“一元多线”发展观,而且罗荣渠主张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不要一味抄袭外国。钱乘旦继续罗荣渠的研究,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三、现代化史观在课标和教材中的体现
现代化史观在新课标中体现较多,三个模块分别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来讲,都能很好的体现现代化史观。但是在课标中,以“现代化”为主题在文化史部分体现较少。内容主要体现在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代史部分。
现代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的体现:1840年至194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1949年至1978年的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和1978年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阶段。
四、现代化史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史观教学,学生在三维目标的进行中锻炼了新思维。同时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新思路,体现科学发展观精神,有助于更新理念,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比如,组任世江教授编著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摒弃了“屈辱史”、痛说历史的激愤方式,而是让学生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去分析、教育学生怎样吸取经验教训,跳出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怀,正视历史。冯一下老师在《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一文中说:“现代化范式可以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新的视角;现代化范式为历史评价提供了新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现代化范式为近现代史的教与学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的方法;现代化范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③可见现代化史观教学益处多多。
五、在运用现代化史观教学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概念的正确理解。概念是对象的语言表述,无概念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研究,概念所概念的关系研究就是规律的探索,概念的准确程度标志对对象的掌握程度和其研究的理论水平。定义是对概念的表达。在历史中教学中对概念、定义的理解程度也是教学的前提。一个连现代化史观的概念都弄不清楚的人怎么运用它去教学?
2、整合知识,构造完整知识结构。完整的知识架构的建造才能更清晰的认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而深刻理解现代化发展的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横向、纵向分析,透彻理解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从而运用于教学。不管是经济模块、政治模块还是文化模块,也能分析出现代化发展规律。更清晰,更明了,更顺利地教学。
3、把握好度,不要神化现代化史观。学习了现代化史观,很多人多觉得现代化史观的神奇,现代化史观可以大刀阔斧的使用在教学中。而现代化史观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比如中国古代史。现代化史观可与其它史观相结合,如讲环境史或经济史用生态史观教学就更加彰显了它的合理性。
六、现代化史观在高考题中的体现及分析(举例)
2007年广东省高考文综卷第29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仅分析史观部分)
⑵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参考答案:
⑵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分析:一共三个提问,我们对现代化史观作分析。材料二明确提到用现代化的观点回答问题,所以这道题的方向有了。再找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其实也就是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用现代史观来作答,就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因为辛亥革命的影响变化。由此作答。(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注解:
①付玉成:《现代化史观与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构建》,《教育探索》2007 年第 12 期。
②付玉成:《现代化史观与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构建》,教育探索,2007年第12期。
③冯一下:《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细河变了
- 游油田乐园
- 春天的美景
- 我爱上海
- 游海底世界
- 我爱秋天
- 可爱的校园
- 美丽的湖
- 美丽的淠河
- 春天,我会变
- 春雨
- 武汉
- 迎春花
- 秋天的校园
- 多彩的秋天
- 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结果和影响之比较
-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探析
- 晋西游击队产生及特点分析
- 应发挥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 浅析古代埃及婚姻关系中的财物往来
- 浅析汉冶萍公司发展过程中洋务官员的积极性
- 城邦制度下希腊妇女地位探析
- 戴维特自然化的认识论思想研究
- 浅析1871―1914年德国的科学发展
-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
- 清前期满城修建研究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路径经验研究
- 中美日动漫创意及其文化背景比较性研究
-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 体制左右航向:从轮船招商局看晚清政商关系
- 《江南》相关知识
- 《雨后的森林》教学札记
- 《江南》相关知识
- 《江南》教学设计
- 《江南》课文
- 《江南》教学设计
-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
-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
- 《江南》片断赏析
- 《雨后的森林》课文
- 《江南》教学设计
- 《雨后的森林》教学札记
- 《江南》片断赏析
-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
- 《江南》相关知识